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困难毕业生的精准帮扶机制探讨
2020-11-23张雅博
文/张雅博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逐步大众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也越来越高。近年来,每年约有750万左右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显而易见。与此同时,当前劳动力市场呈现出结构性矛盾,用人单位难以招聘到合适的员工,大部分的就业人员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现阶段可以说高校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另类的贫困人员。
因此,基于脱贫攻坚视角、本着扶贫必须扶智、教育是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钥匙的原则,针对就业困难毕业生是否可以通过精准扶贫这项国家战略决策来解决自身就业创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一、内在逻辑与核心问题分析
(一)精准帮扶与毕业生就业创业间的内在逻辑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并对精准扶贫作出了重要论述。此后,精准扶贫工作成为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在脱贫攻坚战略决策下,党和国家强调扶贫先扶智[1]。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开始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教育,力图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教育来帮助贫困人群,掌握职业能力技能,进而实现“造血式扶贫”。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极其重要,基于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要采取相应措施,将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融入引才引智、区域发展、乡村振兴等战略当中去,并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更好地适应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同时还要强化就业供需对接,帮助毕业生理性地投入劳动力市场,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二)精准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的核心问题
就业困难毕业生精准帮扶机制的核心就在于“精准”二字[2]。若想满足精准帮扶的要求,必须要开展细致的调查工作,并以调查结果为基础,准确分析“就业贫困人群”的产生原因、类型以及具体面临的困难,以便为其采取精准帮扶对策,促进其高质量就业创业。
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大部分学生面临就业难题。根据现有情况来看,毕业生自主创业更能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就业途径。
从教育层面上来讲,就业创业指导是帮助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最直接方式之一,也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目前,党和国家已出台很多对策措施来帮扶毕业生就业,比如“三支一扶”等。这些政策实现了引领毕业生向基层转移的目的,通过基层的实践来提升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个人价值。然而当代大学生不管是性格、理想信念、所处环境、就业创业需求等方面都较以前的大学生有所变化,因此,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还需要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创业观念,使其掌握就业、创业必需的能力素质[3]。
然而,现阶段各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指导工作存在一些比较典型的问题,如不够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过分重视创业教育等,致使一部分毕业生难以摆脱就业难的困境。因此要从就业创业指导的角度去精准识别就业困难毕业生的问题,并通过就业创业指导来实现精准帮扶。
二、精准帮扶机制
(一)实现就业创业与精准扶贫的对接
上述分析中提到,精准帮扶意在精准。2015年,习近平主席对精准扶贫提出了五个精准要求,即:对象精准、项目精准、措施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而高等教育的精准帮扶就是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运用有效方法对帮扶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帮扶和管理。
当前,教育部正在加大精准帮扶政策的力度,落实“三严禁”、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就业欺诈,同时强调要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创业指导队伍[4]。
目前,高等教育中的就业创业教育存在大而全的怪异问题,就业创业指导无针对性,导致学生盲目扎入劳动力市场,造成就业率高的假象,但实际其中必定存在水分。这一结论实际上就通过精准识别找出了就业困难毕业生出现的根源性问题,找到了精准帮扶和就业创业对接的结合点,即:要通过优化革新就业创业教育,通过有效的就业创业教育来促使就业困难毕业生提高自身能力素养,进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同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平台是帮助就业困难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精准对接的关键。目前很多政策都在强调“互联网+”就业,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大量公招考试推迟、人才招聘会推迟,很多毕业生都因为疫情的影响而变得迷茫。因此,进一步强化“互联网+”就业的应用显然非常必要。应当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围绕毕业生学业水平、专业水平、实习经历、兴趣爱好、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期望区域等进行统计性、对比性地分析,汇总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双向需求,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企业推荐合适的人才,从而实现供需精准对接。
(二)依托精准扶贫理念构建帮扶机制
依托于精准扶贫政策的“五个精准”要求,在针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精准帮扶方面,首先要确定帮扶对象。
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精准识别就业困难学生,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分析每一位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源所在,然后建立数据库,并采取分别指导、一对一帮扶等措施,实现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或创业。
学校应当借助大数据的力量,在全校未就业毕业生中进行扫描,通过就业创业能力评测等手段,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并由二级学院负责教师针对性对这些毕业生进行跟踪指导。其次,还必须要注意帮扶项目的精准安排,必须实现供需对接精准。
从政府的角度来讲,应引导学生深入基层就业创业,但是不能一刀切,必须要按学生的特点以及专业能力为其安排合适的就业岗位或创业项目。同时,学校则要根据政府的政策,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针对性指导,以让毕业生能够胜任就业岗位或进行创业的最终目标。对于自愿去基层实践的毕业生,也应当培养他们的职业价值取向,帮助毕业生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在基层锻炼、提高能力,进而实现自身价值的提高。各级政府要根据就业困难毕业生的意愿,通过上文提供的方法,以大数据分析为支撑,以“互联网+”就业为手段,瞄准劳动力市场的合适岗位,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精准指导。
再次,在开展就业困难毕业生精准识别后,还要针对性地开展指导,特别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要突出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理想信念方面的干预,使其能够顺利求职。这一过程需要以就业创业指导为核心,高校要当前相关政策促进毕业生自主创业,全面深化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将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将就业创业指导及其实践课程纳入高等教育内容体系当中,要求就业创业必须要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此外,创业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就业问题或者是创业问题,还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进来,帮助学生树立个人理想,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并且要格外注意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发展目标与国家、社会的需求进行有机的结合,以此为契机和动力来实现学生个人与社会的相辅相成、和谐发展。要着力解决培养创新型人才,不管是就业还是创业,毕业生都必须要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这是毕业生具备竞争力的首要条件。因此,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不能单单让其成为具备专业知识能力的求职者,而是要使其成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因此就业创业指导要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挖掘其潜力的基础上,着力培养毕业生的创新精神、思维和能力,当然还需要一定的心理干预机制来帮助学生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要着力解决怎么培育人的问题,要以专业基础为前提,突出实践教学,以通过实践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的就业创业能力,要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拓展工作安排计划,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创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孵化园、创客空间等。
最后,毕业生就业难或创业难的情况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现在很多毕业生对于现有的工作不喜欢就换,根源在于有后路,也有一些学生专业不对口,早换可以早止损。实际上,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还是供需关系和就业障碍正在产生更深层的影响,因此必须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实际困难进行分析,进而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比如对于无法胜任技术岗位的毕业生,应当利用职业技术培训等给予就业困难毕业生帮助,同时加上一些生活补助,让这一类就业困难毕业生暂无后顾之忧,进而可以安心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再比如对于缺乏起步资金的毕业生,则可以通过适当的补偿机制来帮助这些学生。此外,针对2020年当年新冠病毒影响,不仅仅是学校,政府也要强化精准帮扶,要采取必要措施降低新冠病毒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进一步影响,开发更多毕业生就业岗位、扩大企业招用规模、扩大央企招聘应届毕业生规模、增加公务员招考中面向应届毕业生职业数量、加大事业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力度、编制使用向应届毕业生倾斜。要支持企业吸纳就业困难毕业生,可通过补贴方式来实现,要给予学校毕业生创业补贴,房租补贴、社保补贴等,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招聘周活动等等。
三、结语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教育是实现脱贫攻坚的关键环节。若毕业生毕业无法参加工作,没有收入,则会对脱贫攻坚产生很大的负向影响。因此,必须要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精准帮扶,要构建长效精准帮扶机制,切实帮助就业困难毕业生实现就业或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