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疗法与卡马西平治疗患者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疗效观察
2020-11-22丰莉王秀云
丰莉,王秀云
(日照市中心医院,山东日照 276800)
中枢性疼痛属于常见的脊髓损伤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患者脊髓损伤平面下痛觉基本消失的部位出现刺痛、烧灼痛、放射痛、刀割痛等异常感觉。而疼痛症状的持续存在,不仅会导致患者产生生理不适,也会使其心理状态受到影响,会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其睡眠状态与活动状态,甚至会诱发心理障碍[1]。因此,及时有效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缓解心理压力,促进患者康复是非常有必要的。基于此,该研究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间收治的70例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卡马西平+康复疗法的效果,现将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70例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色球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患者年龄 32~61 岁,平均年龄(46.75±4.88)岁;患病时间 7 d~6 个月,平均病程(3.01±1.44)月;ASIA 分级分类情况如下:A级、B级、C级、D级、E级患者分别有7例、10 例、13 例、4 例、1例;疼痛类型:自发性持续疼痛8例、诱发疼痛12例、自发间断疼痛1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9例,女16例;患者年龄32~60岁,平均年龄(46.44±4.91)岁;患病时间 7 d~6 个月,平均病程(3.06±1.48)月;ASIA 分级分类情况如下: A 级、B 级、C级、D级、E级患者分别有6例、10例、15例、4例、0例;疼痛类型:自发性持续疼痛9例、诱发疼痛12例、自发间断疼痛1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纳入标准:(1)两组患者均满足脊髓损伤的诊断标准;(2)两组患者均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对应区域疼痛,疼痛发生在患者脊髓损伤后,且患者的损伤对应区域均存在感觉异常;(3)患者意识清晰,可配合完成相应治疗;(4)该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5)该研究纳入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2]。
排除标准:(1)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2)合并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性疾病患者;(3)药物过敏患者;(4)妊娠期或是哺乳期患者;(5)对研究认知不清晰,中途退出研究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入院后给予加巴喷丁(国药准字H20040527)口服,第1天给药300 mg/次,1次/d;第 2天给药 300 mg/次,2次/d;第 3天给药300 mg/次,3次/d,如此循序渐进增长用药量,直到患者的疼痛明显缓解或是出现难以耐受的药物副反应,患者每天最高用药剂量是2 400 mg,连续用药3周。
观察组采用卡马西平联合康复疗法治疗。(1)药物治疗:卡马西平(国药准字 H32021018)口服,3次/d,100 mg/次,连续用药3周。(2)康复治疗。①红外线治疗,选择HWY—15型红外线治疗仪[渝食药监械(准)字2013第2260074号]作为治疗仪器,将输出功率设置为100 W,对患处进行照射,患处与治疗仪的距离应在30 cm左右。实施微热量照射治疗,20 min/次,1次/d。②按摩治疗:从患者的双下肢远端开始,逐步朝近端按摩,按摩力度应根据患者的感受调节,同时还要在患者的脊柱两侧、疼痛的感觉平面以上区域顺着神经根走向按摩,1次/d,20 min/次,连续治疗3周。③电针夹脊穴治疗:明确患者的实际病变部位,合理选择病变节段双侧夹脊穴进行治疗,确定穴位后做好标记,然后使用长度为75 mm的毫针进行直刺,通过平补平泻手法完成直刺治疗。完成以上操作后,与G6805电针仪(粤械注准20152261184)连接,将电针治疗强度调节为患者产生麻刺感,电针治疗时间需控制在30 min左右,1次/d,7 d为1个疗程,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指导患者治疗3个及以上疗程。
1.3 观察指标
(1)McGill疼痛状况,采用McGill疼痛调查问卷调查患者的疼痛分级指数、疼痛感觉评分、疼痛情感评分、疼痛强度评分,分值越高,患者的疼痛越明显。(2)ADL评分,采用ADL调查问卷获取,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强。(3)不良反应(嗜睡、头晕、口干、腹泻)发生率[3]。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用[n(%)]和(±s)表示,组间差异通过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McGill疼痛状况、ADL评分比较
经过治疗分析后,观察组的McGill疼痛状况(疼痛分级指数、疼痛感觉评分、疼痛情感评分、疼痛强度评分)均小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McGill疼痛状况、ADL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McGill疼痛状况、ADL评分比较[(±s),分]
组别McGill疼痛状况疼痛分级指数疼痛感觉评分疼痛情感评分疼痛强度评分ADL评分观察组(n=35)对照组(n=35)t值P值8.1±2.4 13.2±3.0 6.298 0.01 7.0±2.1 11.8±3.2 12.114 0.01 3.4±1.3 6.2±1.5 8.298 0.01 1.5±0.4 2.8±0.5 10.276 0.01 87.6±4.3 72.0±3.8 4.665 0.0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经过治疗分析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嗜睡、头晕、口干、腹泻)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临床尚未明确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主要原因,但有关其机制的研究较多,相关观点也很多,比如心理因素、身体想象理论、中枢兴奋改变学说等等。其中中枢神经改变学说被更多研究学者认可。有研究文献明确指出[4-5],脊髓在彻底离断后,身体缺乏感觉传入信息,高位中枢的疼痛抑制机制逐步减弱直至消除,运动、主要感觉等在人体传入通路中存在的神经元也会出现异常高频发放,继而产生疼痛症状。
脊髓损伤后,患者的中枢兴奋性明显升高,肌肉痉挛或是其他刺激会通过非特异性投射传送到大脑,继而提高大脑觉醒水平,导致疼痛阈值下降,继而诱发疼痛。再者,发生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后,患者的情绪状态、心理状态也会发生一定改变,过分不安、恐惧、焦虑、悲观等情绪,会造成心理应激,刺激人体释放儿茶酚胺,增加疼痛症状,导致患者的机体功能出现一定异常。因此,在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过程中,单纯地干预某一个环节,或是采用某一种相对单一的治疗方法,均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需通过综合康复疗法达到治疗患者疾病的目的。止痛药物是临床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首选,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效果。近年来,临床有研究指出[6-7],卡马西平用于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治疗,可获得理想效果。卡马西平本身属于抗惊厥药物,也是治疗精神运动性癫痫的首选药物,可有效抑制人体皮层下的异常突触传导与病理性多神经元反射,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此外,卡马西平还可有效抑制人体病变神经元异常放电,通过有效灭活钠通道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康复疗法是一种以按摩、物理、电针等治疗为主的综合疗法,按摩、物理以及电针治疗,均可通过粗大感觉传入,刺激外周,达到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目的[8]。该疗法还可有效干扰已经遭受伤害性刺激的感觉系统,减少信息传入,增加正常抑制性机制活动,有效抑制异常感觉“兴奋性”。
有研究[7]指出,卡马西平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6项值均可得到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评分从(71.48±4.53)分降到(53.41±3.53)分。 也有研究[8]指出,药物联合康复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的Mcgill疼痛评定结果均有显著改善。该研究赞成以上观点,观察组治疗后的McGill疼痛状况(疼痛分级指数、疼痛感觉评分、疼痛情感评分、疼痛强度评分)均小于对照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5.7%小于对照组的22.9%,可见在卡马西平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基础上联合康复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康复疗法联合卡马西平可有效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显著改善,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