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仫佬族球类活动中的体育文化研究*

2020-11-23韦丽春陈韦薇

体育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球类传统体育

韦丽春 陈韦薇

仫佬族球类活动中的体育文化研究*

韦丽春1陈韦薇2

(1.河池学院体育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2.宜州区庆远镇中心小学,广西 宜州 546300)

仫佬族球类活动是仫佬族长期流传、带有鲜明民族特点的传统体育文化运动,具有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功能。文章对仫佬族球类活动中所蕴含的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仫佬族球类活动别具特色,蕴含着传统性与教育性、交融性与整体性、健身性与依附性、稳定性与直观性等体育文化特征,具有促进城乡体育、校园体育、地方体育旅游发展的社会功能。

仫佬族;球类活动;文化特征;文化社会功能

仫佬族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活动和与自然抗争中,仫佬族人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建设自己美丽的家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体育文化形态,它们的延续与发展,与仫佬族的语言习俗、岁时节日民俗、生活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心态感情等联系在一起。既是仫佬族民众表达信任、交情、和谐、互惠等人际交谊的一种平台,更是中华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仫佬族球类活动是仫佬族长期流传、带有鲜明民族特点的,且具有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功能的传统体育文化运动。基于社会与生理方面的需要,仫佬族民众不断对传统球类活动进行创造改进,并随着认识水平与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生变化。笔者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仫佬族球类活动中所蕴含的传统体育文化进行解读。

1 仫佬族传统球类项目概述

竹子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它的枝杆虽然不是很粗,但韧性很好,折也折不断。所以,自古以来竹子都深受人们的喜爱。有人称赞竹子是“虚心竹有千千竹”,还有描写竹子的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可见竹子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广西仫佬山区水利资源十分丰富,河流旁常有大大小小的竹林,这些竹子给仫佬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竹子常用来制作生产生活用具,如挑水和挑重物的扁担、装谷子等农作物的箩筐、晾晒农作物的簸箕、筛子,夏季常用的竹凉席、竹床、竹垫,吃饭用的竹筷子,剔牙用的牙签,还有竹扇子、竹凳子、竹椅子、鱼钓竿、竹扫帚、竹筏等都是用竹子编制的,仫佬族传统球类项目大多也由竹子制作而成。

1.1 竹连球

竹连球又名“簸箕球”“夫妻球”,是一项源于仫佬族依饭节节庆活动与传统竹编工艺的古老球类活动。仫佬族先人所制作的竹制簸箕,其外形类似半球,将两旋口合二为一,就成了簸箕球,以供仫佬族人在农时小憩时在谷场上进行娱乐,随后演变成一项固定的球类活动。簸箕球与击球工具镰刀篓的制作颇为精良,对抗双方为男女混合队伍。大清廉吏于成龙任罗城知县时将簸箕球称为“夫妻球”。竹连球比赛包括1名裁判和8名男女混合的运动员。以篮球场为竞赛场地,比赛用球为一个直径为20厘米的竹制球,用竹篾围成2个半圆形的球门,红、黄旗若干面,3米长的红、黄绸带各2条,各队男女队员将绸带系在腰间连成一组。每名运动员还需在腰间系上与本队颜色相同的红布或黄布。竞赛开始后,裁判将球置于中线,哨声响后,双方运动员开始拼抢。在竞赛中,双方运动员要设法用球棍把球击进对方球门。每进一球就在对方球门上插一面本队的旗子。整场比赛时间为8分钟,没有中场休息,也无须换场。仫佬族竹连球这项传统球类活动是仫佬族家中兄弟、夫妻、妯娌团结和睦、同心同德、顽强拼搏等的预示,寄托着仫佬族人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期待。改进后的竹连球比赛更为激烈,富有浓厚的民族气息。

1.2 烽火球

仫佬族烽火球是流行于仫佬族村寨中一项较为普遍的传统球类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一般多在中秋、重阳、除夕等重大传统佳节举行。烽火球源于古代的防御匪患。旧社会,西南地区匪患严重,仫佬族村寨多在后山设立烽火台,遇到紧急情况时,就迅速点着烽火台,并吹响牛角号,召集全村寨的仫佬族人抵御匪徒侵扰。为了使点火手的点火技术更加熟练,仫佬族村寨每年都会举行点火手选拔竞赛。久而久之,烽火球这一球类活动便逐渐成为仫佬族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仫佬族烽火球的制作方法:先把布条缠绕成杯口状大小的球体,再将其浸入植物油或煤油中即成。在竞赛场地中央画一条中线,并于中线两侧等距设定4个标志,中间为罚球点,场中距端线约3米处画弧形禁区。在场地的四角各放1个油缸,缸内装油和纸炮。双方队伍各3人,一人守护油缸,另两名队员手持长筷拼抢烽火球。双方队员均赤膊上阵,分别系红、黄两种腰带以作区分。裁判先点燃烽火球,再吹响号角,比赛正式开始,双方队员互相攻防对抗,以长筷夹住烽火球点燃对方油缸引发纸炮响为进一球。先点完对方油缸纸炮的队伍为获胜方。

