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接力跑游戏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2020-11-22朱海祥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银湖街道高桥小学
朱海祥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银湖街道高桥小学
构成小学“接力跑”教学活动的四大要素囊括: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教学活动开展场地、教学过程所需器材及运动规则。若要对教学活动进行游戏化设计,笔者认为可将以上四大要素着手进行更具创意性的游戏化设计,如此设计而来的教学活动方案不仅可以具备媲美游戏的趣味性,还不失教学活动原本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一、小学接力跑游戏的设计原则
(一)小学接力跑游戏化设计应遵循针对性原则
据权威研究结论显示:青少年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现状决定了他们对游戏的接受程度。而小学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规则意识形成的萌芽阶段,基层体育教师在做游戏化教学设计时,应立足学生群体当前的实际现状,通过游戏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使学生群体的规则意识得以强化。若游戏难度与内容设计得当,学生不仅可以顺利完成该认知程度下的身心发育,还能促进认知水平的突破与发展。基于此,笔者建议,基层体育教师在做接力跑游戏化教学设计时,应将所面对学生群体的实际认知现状作为首要的参考依据,且应根据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设计进行针对性调整,从而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
(二)小学接力跑游戏化设计应遵锻炼性原则
提高青少年学生群体的整体体质水平是各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设置初衷,良好的身体健康状态是所有学习活动的基础保障,任何创新性教学设计均应立足于此。因此,基层体育教师在做接力跑游戏化设计时,应严格遵循锻炼性原则进行教学方案设计,在确保相关方案具有良好锻炼价值的基础上,继而有序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可以所面对学生群体的综合体质现状为依据,进行科学的体育游戏负荷调整与把控,确保相应设计不流于形式,使之体质健康水平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得以有效提升。
(三)小学接力跑游戏化设计应遵安全性原则
“安全”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设计前提。基层教师在做小学接力跑游戏化设计时应将教学活动中由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器材与场地因素、教学活动设计因素等可能会导致意外伤害事故的可预见性致力因素进行提前的教育、检查与规避,从而将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二、小学接力跑游戏的设计思路
在本次研究正式开始之前,笔者就接力跑这一教学内容及体育游戏化理论展开过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对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游戏化设计的本质,无非就是通过教学开展形式的改变,实现对青少年学生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参与动机、参与状态及最终学习目标实现等情况得以全面改善。基于此,在遵循接力跑游戏化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笔者将教学思路归纳如下:
第一:在做接力跑游戏化教学设计之前,教师应对现行小学体育教材当中相关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层次水平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及教材本身的特点有一个全面且客观的认识。
第二:结合现行教材与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确定最终的教学任务与目标,继而以既定教学目标为基础,对教学方案与流程进行兼具系统性、科学性与趣味性的设计。
第三:找准教学活动构成要素,从构成要素的创新设计入手,实现对接力跑教学活动的游戏化设计。体育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无非囊括教学活动参与者、教学活动开展场地、教学活动所需器材、相关教学内容的既定规则等几个方面。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可以通过对以上构成要素的创新与趣味性设计,完成最终的游戏化设计。
第四,对接力跑这一教学内容的游戏化设计是一个动态且客观的过程。由于青少年学生群体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个体及层次水平差异,因而导致不同层次水平学生就相同教学开展形式所得到的反馈可能会截然不同,而教师则应根据相应方案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反馈,对其进行不断调整与完善。
