大学生就业观调查研究
——以云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2020-11-23赵玉雪
文/赵玉雪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社会对医学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不断增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1]。大学生就业质量,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也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体现,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幸福感、获得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时代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体现。因此,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就业观念情况,有助于及早对他们开展就业指导和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就业,提升就业质量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和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能够助力脱贫攻坚。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云南中医药大学7个学院的全日制本科学生,随机有效调查了800人。其中,女生500人,占62.5%;男生300人,占37.5%。大一200人,占25%;大二200人,占25%;大三200人,占25%;大四200人,占25%。云南省学生571人,占71.37%;省外学生229人,占28.63%。城市学生238人,占29.75%;城镇农村学生562人,占70.25%。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对我校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就业意向、就业影响因素、就业可能存在的问题、就业准备情况、就业指导需求等开展了调查。
(三)调查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学生访谈,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及就业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总结。编写了《云南中医药大学本科在校生就业观调查问卷》并发放给各学院学生进行无记名填写,提醒学生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填写问卷,确保调查结果真实性、可靠性、可参考性。抽调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上课班级10名同学进行专门培训,而后让其对在校生进行就业观随机访谈,共访谈了7个学院的45名学生。结合调查结果进行比对和综合分析,发现访谈结果与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二、中医药类本科院校就业观现状
(一)就业心态
研究结果显示:63.75%的学生对就业和个人职业发展满怀信心,准备凭借自己的实力实现个人价值;29.375%的学生对未来就业有些迷茫,有观望和从众心态;4.625%的学生泰然自若,可能有家人或熟人帮忙找工作;2.25%的学生有一定自卑心理或者忽视状态,担心毕业就是失业。
综合以上数据结果分析可见,大多数学生的就业心态是积极向上的,对就业充满信心,不存在焦虑心理和过多担忧状态;极少数学生对就业缺乏自信,存在一定的焦虑或者无视状态,需要对他们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引导和教育。
(二)就业意向
就业意向调查需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毕业去向和就业单位意向。
调查结果显示:1.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会选择直接找工作,有近六成的学生会更倾向医疗机构、国企和事业单位,这与中医药本科院校的专业性质有一定的关联性;2.随着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变革,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也突显成效;3.小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意向,需要针对这部分同学给予专业引导和就业指导。
(三)就业影响因素
该部分调查分为三个方向:一是择业主要考虑的因素;二是期望的个人收入;三是理想的工作地。
择业考虑因素为多选题,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工资高和福利好占74.25%,单位及个人发展前景占72.5%,工作相对稳定的占60.75%,工作地点的占58.875%,与个人兴趣相匹配与否的占57.375%,学习培训及深造机会多的占58.25%,家人建议的占40.375%,与专业是否对口的占59.75%,工作轻松程度的占27.5%,工作时间的占27%,能为社会做贡献占30.25%,工作或者实践经验的占21.5%,其他占1.875%。
期望的个人收入调查结果显示,21%的学生期望的月收入为5000及以上,57.75%的学生期望的月收入在3000~5000元之间,21.25%的学生期望在1500~3000元之间,期望在1500元以下的学生为0。
理想的工作地调查结果显示:41.75%的学生毕业后理想的工作地区是离家较近的城市,28.25%的学生选择学校所在城市,18.125%的学生选择家乡,9.75%的学生选择北上广等一线城市,2.125%的学生选择国家急需本专业人才的边远地区。
(四)就业可能存在的问题
该部分包括两个题目:一是外部问题;二是个人问题。
外部问题调查显示,33.625%的学生认为就业市场管理不够规范、存在不公平竞争现象;20.25%的学生认为用人单位招聘条件要求相对偏高;24.75%的学生认为专业人才供过于求、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总量又相对减少;17%的学生认为就业信息渠道相对单一;4.375%的学生不愿去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工作。
个人问题调查显示,26.25%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职业方向,17.75%的学生不了解本专业的职业范围,25.875%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技能,16.25%的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职业不了解,11%的学生认为个人对职业环境不了解,2.875%的学生选择其他。
(五)就业准备
该调查内容包括:一是面对就业自己已经做了哪些准备;二是面对就业自身还欠缺的职业素养。
从调查结果可见:大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会提前为就业做一些相关准备,但是同时缺乏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实践仍然是大学生就业准备中面对的较大问题。这个结果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主动进行专业实践的意识和行动都不够强,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这就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多实习多实践,教师加强引导,学校和社会予以支持。
(六)就业帮助需求
该部分包括:一是学生希望获得的就业指导或帮助;二是学生希望学校提供的就业帮扶措施。
研究发现,学生最希望在工作和实习中锻炼,得到与就业相关工作更全面的指导和帮助,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平台。
三、中医药类大学生就业观特点
(一)就业心态积极,但缺乏主动性
大多数学生对就业充满信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力找到工作,面对就业挑战时能够积极应对。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多数学生已经习惯性地被动接受学校的各项安排、市场的选择;只有少数学生能主动了解就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充实和锻炼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二)就业意向明确,但缺乏针对性实践
大多数学生的毕业去向和就业单位性质相对清晰,但是缺乏与专业相关或就业相关实践的主动性,大多数学生普遍从事的是社会兼职或校内勤工助学,都与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联系不密切,缺乏针对性。
(三)就业准备积极,但内容相对单一
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大学会给自己带来一份相对比较满意的工作,在校期间也会为就业做一些准备工作,提升自己在就业中的竞争力。但是大多都局限在校园里,比如:专业技能、社团活动、兼职等,只有少数学生关注招聘会和就业信息等内容。就业准备内容单一,无法与将来的工作做到无缝衔接。
(四)对自我有一定认识,但规划缺乏系统性
多数学生对自己有一定的自我剖析和认识,但是认识比较零散,缺乏对整个大学生活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设计和长期规划。进行系统全面的自我认识,有利于长远的系统规划,也有利于个人更好地发展和就业。
(五)有就业帮扶需求,但参与积极性不够
学生在就业方面有迫切需求,也希望学校能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帮扶。但是在实际活动中,学校提供相应的机会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却不高,就业意识不够强。
四、提升中医药类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路径
基于本次调查结果及反映出的问题,提出如下路径。
(一)国家、社会层面
一要完善就业体系和政策。国家和社会应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人事、籍贯等与就业相关的体制改革,制定与之匹配的就业政策,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提升总体就业条件;二要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竞争机制。加强管理和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提升就业公平性,扼制任何有悖公平的就业竞争,维护每一位学生的合法权益,深化就业服务。
(二)学校层面
一是完善学校就业管理服务机制。统筹管理全校就业工作,充分发挥学院、班级、辅导员、班主任等在学生就业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加强大学生就业观的引导和教育,定期开展就业形势教育和政策宣传,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有一定把握;三是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职业素养教育。既要加大职业教师队伍建设,也要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四是鼓励大学生升学深造、拓宽就业渠道;五是要提供就业帮扶,促进就业困难学生就业;六是加强学生临床实践训练,做到早临床、多临床。
(三)个人层面
一要夯实专业技能、增加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二要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主动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三要重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就业目标;四要注重自身发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五要及早了解就业政策和社会需求,及早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