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下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2020-11-23张文强
文/ 张文强
教育改革事业在不断深化中提出了面向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这种理念是当下教育市场内一种全新的理念,也是教育产业深化改革的侧重点。2015 年,国家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高校将持续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并根据不同高校的办学标准与人才培养定位,着力解决学生人才就业中潜在的多种问题,以此将人才作为推动高校全面发展的主要源动力,实现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有效输出[1]。为了顺应教育市场的发展趋势,高校在实行人才培养中的教育改革策略中融合了《华盛顿协议》,并将协议中的核心教育理念渗透到面向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尤其是教学中涉及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均需要整合市场就业岗位需求,对其进行合理规范的调整,以此构建一个多层次、跨学科的全能型人才。尽管当下高校提出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实际教学中,已相对完善,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果,但从实践教学角度分析。仅依靠高校传统课本教材的教学内容,仍无法满足多元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此种矛盾现象的提出使高校超过一半的学生无法顺利就业,归根结底的原因是在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仍不完善;校内创业氛围不浓郁[2]。因此本文将以此为研究点,对就业导向下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同时,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一、基于就业导向构建面向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完善专业课程教学是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前提条件,在学习中学生若没有一个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是毫无意义的。例如,在教学中将专业教学课程与人才培养方案有机结合,在学生入学初期,要求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教师在掌握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求后,重构专业课程体系[3]。教学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双师型育人团队建设。在学习中开拓教育新市场,在建设课程体系时,与市场内相关单位建立合作联系,根据学生的不同就业需求,提供学生不同的创新创业选修课程[4]。例如,爱好体育运动类学生,教师可在教学中适当增设体育营养、运动普及等教学项目;针对就职于大型企业的学生,教师可根据学生选择岗位或就职意向,选择金融经济类或管理类课程作为学生选修课程。
在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在掌握不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开展教学工作。为避免教学中出现对学生的灌输性教育,教师应整合高校教学的主体方向,制定长期教学方案。并将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划分为适应阶段、萌芽阶段、基础就业教育阶段和创新创业教育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为教学的主线任务,在教学中定期开展主题班会,使学生快速适应校园;第二个阶段:教师应以学生实际能力为主,根据学生兴趣学习方向,引导学生制定创业计划与创业目标,树立学生最初阶段的创新创业意识[5];第三个阶段:可适当增加就业指导内容,总结高校其他学生的就业经验,实行针对性就业指导工作;第四个阶段:教师可采用成立校内创业指导小组的方式,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主,以此为依托完成面向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二、重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块
在完成上述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的基础上,采用重构大学生能力培养模块的方式,对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深入研究。本章将以此为切入点,提出下述两点对策:其一,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分为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并将专业课程内容定义为学生必修内容。包括通识类课程、专业课程与普及类课程。教学过程为了树立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并应用现代化社会提供教学工作的多媒体教学工具[6]。开展线上联合线下同步教学模式,使传统教学脱离时间或空间上的限制。在此基础上,引入真实的创业项目案例,或采用开设线上教学平台的方式,提供不同学生创新创业选修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具备熟练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具备相关的业务拓展能力,为其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一定基础;其二,抓住市场就业岗位对人才的真实需求,并及时的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程度,调整选修课程教学方向。例如,对于部分创新能力或管理意识较强的学生,教师应增加对此部分学生的社会学与经济学教育模块,提供学生团队合作、商务洽谈等相关创业知识的教学。考虑到学生步入社会后,初期创办企业的规模或类型较小,可采用适当降低人力资源管理学课程课时量的方式,提升学生在社会学习中的就业能力。规划教学模块过程中,需要整合不同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对教学模块进行重构与规划,以此确保教学工作的专业化。
三、搭建与企业联合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高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与社会接轨,当学生离开校园后可更快地适应社会,并融入市场就业岗位,为此在完成上述教改工作后,可基于企业需求,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主,建立联合企业的线上教育平台,培养学生在社会中的基础能力、综合能力、拓展能力以及专业能力[7]。并以当前市场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依据,以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是为了将高等院校中的基础理论课程简化,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当中,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理论知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高等院校应当采取主动的态度,通过各种渠道及平台,与就业市场中的各个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社会实践平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的各项活动当中,增加学生的就业、实习机会,只有通过真实的学习体验才能使学生了解到真实的企业工作要求,高等院校才能培养出专业能力更强的应用型人才。
四、开设校内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活动
在就业导向的作用下,高校可采用开设校内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活动的方式,培养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个性化发展能力。由于校内活动在实施中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为此通过开展校园活动,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社会观念与就业择业能力,因此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过程中,可将校内活动作为基础,加大教育文化在校园的弘扬,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创业杯竞赛”“变废为宝创意大赛”“就业创业校外统计” 等。无论学生或教师,均可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此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创新创业活动是高校教育工作全面革新的根本,在开展活动前,高校应收集相关活动案例,按照其活动实施模式,规划校内活动方案,在树立学生正确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
五、结语
在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规划中,要求高校要做到对学生的从共性化培养到个性化培养,并深入挖掘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能力,并以班级为单位,将院系导员作为学生人格引导的关键,采用搭建平台、创新课程体系等方式,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渗透灌输创新创业理念,充分发挥“传、帮、带” 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创新兴趣,最终实现对人才的有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