1.3 竹球

仫佬族竹球又名“打篾球”,是一项流行于仫佬族民间的传统球类活动。仫佬族打竹球所用的球,是选用柔韧性强的竹篾编织而成的。竹球的形状与鸡蛋相似,大一些的竹球与拳头类似。竹球内部塞满稻草,外面则涂满各种颜色。据史料记载,竹球最初是仫佬族先人练兵的一种方式,而现今竹球广泛流传于仫佬族各个聚居区。仫佬族竹球讲究灵巧、机智、速度与耐力,由于其运动量较大,技巧性强,所以参与者一般多为男女青年。仫佬族竹球竞赛分为两种竞赛方式:一种对抗双方人数相等。由寨与寨、同宗族或家庭之间自由组队进行。竞赛场地因地制宜,根据参赛人数、现场观众等具体情况来决定。在场地中央画一条线或放置一根竹竿为“河”。竹球可用手拍、推、扣,也可用脚踢过“河”。在竞赛过程中,球不能触及手、足之外的身体部分,竹球没有打过“河”也算输球。若球在本方界内落地,对方可占领落球之内的地盘,重新划“河”为界,直到一方被赶出本方场地为止。另一种竞赛方式为累积记分。竞赛开始时,由上一场胜者发球,不必分组也无须限定人数,球出手后,所有队员便向球落之处奔去,由先抢到竹球的队员发球。以此类推,发球次数多的队员为最终获胜者。

1.4 打草球

打草球是仫佬族民间流传的一项体育活动。相传在清末年间仫佬族人就有打草球的活动了。人们在每年秋收后,采回大量的禾秆芯,编织草帽、草篮、草筐、草帘、草席、草垫、草枕头、草球等。秋后农闲,田头地尾、村前屯后,打草球便成为仫佬族的一项男女老少皆宜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打草球刚开始为两人对垒,以扁担争打草球,攻入对方拦门进球多者为胜。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打草球已由两人对打发展为多人争抢的一项体育活动。草球用禾秆芯编制而成,球体为橄榄形,球长25厘米左右,扁担长135厘米左右。拦门为三门(三门是仫佬族依饭节上表演穿灯的三门道具),即为三个大小不一样的连体门框。打草球时分两队,每队5人,可为全男队、全女队,也可男女混合进行比赛,比赛场地以一个篮球场为标准。设裁判员1人,记时员、记分员各1人。

比赛方法和要求:双方队员所持扁担必须将扁担一端用一条带子缚在自己的右腿上,扁担与腿的绳距为40厘米左右。射门进球有两种记分方法:球进中间一门为2分,进两侧门只得1分;犯规定点射门时,球进中间门得分,进两侧门不记分。比赛时间以6分钟为一节,可进行多节比赛。进球则由记分员在双方拦门上插小红旗表示,比赛结束后得小红旗多的一方为获胜方。

1.5 滚煤球

仫佬山乡是个煤盆。仫佬族人很早就会挖煤,以煤为能源,成为仫佬族人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烧煤的地炉,是仫佬族住宅内的特色设施,而以地炉煤渣为原材料建成的三合土晒谷坪,是仫佬村寨的特色景观。煤成为仫佬族人家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仫佬族人在日常的嬉戏中逐渐形成了滚煤球的游戏活动。比赛分两种:一是比远。看谁家做的煤球滚得最远,而且又不坏就为胜者。二是比准。以半径0.5米和1米画两个圆,在距离10米外,双方各滚10个煤球,进内圆得2分,进外圆得1分,煤球坏了则不算分,最后以得分多者为胜。

