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保护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

2020-11-23童国军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校本文化遗产体育教师

童国军

前言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了华夏民族的生活、习俗、智慧和价值追求。[1]近年来,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的实施,当前学界就如何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在高校“校本课程”改革驱动下,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始了萌芽与发展,较多学者专家从文化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来关注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并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共识,即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布的武术目录和地域武术拳种为主要内容来构建民族传统体育学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积极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工作,这不仅能够促进地域武术拳种与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的融合,同时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本课程的涵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方式、知识、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其具有民族性、独特性、活态性和不可复制性等文化特征,正确认识和理解非物质文化遗存的特征,有利于我们在当前语境下把握其发展脉络,寻根固本,继承创新。校本课程(SBC),即由“学校课程”一词演化而来,其“核心的含义是学校在理解国家课程纲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资源,组织并实施课程。”[3]具体来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设计的课程方案”。[4]

2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条件

对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我们首先应该依照“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并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对国家现有的课程计划进行本土化或特色化的改造,以统筹“国家-地方-学校”的整体目标,利于课程建设的顺利开展。

2.1 “以校为本,凸显特色”

“以校为本”,就是基于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宗旨和实际情况,从学生的成长出发立足于学生的生命发展,形成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而贯彻“以校为本”原则时应当注意:第一,开发的阵地与主体一定要在学校;第二,课程建设一定要反应出本学校的特点与条件;第三,开发所贯彻的思想要体现出本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体育教育目标。

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从宏观的角度看,全世界范围内外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体育,它不仅作为一项体育活动存在,更多的是以一种文化形态显现。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和整理时,除了要了解它的文化特征外还必须联系它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因而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时我们应把握以下原则:(1)要体现作为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特定项目的特色。(2)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是进行民族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应该考虑的问题。具体来讲,则是校本课程的建设要依据当地的经济的实际情况,结合地域文化生境,挖掘和开发具有地域特点和乡土气息的传统体育活动。(3)凸显学校体育的特点。依据校本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在合理分析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以校为本,借助优势,整合资源,合理开发”。而基于每所学校的不同情况, 传统校本课程的发展,应动员教育部门(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体育资源,促进学校的发展。

“国家-地方-学校”是一体化的课程管理体系,在实际操作中,体育课程的开发在思想指导上,必须化整为零,合理统筹,破除学科壁垒,建立整体课程设计理念。参与课程开发时,要使课程贴近学生的生活,真正满足学者的个性化需求。如果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开发失去了国家和地方各级的支配和支持,它只能成为一个空洞的口号。因此,在进行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确保学校课程的完整性、统一性,还要处理好校本课程的针对性与灵活性,以便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一体化课程管理体系的建设目标。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因地、因时、因校而宜,应量力而行,切忌盲目照搬。”[5]每个学校都是有差异的,其主要表现在软硬件资源上的不同,如师资力量、学缘结构、文化基础、校园文化环境和体育环境等方面,此外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需求也有所区别。所以,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制定是,应该对其建构基础和可行性进行评估和定位。通过合理的筛选符合本校可行的传统体育课程,通过“筛选-建设-实施”的方案满足学生多样的体育兴趣和文化需求。在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时,第一要强调课程体系建设的合理性。进一步讲,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应与国家和地方课程相辅相成,并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第二是凸显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化。课程内容的设计要重视解决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双基”问题,即体育基础知识,夯实体育基本技能,并且在此基础上传递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精神,培养高度的认同感。

2.2 “明确目标,遵循规律”

2.2.1 明确独特的学校教育哲学和学校体育特色

一般来说,国家对各类学校的培训目标和培训规范有统一的规定。但是,这样的规定只能是最基本的原则要求,而且很难体现不同学校的具体特点。随着个体化时代的来临,人们对体育活动的需求也日益丰富多样,在学校教学中,如何在国家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通过现有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来推进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是当前需要考虑的问题。然而每一门社会学科都有自身的学科特征和建构规律,在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时我们必须要明确目标,应该把握好以下层面的问题,在宏观层面,第一明确教育学学科的目标定向,领会社会培养的目标。第二要理解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性质,学科特点和学科价值归属。第三在充分把握两个学科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学科整合。在微观层面,第一要了解师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具体的教育资源和学校传统,建立合理的发展方向。第二课程的开发要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精神,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既要体现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传统性、健身性和文化性等特点,也要服务于学校的教育理念。

