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泰语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2020-11-23印凡刀国新
文/印凡 刀国新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不同语言背景下人们的经济文化往来日益频繁,而这些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首先依赖于语言方面的交流[1]。云南省部分高校在泰语人才培养内容和方法上积累了较好的经验,但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如跨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等仍需加强。以下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将云南省当前泰语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及原因分析,以求取得更好的解决途径。
一、高端泰语翻译人才缺口大
根据对云南省泰语专业人才用人单位及人才应用的实际情况分析发现,人才培养理念与对应的用人单位人才要求之间偏差比较大,尽管当地高校在开设泰语专业时涉及不同模式,但学生在毕业后参加工作时,其自身工作能力与应用存在不同问题。
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发现很多学生自身能力难以达到翻译工作的要求,尤其是矿产业、生物业、能源、烟草、旅游行业,泰语专业人口较匮乏,很多大学生在工作中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不高,在文化政治经济方面的能力比较低。
二、泰汉互译及其它外语能力较弱
云南省高校目前所培养的泰语专业人才泰汉互译、英语能力较弱。泰汉互译都好的人占很少部分,通过云南省泰语专业八级测试的人较少,同时通过泰语专业八级测试和英语
四、六级的毕业生更是少之又少。
大部分的翻译人员仅做笔译和交传,极少一部分人能够胜任同传翻译,并且存在超过一半的翻译人员在工作中感觉比较吃力。对于翻译水平来讲,外语水平仅仅是其中一项决定因素,翻译人员的知识广度以及其双语能力,都会直接影响其在工作过程中的表现。
三、泰语翻译人才职业素养与用人单位存在差距
专业学生在毕业后主要从事泰语翻译工作,根据用人单位反映的情况发现,很多相关人才自身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对相关技能知识认识存在一定偏差,而东盟地区作为一个经济共同体,在开展各种经济贸易过程中,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以及历史文化存在巨大差异,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点。随着泰国当地产业结构不断改革与发展,需要大量专业性人才,尤其是精通当地各种语言的专业性人才,而很多大学生没有清楚意识到自身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导致在工作时缺乏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难以有效达到用人单位的人才应用需求。最后,随着泰语专业人才队伍规模的不断扩大,已呈现出饱和状态,因此在泰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清楚了解市场的需求,从而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效提升人才专业素质水平,从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当中获得有利地位。
四、高校泰汉互译翻译教学薄弱
高校教师队伍泰语教学水平是确保泰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据了解云南省多数高校泰语专业很多都没有单独开设泰汉翻译课程,虽然有的学校开设了,但用的教材都比较老旧,可选教材只有一两本。有的高校有同传翻译室,但真正给泰语专业学生用来实操的很少,加上很多青年教师自己本身实践教学经验少,教学手段显得较为传统单一。在调查中发现有大部分泰语翻译从业人员感觉到工作比较吃力,说明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不能完全胜任现在的工作。要改变这些问题,提升高校泰汉互译翻译教学,一方面需要集中培养一批能在外事、商贸、科技、文化、旅游、教育等领域从事翻译实践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充实到高校泰语专业教师队伍。另外,还应定期选派教师到培养基地进行专业的泰语教学、泰汉互译的培训或进修,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泰汉互译教学能力,培养一批优秀教师,从而更好地确保全省高校的泰汉互译教学优质、高效发展。
五、泰语专业学生翻译实践和经验少
泰语专业设立由于时间比较短,因此对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比较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以练、学、讲为主,缺乏有效的基础,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难以对泰语专业的知识产生兴趣,缺乏一定创新精神。难以达到中国和泰国经济交流所需人才标准,理论课程设置比较多,没有充分展现泰语专业的优势与特点,学生缺乏有效的实践,导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落实。
究其原因发现,学生实习时间长短不一,对于学生的专业与其实习单位之间是否有关联性缺乏有效规定,很多学生往往跨专业来实习,导致其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知识内容不相符,难以达到实习预期目的,从专业角度分析,导致学生专业能力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
语言的学习更需要适宜的环境和社会实践,根据调查目前云南大多数高校的泰语专业学生因社会实践较少表现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学生因为中国汉语言固有的思维模式,导致在泰语书面表达与口语表达过程中,会将汉语的思维模式引入其中,表达习惯也依照汉语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一味地使用填鸭式教育方法致使学生缺乏有效的锻炼,甚至出现了哑巴泰语的情况,难以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导致很多学生对泰语学习失去信心。实践教学活动比较少,很多学校给予学生的时间比较少,往往是在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穿插着部分泰国文化的知识,导致学生语言学习环境得不到有效的建设。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语言教学,而学生的交际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重视,这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导致语言应用能力与交际能力难以有效提升。
还有调查中发现有泰语翻译工作者对现在的工作感到吃力或比较吃力的占比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学校提供的翻译项目机会和实操机会比较少。而一些条件好的学校又没有把翻译设备利用好,再加上自己对新学语言不够自信、不敢接外面的翻译工作等,造成毕业的泰语专业学生基本没有什么翻译经验。
六、泰语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因为泰语专业设立的时间比较短,对应的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针对泰语相关的研究成果比较少,对应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尤其是一些综合性的师资力量以及教师比较匮乏,很多教师的学历只达到了硕士,博士学位的人不多,学术科研能力弱。如云南师范大学泰语教师共1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8人,占比为53.3%,云南大学泰语专业教师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为12.5%,而其他大部分高校由于师资力量薄弱,致使泰语专业人才培养受到一定挑战。同时,很多泰语教师自身综合能力水平不高,对泰语教学的理念认识不清,导致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科学合理分配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缺乏有效的创新,严重影响泰语教学的质量[2]。