2 仫佬族球类活动蕴含的体育文化特征

仫佬族球类活动是仫佬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仫佬族传统体育中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传统体育形式。仫佬族球类活动作为仫佬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殊积淀,除了具有仫佬族传统文化的共性特点外,还拥有独特的体育文化特征与价值内涵,并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运动特点、民族风格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特点。仫佬族球类活动是在传统体育文化这片沃土上形成与发展的,在与其他仫佬族传统体育运动存在紧密联系的同时,也呈现出一定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仫佬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代表着仫佬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某些特质。相较于其他仫佬族传统体育项目,仫佬族球类活动具有如下几方面体育文化特征。

2.1 球类活动的传统性与教育性特征

仫佬族球类活动形成于仫佬族人的社会生产与社会活动过程中,并且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延续与发展。仫佬族为了能够获得生存发展,为了维系民族共有的思想与精神,其思想文化与生活技能必定需要世代相传。因此,仫佬族球类活动也呈现出显著的体育文化特征,即传统性[1]。除此之外,因为集体生产生活的需要,教育这项活动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诞生,在初期就已具备了社会性。仫佬族传统体育文化拥有极强的教育性,正因为这种特征,使仫佬族传统体育在仫佬族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它能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充实、丰富学校的普通教育。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广西许多高校都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作为体育课程的组成部分。其中,河池学院为传播发扬仫佬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始向学生普及仫佬族传统球类活动,如竹球、竹连球等。由此可见,仫佬族球类活动具有一定的教育性特征。

2.2 球类活动的交融性与整体性特征

尽管仫佬族球类活动体现出浓厚的传统性,但在百余年的历史发展中,伴随着民族迁徙、冲突,以及与其他兄弟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许多民族传统活动发生了交融。而在这个过程中,仫佬族球类活动就起到了必不可少的关键作用。此外,对于体育运动而言,整体性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一个团队获得胜利的前提性条件[2]。

2.3 球类活动的健身性与依附性特征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快节奏的都市生活给人们带来身心的疲惫与不适,严重影响着人体健康。仫佬族球类活动能够帮助人们调整和顺应新的生活节奏,增强身心健康。富而思健,富而思寿,富而思智,富而思乐,富而思美,这不仅是一个共识,同时也是一个目标。仫佬族球类活动以其独特的健身价值应该得到大力推行,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成为现代生活节奏的调剂品。生命在于运动,所以人们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而对于依附性来说,具体指的是仫佬族球类活动对节日活动的依附性特点。目前,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诸多需要,仫佬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出多姿多彩的依饭佳节。与此同时,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广大仫佬族人对依饭节的期望与要求变得更高,参加节日活动的人数逐年增加,节日的内容与形式也变得更为丰富与多样。仫佬族球类活动与传统节日在不断的互动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仫佬族球类活动依附性的特点。譬如,仫佬族竹球、烽火球、竹连球等都是通过依附性特点来实现的。参赛选手不仅要拥有竞赛意识,还要具有团队荣誉感,正因为这种特征,使仫佬族球类活动在仫佬族群体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仫佬族球类活动是由多人参与的体育活动,唯有在竞赛中与同伴默契配合、团队协作以及合理运用技战术,才有可能获得比赛的胜利。

2.4 球类活动的稳定性与直观性特征

仫佬族球类活动是仫佬族先人创造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其从最初的以球作为器物进行简单的游戏,发展成为具有完整规范与程序的现代仫佬族球类活动,标志着仫佬族球类活动具有了自身的本质特征。本质特征蕴含了仫佬族球类活动独特的体育文化特点。仫佬族球类项目及场地设施与其他体育运动有所差异,战术与智能在竞技能力各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对参与者体能与智能产生了更为全面的影响。不同的球类活动也形成了独特的行为规范,如在竹球、竹连球等同场对抗的球类活动中,对参与者间的身体接触均有明确限制。同时,观众的情绪表达方式也受到传统习惯的制约。循环制、淘汰制等竞赛制度也被用在仫佬族球类活动中。由此可见,稳定性使仫佬族球类活动成为具有自身文化特征的文化形态存在。除此之外,直观体验是仫佬族球类活动的另一种特殊身体符号,仫佬族球类活动借助身体符号来表达体育文化内容。在竞赛过程中,参与者通过身体动作表现自身的运动水平,其中既有跑、跳、投等基本技能的运用,又有仫佬族球类活动特定的技战术展示。仫佬族球类活动还是一种精神符号,它强调获取精神体验,人们在对抗中忘却了时间与烦恼,感受仫佬族球类活动所带来的乐趣,无疑是一次精神文化建设。由此可见,直观性是兴趣产生、保持与发展的直接原因,是人们投身仫佬族球类活动的主要动力,也是仫佬族球类活动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3 仫佬族球类活动的体育文化功能