2.2.2 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学校有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氛围,这种组织氛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有校长的领导与支持,校长的领导体现在教育思想的领导,用以符合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方向,校长的支持在于为课程的开发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再次是要有一个有组织有活力的体育组,体育组组长要有组织与合作能力,在整个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起到组织、衔接与统筹作用。

2.2.3 塑造专业技能和学术型强的体育教师团队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最首要的角色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是一个发动、指导和评定学习的人。这个角色对于其他次要的角色而言,是一种核心的或中行的角色。提到体育教师,人们不免想到,体育教师是一个体育知识技能的宝库,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体育教科书。体育教师的特殊功能自然是把体育技能传递给学生,扮演一个体育知识技能和身体锻炼信息源的角色。体育教学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除了要求教师有过硬的技术本领外,还应该有一定的学术水平,能在“技理”教学中,让学生融会贯通领会知识要领。于此,学校还应该主动组建技术团队,通过优势互补,加强体育教师的团队建设。学校的体育课程资源是保障体育课程顺利进行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资源的总和。因为体育课程的特殊性和独特性,所以,体育课程相对于其他学科看,其对课程资源联系的更紧密。而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对相关学科的课程资源提出更高的要求。总的来看,课程资源是指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汇总。人力资源是指参与课程开发的体育教师、专家、学生及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等。物质资源是指进行课程开发所需硬件设施,则是指场地、器材、设施和可供开发利用的体育项目等。

3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学融入学校校本课程的研究

3.1 民族传统体育引入校本课程需要把高校作为实质载体

高校是国家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要阵地,它不仅是传递社会科学知识的地方也是塑造具有社会主义精神情感的园地,它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传统体育具有传递民族精神情感、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作用,它与高校体育的结合发展,将有力促进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民族体育不仅可以强化大学生对民族文化和身体技术文化的经验认识,也可以让学生从认知经验中树立民族精神。因此,有学者指出,重经验教训和实践感知的民族传统体育,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不仅可以规训人的身体行为、统筹人的认知行为,而且可以唤起参与者的民族认同感。

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需要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贴合项目特色,充分挖掘历史内涵,延展技术体系。近年来,我国部分大学在实施校本课程建设方面,作出一些可行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1998年,广西民族大学加大了对传统体育的技术开发和理论研究力度,在广西自治区建立了赛龙舟、珍珠球、抢火炮等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项目研究基地。在国家对民族体育项目建设工作的推进下,西南民族大学、成都体育学院、西南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也纷纷加入对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队伍中。学校作为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实践载体,无疑为政府和民间搭建起沟通交流的平台,也是对“国家-地方-学校”整体目标建设的推进,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3.2 加强师资培训,增强校本课程开发意识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一项常抓不懈工作。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是具有浑厚民族特色和自身文化印记的身体活动,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以独有的肢体运动,凸显群众的精神情感和集体记忆。因此对于它的开发和建设就需要有较高的学理背景和过硬的技术技能。一般来讲,大学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开发的主要承担者,他们负责体育课程的技术教学、资料收集、学理挖掘和技术改进等工作。因而加强师资能力的培养提升认知意识就成为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但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院校囿于地方经济水平、教育资源和特有的文化背景,体育教师的认知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薄弱。因此,加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显得尤为必要。总的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师资培训、夯实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1)鼓励骨干教师提升技能拓展业务能力,通过外出学习,借鉴相关学科课程经验,强化技术学术水平。(2)聘请校外一些课程理论专家或具有成功经验者来校具体指导。(3)以老带新、优势互补,即技能型的教师带理论性的教师,促进学理通融。另外,作为高校一定要端正思想,开放心态,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好发展平台,强化和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理论认知水平、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和教学观等。

3.3 重视“文化空间”的保护和促进校本课程的“活态传承”

“‘文化空间’被指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形态。条例的宗旨开篇明义:宣布的目的在于奖励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优秀代表作品。这一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文化场所或民间和传统表现形式)将被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6]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它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具有历史记忆的活态文化。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非物”保护认可度的逐渐提升,其相关的项目建设也被提上挖掘和建设的平台。其目前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很浓厚的地域色彩,其实这种地域文化属性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和群众的文化心理相契合的。重视区域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并有效的将其引入到地方学校课程,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保存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社会背景,同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空间”的保护和拓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校本文化遗产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Tough Nut to Crack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