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蓝志勇:为基层减负应少签“责任状”多下真功夫

2020-11-23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党的生活(江苏) 2020年1期
关键词:责任状军令状体制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我国整体的行政安排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各个部门分派的工作,到了基层常常是少数人在做。基层工作人员时常承受着巨大压力,还被要求签署“责任状”,导致负担过重。众所周知,“责任状”是“军令状”的翻版。“军令状”则是军队在完成重要的攻坚战时采取的一种特殊的激励安排,往往配以高额的物质激励和严厉的失责惩罚,常常需要用生命的代价来问责。不打仗时签“责任状”,有比照“军令状”的意味,高压推动工作的完成,往往让基层怨声载道。

按照现有的行政体制和行政方法,基层减负是有困难的。现有的行政体制是上有机构,下必有相应的单位和人员来支持。而下面的单位往往存在人员、编制、资源不足等问题,没有任务时人浮于事;任务一来,排山倒海,难以应付。基层单位横向抽调人员,安排工作的困难大,特别是不同上级部门同时摊派工作,需要同步推进的时候,基层工作人员就会顾东不顾西,顾头不顾尾,十分忙乱。

那么,既要基层把工作做好,又要给基层减负,可能吗?回答是肯定的。只要上级部门把工作理顺,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做好,不做二传手,不把不必要的任务派给基层,基层自然就减负了。比如说,考察扶贫成就,设计好评估标准,自己抽查就行,不必让基层反复填表。到基层巡查,不需特殊接待,自己找点、立点,探讨问题。要想真正了解基层情况,就要扎在基层,这本身就是对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的一大挑战。

猜你喜欢

责任状军令状体制
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军令状” 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军令状”莫成伤害员工的“严刑峻法”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构建及体制机制创新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责任状不是“万金油”
慎签“责任状”——实际是责任推脱
完善地方人大主导立法体制机制浅析
最俗的创业故事是“离开体制”
警惕“责任状泛滥病”
责任状贵在精要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