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社自”一体化教学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效果分析*

2020-11-23马志君栾振昌

体育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实验组身体素质体质

马志君 栾振昌

“课社自”一体化教学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效果分析*

马志君 栾振昌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为促进学生体质全面提升,采用实验法等对牡丹江师范学院大学生实施“课、社、自”一体化教学实践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学生体质健康提升提供有效路径,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通过研究显示:实施“课、社、自”一体化教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得以提升,身体素质、肺活量等指标均出现显著提高。但“课、社、自”一体化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如学生的社团活动、自行锻炼如何组织与监控问题,如何提供硬件和软件的支持问题等。

大学生;体质健康;健康促进;效果

新世纪,学生体质健康倍受社会关注,国家层面、学校层面及专家学者等提出了诸多遏制学生体质下滑政策法规、指导意见及促进手段。2016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指出:学校体育的发展仍然是教育事业发展比较重要的环节,目前青少年身心健康仍然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环节,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2014年,教育部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文件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放到重要位置,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等相关文件,积极落实文件精神。课题组结合本校实际开展并实施“课、社、自”一体化教学模式,即:课——体育课,社——体育社团,自——自主锻炼。学院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提供硬件及软件支持。以期达到促进学生体质提升的目的,亦为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牡丹江师范学院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120人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进行为期15周的实践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课、社、自”一体化教学模式分析

从课程目标出发,全面考虑社会需要、学生身体素质情况、大学体育课教学质量及监控等因素对大学体育课结构进行改革,在选择过程中体现针对性、递进性、科学性等原则,根据学生的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着手,研究改进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基本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及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真正要顾及到每个学生发展,把学生的今天和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建立起一个始终能够保持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动态平衡的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机制。整体构建“课、社、自”一体化教学模式,采用“2-4-2-1”课程模式和“1、—、0”分层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实践研究。

“课、社、自”一体化教学模式把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学生自主练习三种方式融为一体,对大学生课内外的体育锻炼内容、方式进行一体设计、同步驱动,保证每周一次体育课、两次体育社团等课外体育活动、三次学生自主锻炼,在强化学生运动技术学习、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同时,抓好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体育课堂实施课前准备20分钟,课中基本内容学习与练习40分钟,身体素质练习20分钟,调整恢复10分钟,构建起“2-4-2-1”体育课程模式。成立体育社团,保证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社团配备专职教师及专业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实施建档制度,确保社团体育活动真实有效开展。加强指导学生自主练习,给与学生硬件和软件支持。

2.2 “课、社、自”一体化教学前后学生体质变化

2.2.1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体质健康指标的对比

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指标对比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表2。

表1 实验前身体形态与身体机能对比(n=120)

身高体重舒张压收缩压心率肺活量 对照组176.05±7.2973.85±7.980.48±4.9111.45±4.9477.15±3.723402.1±464.6 实验组174.15±6.1271.05±6.8681.65±4.19111.7±4.5577.3±4.233241.6±526.57 P0.3040.2340.3300.8630.9170.254

p>0.05差异不显著,p<0.05,差异显著,p<0.01,差异非常显著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形态及机能指标测试对比分析,p>0.05差异不显著,可以进行实验。

表2 实验前身体素质对比(n=120)

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50米800米 对照组182.15±10.0812.16±1.617.11±0.343.42±0.26 实验组185.1±10.2612.2±1.387.02±0.383.44±0.23 P0.2390.9260.2750.734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素质各项测试指标对比分析,p>0.05差异不显著,可以进行实验。

2.2.2 实验后对照组体质健康指标的对比

通过为期15周的教学实践,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指标对比分析,具体结果见表3,表4,表5,表6。

表3 实验后对照组身体形态与身体机能的对比(n=60)

身高体重舒张压收缩压心率肺活量 实验前176.05±7.2973.85±7.980.45±4.9111.45±4.9477.15±3.713402.1±464.6 实验后176.2±7.0976.55±9.3180.35±3.84111.55±3.8477.1±2.753458.55±373.53 P0.0830.0050.8100.8340.9060.059

实验后对照组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各项测试指标均有所变化,体重变化显著,其他指标变化不显著。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其血压、心率、身高等均处于稳定状态,故变化不显著。体重由73.85±7.9变为76.55±9.31变化显著。原因可能在于生活条件改善,学习压力减少及运动量不足等因素造成。

表4 实验后对照组身体素质的对比(n=60)

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50米800米 实验前182.15±10.0812.16±1.617.11±0.353.42±0.26 实验后178.2±10.6611.8±0.997.2±0.323.62±0.25 P0.006 0.112 0.010 0.000