3.1 仫佬族球类活动能够促进城乡体育发展

鉴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现状以及一些历史原因,我国体育场地与设施相对缺乏,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而广大乡村地区的情况更为严重。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以及健身性、娱乐性都较为充足的体育活动就显然更受欢迎,就能在更大范围内促进我国城乡体育的发展。仫佬族球类活动显然就具有这种社会功能。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逐步转变,仫佬族球类活动已成为仫佬族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构成内容,其不仅是自娱自乐与娱乐他人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仫佬族人情感的集中表现[3]。对仫佬族球类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与整理,制定出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规则,从而使仫佬族球类活动在推进我国城乡体育发展以及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体现其价值。

3.2 仫佬族球类活动能够促进校园体育发展

仫佬族球类活动是仫佬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但流传的小规模性与局限性阻碍了其大范围发展。鉴于此,应大力倡导把仫佬族球类活动引入到学校体育教育体系中,为其赋予滋生与充分发展的沃土,这样不仅保护了民族遗产,同时也为校园体育增加了民族体育内容。根据仫佬族球类活动的特征,可看出其拥有较大的改造与再创空间,在长久形成技术的指导下,再创形式各异的新玩法,使仫佬族球类活动更为丰富化。根据仫佬族球类活动的健身性与娱乐性特点,对其进行与学校体育课程相匹配的改变与创新,使其成为集趣味、娱乐、游戏、技能于一体的运动项目。此外,科学化与艺术化的搭配能让学生时刻充满兴趣,而采用激励教学法可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运动的乐趣,从而促使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科学的运动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4]。

同时,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应定期举行仫佬族球类的相关比赛,使仫佬族这一传统体育活动在校园中得以壮大,从而丰富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容与资源。

3.3 仫佬族球类活动能够促进地方体育旅游发展

仫佬族是一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仫佬族聚居区有资源丰富的山水风光与人文景观,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旅行者来说是一个充满梦幻的地方。在目前旅游业大发展的背景下,仅仅以自然、人文风光欣赏为主题的旅游已不能满足旅行者的现实需要,他们更希望参加以体育健身、娱乐为主题的旅行活动。仫佬族球类活动以其民族特殊性、原生态以及健身娱乐性的特点迎合了广大新时代旅行者的心理,将自然、人文景观中的“静态美”与仫佬族球类活动的“动态美”结合在一起,扩充了旅游的空间,提升了旅游吸引力[5]。借助于旅游业大发展的平台,进一步开发仫佬族球类活动的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体现地域性特点,强调民族原生态旅游、依饭节旅游相结合,紧跟时代发展脚步,打造出具有时代特点的仫佬族体育文化品牌,做强仫佬族的体育旅游事业,以此促进仫佬族聚居区的经济发展。

4 结语

仫佬族球类活动诞生于仫佬族人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寄托了仫佬族的宗教信仰与神灵崇拜,占据着非常重要的社会地位,并成为仫佬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虽然仫佬族传统球类活动也在发生着改变,但其与众不同的民族性与存在方式,依然是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中的瑰宝[6]。每个仫佬族人都有责任与义务去保护与传承仫佬族传统球类活动以及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更要努力开发、整理至今仍未显现出的传统体育,以此为仫佬族传统体育文化增添新的时代内容。

[1]佘静芳.壮族板鞋运动的健身价值与文化特征研究[J].西藏体育,2009(3):41-43.

[2]余刚.贵州苗族体育的传统性与地域性研究[J].魅力中国,2009,(13):183-184.

[3]王勇,王莉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价值分析[J].凯里学院学报,2015(4):178-181.

[4]陈波,冯红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10):27-29.

[5]赵晓玲,张晓林,李国泰.西部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民族旅游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5):23-25.

[6]郭传燕.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价值探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34(3):111-113.

Study on the Sports Culture of Mulao Nationality Ball Games

WEI Lichun, etal.

(Hechi University, Yizhou 546300, Guangxi, China)

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项目编号:17XTY001);广西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研究中心课题(项目编号:GXRKJSY201802);2018河池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费项目(项目编号:XJ2018GKQ006)。

韦丽春(1965-),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球类传统体育
科学运动会:球类篇
球类课放松实例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善用“五法”让幼儿爱上球类活动
我们的“体育梦”
清明节的传统
四招解决球类问题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