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体育与身体政治互嵌的文化审视
2020-11-23蒋月华
孙 炜,蒋月华
身体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一环,儒家学说更是将身体表示为推行天道的工具以及权利展现的场所。但是,封建主义社会的思想使得中国传统体育重修养轻锻炼,重精神而轻形体,作为修身养生的体育,太过于追求养生而渐渐失去了强化体质的作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段时期中,国人希望在体质上得到发展,随着外国体育思想的传入以及中国仁人志士对中国现状的探索、研究,他们开始将身体的改造作为他们政治的落脚点,所以中国的近代体育的开展所包含的意义除了包括体育本身的锻炼身体的作用之外,还上升到了国家政治高度,身体的改造承载了国人对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渴望。
1 身体:中国近代政治话语的意义纽结
语言学语境下,身体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动物生理组织的整体,即人或动物的全身。我们可以想象到人类开始对自己身体进行探索、研究的历史一定十分的久远,因为人们出生后的最初感知就是对自己身体的感知。古人对于自己身体的意识同时也是对自然及社会的认识,要认识这个世界,就必须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然而,给身体下一个极其合适的定义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在人类历史上有太多关于身体的论述,而且在身体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都时时在左右着身体,身体变得无所适从。[1]
在古代的思想文化体系中“身”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孟子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淮南子》提出“故心者,身之本也;身者,国之本也”(《淮南子·泰族训》),提出“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淮南子·诠言训》)。而儒家提出的身体政治学的内容包括“修身以礼”“以身体知”和“以身为教”几部分,其中对身体的维持又分为“饰容”与“养心、化性”两个环节。“自天下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修身成了儒家实现治国平天下之抱负的前提和根本。[3]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身体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养生的方式来达到养护、防病、祛病和延年益寿的目的,而对于身体外在作用包括体质和运动能力的培养则显得非常缺乏。
其实身体在近代之前并没有与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强弱发生联系,身体要想与国家的政治发生联系,就只能把身体放入到一定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台湾学者黄俊杰先生认为:所谓“身体政治学”,是指以人的身体作为“隐喻”,所展开的针对诸如国家等政治组织之原理及其运作的论述。在这种“身体政治学”的论述中,“身体”常常不仅是政治思想家用来承载意义的隐喻,而且更常是一个抽象的符号。思想家借以作为“符号”的身体而注入大量的意义与价值。[4]同是台湾学者的黄金麟在《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一书中也说到:当身体的生成不单牵涉一个生物的存在,还牵涉文化性的区辨和认定时,各种政治和社会的任意就可能渗入身体的建构过程中,使它成为一个无始无终的生成过程。我们看到各式各样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教育和公共卫生的力量,正试图透过它们所能掌握的细微管道,在肉体已然存在的前提下,主宰或影响身体的建构过程。这种多种力量同时作用在个体身上的发展局势,可以在不同的个人、性别、族裔、身份团体或阶级的层次上观看出来。[5]可以说,国家可以决定人民的身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政治目的对国人的身体进行有针对的改造,而近代中国的国情,就是将身体带入政治所需要的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时期。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之间这段历史时期内,社会动荡、混乱,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近代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通过不断的战争获得民族解放,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国家复兴之路的爱国运动史。帝国主义列强不断侵略中国,使得封建社会不断解体,同时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帝国主义入侵、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发展,让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一个畸形国家。因此,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使民族得到独立和解放就成为近代中国进行革命的主要任务,同时这也是近代中国政治的出发点。而清末的抵抗外敌侵略战争和一系列有目的的改革的不断失败,让中国的局面更加混乱,朝野人士开始将注意力放到人的身体上,将“改造身体”作为进行“救国”的重要途径,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明白,将身体政治作为近代体育的主旨追求,是解决中国近代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鲁迅认为革命政治问题包括身体的革命,他相信政治方向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身体的发展方向,通过医学的治疗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身体,所以,鲁迅弃医从文,是由于他认为中国人的身体疾病不可能通过医学来铲除,而必须通过一场彻底的政治革命来铲除。[6]