实验后对照组身体素质测试指标均出现变化,其中立定跳远、50米和800米变化显著,体前屈成绩有所降低,但不显著。三年的学习生活,寝室看手机,外卖送上门,每周一次的体育课,无法满足维持及提升身体素质的要求,导致学生体质逐年下降。实践教学中显示,一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呈现较好状态,高年级学生体质健康变化相对明显。一年级体质测试各项成绩均可以达标,而高年级部分学生则达标率明显下降,800米、立定跳远等显著。

2.2.3 实验后实验组体质健康指标的对比

表5 实验后实验组身体形态与身体机能的对比(n=60)

身高体重舒张压收缩压心率肺活量 实验前174.15±6.1271.05±6.8681.65±4.2111.7±4.5577.3±4.233241.6±526.57 实验后174.85±5.4670.9±6.7881.6±3.27111.35±3.2574.55±2.393666.9±192.16 P0.0050.4530.8860.5280.0020.000

实验后实验组身体形态及身体机能指标出现变化,其中身高、心率、肺活量指标变化显著。青年期血压基本稳定,而肺活量、心率、身高等指标在干预因素作用下均出现趋优变化,实验组每周一次体育课,加之社团体育活动,自身体育锻炼,每周锻炼频率均在三次以上,对身体机能及素质提升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表6 实验后实验组身体素质的对比(n=60)

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50米800米 实验前185.1±10.2612.20±1.387.02±0.383.44±0.23 实验后191.15±10.2812.73±1.056.91±0.233.40±0.20 P0.008 0.003 0.008 0.035

实验后实验组身体素质测试指标变化均显著,每周规律的三次以上体育活动对身体素质已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3.2.4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体质健康指标的对比

表7 实验后组间身体形态与身体机能的对比(n=120)

身高体重舒张压收缩压心率肺活量 对照组176.2±7.0976.55±9.3180.35±3.84111.55±3.8477.1±2.753458.55±373.53 实验组174.85±5.4670.9±6.7881.6±3.27111.35±3.2574.55±2.393666.9±192.16 P0.4430.0330.2170.8460.0020.003

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指标对比分析可知,其中体重,肺活量和心率差异显著,实验组进行规律的体育锻炼,对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

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身体素质测试指标对比分析可知,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变化均显著。说明“课、社、自”一体化教学模式,采用“2-4-2-1”课程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表8 实验后组间身体素质的对比(n=120)

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50米800米 对照组178.2±10.6611.8±0.997.2±0.323.62±0.25 实验组191.15±10.2812.73±1.056.91±0.233.40±0.2 P0.000 0.001 0.000 0.002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通过为期15周的实践教学,对照组和实验组各项体质测试指标均出现了变化,实验组各项指标出现趋优变化,其肺活量,心率机能指标变化差异显著,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变化差异显著。对照组相应测试指标数据出现了趋劣的变化,体重、立定跳远、50米和800米等指标变化显著。

3.1.2 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部分测试指标对比出现显著差异,肺活量、心率,身体素质各项测试指标均差异显著。

3.1.3“课—社—自”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且效果较好。实践发现新的教学模式需要场地等硬件的支持,需要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及锻炼内容、规章制度等软件保障,目前相关硬件和软件条件不足以满足教学需要。

3.2 建议

3.2.1 结合学校实际教学情况,在一年级和二年级推行“课、社、自”教学模式。低年级在每周一次的体育教学基础上,积极参加社团体育活动和自行锻炼,高年级结合实际积极参加社团和自我锻炼比例。

3.2.2 积极验证“课、社、自”一体化教学模式,并进行推广。加强教学研究,提升质量。 通过“课、社、自”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诠释体育精神,营造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资源,以人为本,让师生通过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去了解社会、去接触社会,培养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进取、尊重事实、崇尚理性的精神风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

[1]马志君.实施运动处方教学效果分析[J].体育科技,2017(11):113-114.

[2]郭占久,马志君.在押人员心理健康运动干预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73-175.

[3]吕世龙,马志君.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思辨[J].当代体育科技,2019(2):255-257.

[4]程铭,田福军.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及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4):21-23.

[5]薛阳光,黄平.学生体质健康下降原因与对策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8(5):105-106.

[6]周碎平.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透析全民健身运动的走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7(2):59-63.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PE-Sports association-Self exercise Integrated Teaching on Promoting Students' Physique Health

MA Zhijun, etal.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Mudanjiang 157011, Heilongjiang, China)

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353MSYYB041);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专项课题”;牡丹江师范学院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YB2018012);牡丹江师范学院创新创业特色项目项目编号:CY2018009。

马志君(1978—),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与健康促进

猜你喜欢

实验组身体素质体质
BRA V600E 抗体的几种手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比较*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论下肢力量训练对拉丁舞的重要性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锻炼
新发现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