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巴利综合征康复治疗中采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肌力与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0-11-22路莹
路莹
(常州明州康复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苏常州 213000)
格林-巴利综合征又被称为对称性多神经根炎、急性特发性多神经炎,是临床常见的脊神经和周围神经的脱髓鞘疾病,该病发生后常出现渐进性对称性麻痹、四肢软瘫及感觉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导致其死亡,因此针对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治疗、康复一直受到广泛关注[1]。实践表明常规康复治疗取得的效果有限,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开始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推广应用,该技术能够通过改善大脑皮质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功能联系等机制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改善肌力,不过目前尚缺乏其应用于格林-巴利综合征康复治疗中的研究报道[2-3]。该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该病康复治疗中采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肌力与运动功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字法将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该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 40~60岁,平均年龄(51.38±3.72)岁。 观察组:男性 15 例,女性 10 例,年龄 40~59 岁,平均年龄(50.97±3.64)岁。 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纳入标准:(1)进行性、对称性上肢或下肢肌无力2个月以上,存在明显对称性、渐进性肢体麻痹和不同程度感觉障碍,经临床确诊;(2)精神、认知正常,能够配合治疗;(3)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周围神经炎、重症肌无力、低血钾性麻痹等疾病;(2)合并脊髓灰质炎、周期性麻痹、末梢神经炎;(3)经颅磁刺激禁忌者;(4)中途退出。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根据患者病情予以对症支持治疗,取鼠神经生长因子(国药准字S20060023)30 μg肌肉注射进行营养神经治疗,1次/d,连续用药10 d。同时对患者实施康复训练,初期以被动活动、按摩为主,然后逐渐过渡至主动训练。采用主动运动、器械运动及抗阻力训练进行增强肌力训练,2次/d,20 min/次;指导患者保持独立站立姿势,康复治疗师予以突发外力推拉,嘱咐其尽力保持平衡,以此加强站立动态平衡,2次/d,10 min/次;指导上肢病变患者进行伸手取物、写字等训练,下肢病变患者进行踏球动作、蹬自行车等训练,以此训练患者独立自主生活能力,2次/d,30 min/次;指导患者进行上下台阶训练,3次/d,10 min/次;使用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木块帮助患者进行感觉恢复训练,指导其用手触摸并判断差异,同时对患部轻拍叩击,3次/d,10 min/次。康复训练每周进行3次,持续进行4周治疗。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采用经颅磁刺激仪(MagPro X100型,国械注进20162261853)进行治疗,患者仰卧位下降线圈刺激点置于左侧头颅C3部位处,调整刺激强度直至有合适的运动诱发电位反应出现,明确运动阈值。对右侧前额进行刺激,强度为110%运动阈值,治疗前3 d将刺激强度从90%逐渐增加到110%。刺激频率1 Hz,100次/串,10串/d,串间歇时间25 s,1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分别在治疗前后根据肌力分级标准对两组患者肌力进行评分,肌力分级0~5级分别对应0~5分,评分越高说明肌力恢复越好。(2)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cr运动功能量表(FMA)对两组上肢、下肢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价,包括上肢66分和下肢34分,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越好。(3)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价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肌力改善情况
治疗前两组上下肢肌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肢肌力和下肢肌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肌力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肌力评分对比[(±s),分]
注:与该组治疗前相比,aP<0.05
组别 上肢肌力治疗前 治疗后images/BZ_113_1928_2580_1955_2599.png下肢肌力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25)对照组(n=25)t值P值2.57±0.74 2.61±0.82 0.181 0.857(4.23±0.65)a(3.19±0.78)a 5.121 0.000 2.64±0.85 2.66±0.79 0.086 0.932(4.28±0.63)a(3.25±0.84)a 4.905 0.000
2.2 两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
治疗前两组FM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 FMA 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 FMA 评分对比[(±s),分]
注:与该组治疗前相比,a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25)对照组(n=25)t值P值36.54±5.89 37.03±6.27 0.285 0.777(61.38±4.76)a(50.19±4.94)a 8.156 0.000
2.3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
治疗前两组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 ADL 评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 ADL 评分对比[(±s),分]
注:与该组治疗前相比,a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25)对照组(n=25)t值P值39.31±7.46 38.93±7.18 0.184 0.855(64.57±6.39)a(55.73±5.83)a 5.110 0.000
3 讨论
格林-巴利综合征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与免疫损伤有关,巨细胞病毒、支原体等感染是导致该病的常见因素,该病所引发的四肢对称性瘫痪、肌力弱、感觉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寻找有效的康复治疗方式一直是临床重要研究课题[4]。目前临床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以神经营养药物、对症支持及康复训练为主,能够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5]。
重复经颅磁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目前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已有许多研究证实该技术应用于脑卒中后偏瘫、帕金森等疾病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肌力[6]。重复经颅磁刺激通过脉冲磁场作用于脑组织,诱发一定强度感生电流,使神经细胞去极化,并产生诱发电位,在刺激下可促使多巴胺浓度升高,进而促进患者运动症状改善[7]。重复经颅磁刺激不同刺激参数可产生不同生物学效应,高频刺激可改善运动迟缓、强直、非运动症状中兴趣缺乏等表现,而低频刺激则能够促进运动障碍中的震颤症状改善[8]。目前对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研究较少,该研究选择C3点为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的刺激区域,发现重复经颅磁刺激不仅可对C3点产生影响,还能对远隔部位皮质枕区的脑电活动产生影响,考虑为低频磁刺激前额区可对大脑皮质功能状态产生间接改变,促使其有效提高对低频直接作用的反应性。具体作用机制可能是反复磁刺激能够使突触传导阈值降低,提高突触活跃度,从而形成新传导通路及神经系统功能联系。同时通过对突触可塑性变化产生促进作用,有效实现神经组织重塑,最终使大脑整体功能活动状态及肢体运动功能有效改善。而且磁刺激应用于患肢还能够有效改善肌肉血液循环,促进肌肉神经兴奋,进而有效改善肌肉状态,促进肌力提高。从该研究结果中也可以看出,观察组治疗后肌力及运动功能改善程度均较对照组更明显,充分体现出低频经颅磁刺激的确切应用价值。患者肌力、运动功能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也随之上升,这在该研究结果中也得到印证。
综合上述,在格林-巴利综合征康复治疗中采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够有效提高肌力,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