2 身体政治:中国近代体育的价值定位
鸦片战争爆发时,我国国内的体育包括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像如武术、舞蹈、练习养生术以及一些棋类运动和西方传入的包括田径、体操等锻炼方式。然而,在当时的社会,重文轻武的现象依然非常严重,虽然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对于人体质的培养有一定作用,但与西方针对人身体全面发展所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来说,已经是十分落后的了,加之过度的吸食鸦片,使得中国人的身体十分薄弱,所以洋人给中国人起了一个十分屈辱的称呼——“东亚病夫”。在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统治者开始对清政府的失败进行分析,开始关注和研究西方体育的锻炼方式,希望通过在国内也开展相似的锻炼方式,来提高国人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开始面临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中国社会也十分的混乱,清政府的统治力不断降低,自然经济衰落,本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外国资本主义不断入侵,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升级。人们开始认识到,只有进行改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为了抵御外国侵略者的入侵,同时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清政府开始在国内进行一系列改革,但是洋务运动的完全效仿西方进行的改革最终失败,戊戌变法被国内封建主义扼杀,义和团运动展现出的愚昧思想不能改变中国现状,证明光从经济和制度上进行改革很难改变中国当时落后的局面,政府才开始将目光转向本来不是问题的身体上,希望通过对国民身体的“升级”,来达到维持政治稳定的目的。陈独秀在日本求学时,通过对日本人的观察了解,认为日本能够称霸亚洲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有着强健的体魄,因此陈独秀进提倡国人要进行身体锻炼,宣扬只有提高身体素质才能驱除侵略者,维护国家的安全的思想。
重新思考中国近代历史,就会发现,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满足战争需要,是实行身体政治的社会环境。为了抵抗外国的不断入侵,同时洗刷“东亚病夫”之辱,体育运动开始兴起,并且成为当时一股强烈的社会潮流。统治者也期望能从西方帝国主义和日本的兴国历史中找到实现民族复兴的良策。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对学校的课程进行改革,明确说明体操的意义,并对体操课程的任务、教材及课外活动进行明确规定。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人们更加了解到强健的体质对革命的重要性,军国民体育教育更加深入人心。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的国家主席毛泽东青年时期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后,也开始进行总结、研究,他在1917年出版的新青年中说到:“国力荼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因此,他也希望所有民众了解体育的重要性,只有加强体育锻炼,才能增强人民体质,才能挽救民族危机。可以说,毛泽东也将身体的锻炼与国家危亡联系起来。
3 身体政治:中国近代体育的局限
近代中国体育的发展经过了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抗日战争三个关键事件,在三个事件之间不同的时期,根据历史的发展需要有着不同的体育思想,并对国人的身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但这些改造都是各政府从国家及自身的利益出发,使国民为了自己的政治目标而进行的被动的身体锻炼。
3.1 军国民体育思想时期
1840年至1919年间我国的体育主要是通过军国民体育思想对人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和军人精神的培养。我国的军国民体育是根据日本的军国民体育教育和古斯巴达的军事体育教育来开展的。由于国家处在即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时刻,因此,军国民体育的提出对于每个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来说都具有很强的号召力,所以被大多数群众和统治者接受,并成为当时社会进行体育锻炼的主导思想。在当时的特定环境下,通过对尚武精神的军国民体育的开展,促进了军队战斗力提高,可以说,军国民体育符合当时国情的发展和需要,有一定积极作用。在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过程中,不论是传统最初的兵式体操,还是本土的传统武术,都无法摆脱工具化的命运,体育的发展直接指向国民的身体素质,而最后的目的还是挂靠在救亡的旗帜之下。[7]1912年,在蔡元培先生的主持下,中华民国将军国民教育列入国民教育宗旨中,使国民教育达到顶峰,推动了其时教育的发展。[8]通过军国民体育的开展,提高了中国人民的体质和民族的凝聚力,顺应了时代潮流,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有着积极的作用。但这种思想仅仅是想通过进行军事训练,把中国人民的身体培训成战争工具,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由于时代的限制,当时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十分有限,片面的将体育认为是提高身体素质的运动而忽略了体育作为“提高健康水平”的本质诉求,降低了群众从内心对于体育的积极性,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田径、球类等其他被认为不适合提高军事实力的体育活动的开展。
