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农业院校劳动教育“五进五结合” 模式研究

2020-11-23秦小冬展微张丹鹤施树成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7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劳动技能

文/ 秦小冬 展微 张丹鹤 施树成

一、劳动教育的提出与内涵

(一)劳动教育的提出

人类发展离不开劳动,而传承劳动的就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劳动教育,这种劳动教育蕴含在劳动生产过程中,通过劳动获得食物,用以维系人类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在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劳动发生了变化。劳动者受苦,受到统治阶级的剥削,人们在意识中将劳动认为是比较低贱、受鄙夷的。所以,此时的劳动教育更多的是在生产生活中传递,劳动者备受欺辱和压迫[1]。党中央历来重视劳动教育,从1958 年颁布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的教育方针,到1981 年颁布的我们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再到1995 年教育法中规定“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直到2018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以及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从宏观角度对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设计和部署。劳动教育再一次被推到了教育的前沿。

(二)劳动教育的内涵

新时期,要正确认识劳动教育,明确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蕴,才能更好地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全面发展中[2]。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劳动,理解劳动,在劳动中提升技能水平,建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农业院校培养知农、爱农、会农的农业人才,不仅需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更要有不畏困苦、不怕辛劳、热爱农业的精神,还需要将自身所学与农业技能完美结合, 提高劳动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农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在坚持立德树人的同时,更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而劳动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其他“四育”,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职业技能。在劳动教育促进了专业学习的同时,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农业人才。

(二)农业院校学生培养目标的需要

农业院校主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复合型农业高端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娴熟的农业生产技能。在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有助于专业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农业院校新农科建设发展的需要

农业院校担负着培养新农科人才的重任,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在打通学科界限,完善教学设计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实践培养。学生通过劳动教育,掌握生产技能,学会现代农业经营与管理,培养热爱“三农” 的品质,切实提高农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农业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及问题

当前,很多农业院校都能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开展相应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在课程中融入劳动实践教育。通过开展勤工助学、校园清洁、助教助研、社会公益服务等非课程类劳动活动,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学生劳动素质的提高。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些高校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劳动素质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对劳动教育还没有形成自觉意识,缺少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与把握,对开展劳动教育尚未形成系统的科学设计和有效组织的操作安排。

(一)对劳动教育认识的片面化、肤浅化、功利化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深化,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的成绩的现象凸显,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被忽视。一些大学生对劳动教育认识片面,功利性较强,存在劳动观念淡漠、不珍惜劳动成果,有的学生崇尚脑力劳动,鄙视体力劳动,漠视劳动者等现象。调查显示,虽然大部分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但有的大学生在涉及个人利益时却往往采取双重价值标准,难以做到知行合一。

(二)劳动技能不足,很多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

初等教育阶段,很多学生把学习成绩放在首位,缺少参与劳动实践的时间。很多学生自理能力不高,洗衣服、整理床铺、做饭等日常生活必需的劳动都不会。进入大学后,很多涉农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对于种养殖专业的相关技能掌握不牢,不能很好地将技能应用到生产实际当中,学生不会劳动、不爱劳动。

(三)劳动精神欠缺,缺乏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

中国自古的“学而优则仕” 的传统理念,加上应试教育功利性和家庭的溺爱等因素,剥夺了学生成长所必需的劳动意识教育和劳动权利,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导致部分学生在劳动时更多的感受是辛苦和乏味,缺少劳动热情和劳动精神,体会不到劳动带来的收获和乐趣。

(四)劳动课程缺位,教育流于形式,与专业结合不紧密

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都有劳动教育课程,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场地缺乏、安全、劳动教育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只有部分高校开设。开设的院校很多劳动课程仅仅是捡垃圾、打扫卫生、扫雪、擦玻璃等日常劳动,缺乏符合实际的有发展性劳动,难以适应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

(五)劳动考核体系欠缺,缺乏有效劳动评价

很多农业院校对劳动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基本上就是随便一上,给个成绩即可。在这样的条件下,高校难以形成系统的劳动考核体系,不能对学生的有效劳动进行客观、定量、科学的考核, 很难真正评价学生的劳动素质及劳动的实际效果。

四、构建农业院校劳动教育 “五进五结合” 的新模式

(一)进课堂,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在第一课堂开设劳动课程,将劳动教育与专业相结合,提高劳动教育时效性。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一种“大班理论课+ 小班专业实操课” 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既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基础,又兼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灵活使用专业实训场所,积极探索室外教学的模式,引导学生将专业学习与劳动教育融入实践中,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认知,努力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价值体系。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在过程和目标有机统一,将知识体系向劳动体系转化,充分展现出当代社会的劳动价值与发展趋向。

(二)进科研,与科研实践相结合

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激发学生的科技研究热情,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学生在科学研究中产生的新科技、新产品,参与到相关的专业技能大赛、“挑战杯” 创新创业系列等竞赛中,在获取科研成果的同时,又锻炼了自己,提高了专业技能。

(三)进生活,与大学生文化活动相结合

依托校园文化平台,开展相关劳动教育。首先,高校要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有价值的校园文化舆论,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生活中;其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注重劳动体验,根据不同的涉农学科,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技能,提高本领;最后,劳动教育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开展以整理内务、洗衣、烹饪等与生活相关的劳动实践,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劳动教育只有和生活结合一起,才更现实有意义,才能焕发劳动教育的生机。

(四)进社会,与生产生活相结合

将劳动课程分散设置,利用寒暑假、周末等时间,把握社会实践、见习实习、青年义工等机会,提高社会职业认知能力,提升劳动技能水平。社会是劳动教育的大熔炉,学生依托“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有组织地参与到农村的调研、工厂实习、帮农助农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劳动中受教育,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吉林农业大学依托各类国家级、省级专项,每年组织600 多支社会实践重点小分队,万余名学子奔赴到祖国各地开展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实践,提升专业技能,提高劳动实践能力。学生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兼职、钟点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多渠道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懂得劳动创造财富,学会珍惜劳动成果。

(五)进农村,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结合实际,将学生的劳动教育与学校广阔的试验田有机结合,将学生四年的培养与四季的劳动有机结合,在劳动中体验农耕文化,传承劳动精神,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有利于提升劳动技能和本领,体会劳动带来的收获和喜悦。也使同学们切身体会到作为新时代大学生,需要在挥洒汗水中强健体魄、体味艰辛,在艰苦奋斗中顽强拼搏、磨炼意志,从而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再一次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为响应号召,提高农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出了“五进五结合” 模式,在课堂、科研、生活、社会、农村几方面相结合,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劳动技能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热爱劳动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