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的康复效果分析
2020-11-22景卫
景卫
(定西市人民医院感染科,甘肃定西 743000)
慢加急性肝衰竭是指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导致该病的较为重要且常见的原因是乙型肝炎(hepatitis B virus,HBV)。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病情相对严重,而且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内科综合方法开展治疗[1]。对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而言,有效治疗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而诸多方法中,治疗效果相对明显、确切的一种是肝移植,但是由于肝脏资源相对较少,再加之医疗费用昂贵,导致使用范围受到限制。经长时间发展、研究可知,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抗病毒治疗效果明显[2]。基于以上原因,该文对2018年1月—2019年1月接收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采取抗病毒治疗的效果进行综合分析,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取72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基于平行对照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中,有20 例男,16 例女;年龄跨度:34~69 岁(46.58±6.54)岁;学历水平: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分别有8例、10例、12例和6例;观察组(36例)中,有22例男,14例女;年龄跨度:36~68 岁(46.63±6.47)岁;学历水平: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分别有9例、9例、11例和7例;在研究资料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与《肝衰竭诊疗指南》中乙型肝炎有关慢加急肝衰竭诊断标准相符;(2)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均正常;(3)具备完整临床资料;自愿签署书面同意书。排除标准:(1)短时间内具有输注血小板史;(2)合并心理障碍,具有精神疾病史;(3)合并心、肾、肝器官功能不全;(4)神志意识模糊;(5)合并学习系统恶性疾病、肝癌者;(6)具有显著骨髓抑制药物者;(7)拒绝参与该研究或者中途选择退出者。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具体如下。腺苷蛋氨酸(国药准字 H20143203)、新鲜血浆静脉输注、还原性谷胱甘肽(国药准字 H2031265)、甘草酸抑制剂(国药准字 H20065475)、门冬氨酸鸟氨酸(国药准字 H200 60633)、肝细胞生长素(国药准字 H13024067)等,以解毒、护肝和退黄,加快肝细胞生长。
观察组:恩替卡韦(国药准字 H20052237,规格:0.5 mg×7 片),每次口服 1.0 mg,1 次/d。 两组均进行为期24周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准确记录72例患者肝功能指标、血小板水平,并统计存活率和好转率。肝功能指标包括PTA(凝血酶原活动度)、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TBil(血清总胆红素)和Alb(血清白蛋白)。血小板水平包括INR和BPC。好转及存活判定:肝功能指标减轻、临床体征及病症改善显著或者消失,PTA超过4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s)和百分率(%)分别表示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检验值分别是t检验与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功能指标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Alb、TBil、AST和PT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72例患者肝功能指标水平(±s)
表1 比较72例患者肝功能指标水平(±s)
指标 时间 对照组(n=36) 观察组(n=36)t值 P值Alb(g/L)TBil(mmol/L)AST(U/L)PTA(%)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30.12±3.36 33.76±3.74 351.23±164.52 275.41±158.96 367.95±64.58 258.49±49.23 32.56±7.41 39.48±8.06 30.15±3.62 39.81±4.16 352.17±165.03 177.84±101.35 368.03±63.74 186.47±40.12 32.63±7.35 51.21±9.16 0.036 6.489 0.024 3.105 0.005 6.804 0.040 5.768 0.971 0.000 0.981 0.003 0.996 0.0000 0.968 0.000
2.2 存活率与好转率
对照组中,有13例存活,15例好转,存活率和好转率分别是36.11%和41.67%;观察组中,有22例存活,24例好转,存活率和好转率分别是61.11%和66.67%;观察组存活率与好转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4、4.532;P=0.034、0.033)。
2.3 血小板水平
在INR和BPC方面,治疗前,对照组分别是(2.07±1.10)×109/L 和(99.06±50.19)×109/L;观察组分别是(2.12±0.59)×109/L 和(97.03±61.32)×109/L;两组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40、0.154;P=0.811、0.878);治疗后,对照组分别是(2.01±1.45)×109/L 和(96.14±53.26)×109/L,观察组分别是(1.27±0.51)×109/L和(131.32±50.24)×109/L,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8、2.883;P=0.005、0.005)。
3 讨论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自身肝功能受到严重损伤,临床病症以AST水平、TBil水平提高和PTA水平、Alb水平降低为主,大部分患者存在生化指标变化。因为临床上并无特效治疗方法,患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3],进而受到卫生部门的关注,临床上也加强了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治的重视。
据有关资料显示,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治疗过程中,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效果显著[4]。当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抗病毒治疗药物是恩替卡韦,其是一种脱氧鸟嘌呤核苷类似物,能够有效抑制DNA多聚酶活性,通过磷酸合成具有活性的三磷酸盐,可以直接作用于病毒逆转录3个环节,包括HBV的DNA正链合成、HBV多聚酶的启动和前基因组mRNA逆转录负链的形成,与此同时可将DNA链延伸,使病毒复制终止,避免对肝细胞造成严重损伤,改善肝脏炎症,进而实现恢复和改善肝功能目的,使存活率提高。经调查研究发现[5],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出现,可能与乙肝病毒频繁复制导致机体对HBV细胞免疫应答反应关系紧密,随着HBV复制数量增多,造成显著的细胞免疫反应。恩替卡韦从一定程度上对HBV的复制、HBV相关抗原肽的表达抑制造成影响,进而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目的,同时保护肝细胞,改善免疫应答反应。除此之外,恩替卡韦具有应用简单、方便、起效快、安全性高等特点,进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肝衰竭疾病治疗中[6]。血小板参数是反映肝炎患者出血倾向及肝脏损伤程度的主要指标。有关资料显示[7],血小板减少与HBV有关。HBV能够对骨髓造血干细胞造成损伤,进而产生骨髓抑制,减少血小板生成量。因为HBV长时间感染,导致慢性肝炎患者发生脾功能亢进、脾大等,肝脏形成的血小板生成素减少,最终减少血小板生成。所以,抗病毒是HBV有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治疗的主要方法。
该研究结果显示,在Alb、TBil、AST和PTA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与张志田研究结果一致,其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功肝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存活率和好转率方面,观察组分别是61.11%和66.67%,对照组分别是36.11%和41.67%,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INR和BPC方面,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治疗过程中,抗病毒应用效果明显,其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变化,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存活率和好转率,改善其血小板水平,使其可以及早恢复正常生活。
综上所述,给予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抗病毒治疗,不仅可以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与血小板水平,同时可提高生存率和好转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