另一方面,很多教师只懂泰语,对于像旅游、经贸、农林、交通运输、跨境电商等方面的知识基本是一片空白,要培养适合云南特色产业的泰语人才很难实现或者说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很难满足社会岗位的需求。
泰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变,对泰语的师资力量要求不断提高,对应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以专家的身份来进行开展教学,同时要加强自身相关知识和技术能力的提升,对此要积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效优化泰语课程教学方案及教学内容,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为泰语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有效保障。最后,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加强不同专业知识的融入,比如法律知识、外贸知识、外国文化以及教育学知识等,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量,从而为复合型人才和专业性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保障。
七、泰语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
云南省目前高校所开设泰语专业中培养定位明确的高校较少,如:云南大学旅游学院的培养目标相对比较明确,为“培养适应中泰出入境旅游需要的,具有泰语旅游行业相应岗位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泰语导游能力,能从事泰语导游、泰语领队和泰语翻译等工作的高素质人才”。而大多数高校所设置的泰语专业培养目标、定位都不够清晰,专业范围较宽。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致,以及云南与泰国经贸、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社会岗位所需泰语人才的素质要求与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也就会导致一方面是社会岗位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则是高校泰语专业学生就业率的不断下降。因此,培养人才的根本意义就是要服务于现实市场需求,脱离开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显然欠缺现实意义。
八、教材滞后,教辅资料匮乏,教学设备投入不足
目前,国内仍然没有一套比较权威的、完整的高职泰语专业教材。很大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在教材使用上,有些高等院校选用的教材,所选内容无法与社会和岗位需求接轨。高校泰语专业的教材滞后,教辅资料匮乏。小语种专业的学生要充分发挥国外网站的作用和优势,有效填补国内网站资料不足的问题。尽管我国高校针对小语种教学编写了大量教材,但是针对泰语专业的教材比较少,尤其是一些优秀教材比较匮乏,导致教材系统性不高,比如泰语商务、泰语演讲、泰语视听说内容等,对此在编写对应的教材时,要积极加强相关电子教学资料内容的丰富,从而为泰语知识教学提供有效保障[3]。
此外,云南各高校所增设的泰语专业,其基础设施相对来说比较落后,教学仍以书本以及传统板书为基本工具,缺少多媒体等高科技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且由于泰语专业发展时间较短,学校图书馆所提供的泰语专业相关参考书目比较少,学生学习受到极大的限制。
九、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某些高校泰语人才培养定位不清,使得泰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现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满足市场需求,对此要基于泰语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设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效丰富相关的教学内容,合理优化课程内容与设置,针对市场的需求来扩大专业课时,尤其是一些核心课程内容,要扩大其教学量,从而给予泰语教学课程更多的时间,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其次,课程设置不够精准,对应的课程比重不高,尤其是学制不足的问题,导致课程设置合理性比较低,难以有效突出重点内容,致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目前云南省大多数高等院校泰语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社会岗位需求之间的结合程度较低,而泰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就业以及职业技能的高低。
目前,云南还没有一所高校开设泰语翻译专业,泰语翻译课程只是建立在泰语基础知识学习之后,为高年级设置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且学时一般为32至64学时。泰语翻译一般都是在泰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体现,如翻译课文。泰语翻译课程统一化,没有明确泰语翻译的方向,也没有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强势学科及区域资源优势来设置翻译课程,使得培养出的泰语人才满足不了翻译市场的需求[4]。
综上分析,虽然云南省近年来有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泰语专业,培养了不少泰语人才,但能够结合云南省的优势行业的复合型和应用型泰语翻译人才,尤其是掌握经贸商务、农林矿产、机械设备、司法等专业知识的高层次泰语翻译人才十分稀缺。
当前,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而另一方面很多行业却急需泰语高层次翻译人才,面临着无人上岗的局面。面对这一泰语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同时,因为当地高端泰语翻译人才缺口大,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但是对应的大学生泰汉互译及其它外语能力较弱,大大影响其就业,很多泰语翻译人才的职业素养与用人单位存在差距,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从高校角度分析,因为高校泰汉互译翻译教学薄弱,导致教学质量受到影响,致使泰语专业学生翻译实践和经验少,达不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的,很多学校泰语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应用的教学创新力度不足,泰语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没有明确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和目标,很多学校存在教材滞后,教辅资料匮乏,教学设备投入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综合来说,我们应该深入思考问题,并积极探寻解决的途径,为云南的泰语教学、泰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