3.2 自然体育思想时期
1919年至1936年间我国的体育思想主要是自然体育思想。自然体育思想产生于13世纪末的文艺复兴时期,这是一场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一场文化运动,倡导人性和个性解放。对于体育的教育,就是希望通过顺从自然的方式对人进行教育,这种自然体育思想是想培养他们学习在自然中支配自己身体,对自己的身体骨骼、肌肉、内脏等器官进行充分的发展,使人与自然进行充分的结合,来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五四运动不仅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同时将西方的自然体育思想引人国内。在国内,人们希望通过自然体育思想的传播“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新民主主义理念,以及形式多样、因地制宜的学习手段,提高人们对于体育更加全面的了解,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自然体育思想的引进,本身就是统治者想通过体育的方式来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所以说它也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也就违背了自然体育思想的初衷。自然体育通过个人从自己兴趣出发,通过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促进体育技能、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态和情感的发展,对于当今社会也是需要很好的运用和发展的一种体育理念。然而当时中国的一些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完全学会其思想的精髓,产生了理解的偏差,并且没有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就将它生搬硬套的运用到改革工作中,因为没有真正的从人的角度出发,因此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第一,过于追求成绩,单纯通过成绩作为检验身体素质的标准,过分追求体质的增强,忽略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第二,理解过于偏激,过分强调个人的意愿,让每个人自己决定锻炼方式,忽略了老师引导的作用,不仅不能很好的进行身体锻炼、提高个人身体素质,而且造成锻炼方式方法的错误,得不偿失;第三,学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忽视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化规律来设计课的过程, 这就是造成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所在。[9]
3.3 民族主义体育思想时期
1937年至1949年间我国的体育思想主要是民族主义体育思想。在这一时期主要是由于日本的侵华战争使得我国认识到自身的身体素质与日本军人的差距,各党派从全民族的存亡出发,提出的身体改造方向。1937年日本侵略战争爆发不久,中国军队便连连败退,原因主要是国人体质太弱,造成了军队的战斗力低下。在当时,即每百人中平均有86人系患病或有残缺之处,可见我国国民体格之脆弱,有亟图补救之必要。[10]所以,具有民族主义的体育思想便成为了当时的主流,推崇民族主义体育成为提倡“尚武救国”,培养军队后备力量和强国强民, 抵御外侮的有力手段。[11]蒋介石也认识到体育工作对于身体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便将体育作为年度的中心工作来抓。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目的,我国开始实行军事化的国防教育,使体育开始军事化,不再是通过体育实现全面素质提高,而是通过军事训练,培养每一个人的身体,使它们能够进行各种军事行动。通过以民族主义为核心的体育教育,提高了身体素质,实现了各党派的战争需要和政治需求,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但是,军国民体育思想是通过国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实现的,符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社会背景,但过分强调体育的军事化,使国民身体锻炼向战争需要的方向发展,会重新进入军国民体育思想的路子,违背体育的本质要求。
我国在这三个阶段用不同的思想对身体进行改造,这些思想都是按照国家的意志实行,为了迎合政治需要,缺少了身体关怀,具有很强的局限性。21世纪,应该形成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为指导的思想理念,全面提高国人的身体素质和体质。由根深蒂固的军国民体育观念滋生出来的种种与人的生活无关的体育观念,在努力关注民生的21世纪,已不能引导中国体育自身的健康发展。[12]
4 结语
近代中国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5000年封建社会瓦解,帝国主义不断入侵,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国人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反抗战争等一系列活动寻求救国救亡的真理,也开始了解对国民身体改造的意义,对于身体的改造便成为国家进行政治活动的一项重要手段,国家通过身体政治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迎合国家发展需要。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当时的身体政治都是在那些特定时期进行的,对于体育的片面认识影响了体育的发展。因此,为了迎合当代和谐社会的发展,应该充分了解历史,从历史中求问题,找答案。现在,只有将身体还给人民,减少对于政治目的的追求,让体育充满身体关怀,发展更完善的自然主义思想才能符合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