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片段的真诚

2020-11-23荣朝晖

建筑技艺 2020年6期
关键词:公共性建筑学虚拟世界

Presence 视为“神采”还是“在场”?我认为是“结果”和“手段”的差别。“在场”是一种清晰可见的逻辑推演结果,其结果必然是“神采”。直接讨论“神采”,也许会沦为审美的高低之分。自然的设计、偶然因素的设计,都是“在场”的体现。建筑不是虚拟的图像,问题是最终的形式是目的还是结果?基于条件去设计是很多建筑师的选择,诸如构造、场地、外在、材料等。卒姆托选择了构造,西扎选择了场地,巴瓦选择了气候,坂茂选择了材料……但“在场”转化为“神采”的核心关键在哪里呢?我个人感觉是片段和真诚。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打动人心、触动情感的瞬间是片段的。建筑学不是文学,它的语言结构是混沌不清晰的,这大概是建筑学不可以去主动追求意义的原因吧。主动赋予建筑任何意义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很多建筑师有宏大的愿景,但我们有能力去做“上帝”的事情吗?感动常在细微处,“神采”因为片段才有机会让人感受,也因为真诚才会让人感动。也许就在转角处迎面而来的微风,瞬间让人感动。好的建筑师在于舍弃,让片段成为主体,让纯粹表达信息。毕竟绝大部分建筑的感受者是普通人,当片段的呈现连接了受者的某种记忆,Presence也就被视为“神采”了。

一场疫情把电影里的未来场景提前强制带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网络教学、网络讲座、网络商业、网络会议……各种社交软件空前繁荣。以群体交流为主要目的的网络空间重新定义了建筑学的公共性。传统建筑学的公共性是最让建筑师兴奋的地方,也是体现专业价值和自我满足的核心点。但疫情毫不留情地把未来的改变提前展示给了我们,在虚拟公共空间中交流的实体场地也许是最私密的场所,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在任何一种状态下进行公共交流。网络的公共性与传统的公共性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一种自带的矛盾性。当然这也许是技术发展后可以解决的问题,如全息技术。但数字所对应的公共性总带有不真实的可能。在后疫情阶段,建筑师如何面对这种改变呢?增强的网络技术或者说虚拟的公共性必将会成为实体公共的重要部分,建筑空间的界面会进一步模糊甚至消失,人会越来越强化对虚拟世界中自身的认同感。无处不在的公共性,会不会让现实世界的私密空间反而成为现实世界里自身最后展示真实性的场地?这也许会成为一个哲学问题。就建筑师而言,未来也许就剩下两个关注点:没有物理定律的限制、充满无限想象力的虚拟世界和个人最后的实体港湾,这也许就是电影“超级玩家”所描绘的场景吧。

猜你喜欢

公共性建筑学虚拟世界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设计让您在喜爱的虚拟世界中自由奔跑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公共性中的角色探究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学会止步,亦是一种智慧
拥抱虚拟 珍惜现实
立足现实世界 正视虚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