通过初步的设计与研究,笔者将小学接力跑游戏化设计路径归纳见图1。
图1 小学接力跑游戏化设计路径
三、小学接力跑游戏案例设计
在完成教学路径设计之后,笔者将其与接力跑运动本身及学生群体的实际现状相结合,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教学设计。将该教学内容进行游戏化设计时,重点是对教学过程中的相关游戏进行兼具创新性与科学性的游戏化处理,且通过相关要素的调整,使相关方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契合度达到最佳。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教师在对某项教学内容进行游戏化设计时,需对教材内容有一个全面且客观的认识,并判断该教学内容本身是否适合进行游戏化设计。以接力跑运动为例,其将“跑”与“接力”两个基本动作囊括其中,若使用传统教学开展形式进行以上两个基本动作的教学,则无法避免会因学习过程过于枯燥而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此外,现行教材当中就小学阶段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与浓厚的运动兴趣,切忌对技战术的掌握程度与要求过于严苛。基于以上两点,笔者认为,对小学接力跑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游戏化设计是合情且合理的。
(二)小学接力跑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相同教学项目,因所面对的学生群体不同,其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也各不相同,以小学三个层次水平的学生为例:(1)水平一学生的接力跑学习目标是激发学生群体的接力跑学习与参与兴趣。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群体对该运动项目的熟悉程度,并使之掌握基本的接力跑技能。教学难点则是水平一阶段的学生受限于年龄特点,很难长时间对教学活动保持热情与专注度。(2)水平二学生的接力跑学习目标则在水平一学生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对运动技术与技能方面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如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摆臂、交接棒及跑步动作,并使学生充分了解提高接力跑整体速度的要领。这一层次水平学生的接力跑学习重点为:通过学习可顺利完成该运动项目,并可就传接棒时机做出准确判断,在这一阶段不必对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作过于严苛的要求。这一层次水平学生接力跑学习难点:在进行该项内容的学习与训练时,学生的协调控制能力方面略显不足,且摆臂与抬腿动作不到位等问题较难解决。(3)水平三层次水平学生的接力跑学习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学习,进行一系列颇具难度的练习,掌握多种交接棒技术及完整技术组合,并使学生群体的心肺耐力得以科学有效的锻炼与发展。水平三阶段的接力跑学习重点是在掌握障碍接力跑技术的学习与掌握。难点则是如何通过日常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实现对学生群体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三)不同层次水平接力跑游戏化案例设计
以小学水平一阶段接力跑游戏化设计为例,教师设计出了一个名为“林林运动会——迎面接力跑”的游戏化方案。
首先,在做接力跑游戏化设计时,应明确该案例的设计目的。笔者在上文中就水平一学生的接力跑学习目标及重难点进行了相对详细的阐述。围绕这一学段学生展开的任何形式的接力跑教学活动,均应立足于对学生群体“接力跑”学习与参与兴趣这一根本基础之上;此外,教师还可通过对不同材质、大小、形状接力棒的创新使用,在提高学生群体对接力跑运动本身与所用器材认识的基础上,使其接力跑基本能力得以有针对性的培养。
其次,在进行方案设计时,需明确游戏方法。在该方案当中,笔者将游戏方法及流程归纳如下:(1)对游戏场地进行科学设计与规划。在学校操场划定两条间距30米的直线,视之为本次接力跑游戏当中的两条起跑线。(2)将班内学生以四人为单位进行平均分组,若最后一组队员不够四人,可向其他小组“借”人。(3)在教学活动开始的前一天,教师提前通知学生带一件家里比较有特点的毛绒玩具来学校,方便在第二天的接力跑游戏当中使用。(4)在教学活动初始阶段,教师将学生携带的玩具,以大小、形状为区分标准进行分类,并从中选出最长、最重、最圆的几组玩具,并将其当作接下来要用的“接力棒”,两小队为一组进行迎面接力赛。(5)听到开始指令之后,两个小组即携带毛绒玩具展开迎面接力比赛,顺利跑完全程且用时最短的小队获得第一阶段的胜利。
再次,在游戏方案落于实践之前,向学生明确该游戏的所有规则。具体规则设计如下:(1)接力跑游戏规则的设计应立足于该项运动本身规则基础之上。(2)在进行小组两两对决时,各小组所使用的“接力棒”则应依次使用教师按不同标准提前选出的毛绒玩具。(3)在进入决赛环节之后,教师可允许对决的两个小组成员按自己的意愿从中选择一样用于最后的决赛。
最后,游戏方案设计分析:以上“接力跑”游戏化设计方案,选择教学活动主要构成因素之一的“运动器材”着手,对游戏方案进行了颇具创新意义的设计(改变接力棒的大小、材质、形状等)。在面对年龄尚小的水平一学生群体时,教师应将接力跑教学的目标及重难点放在对学生初步学习体验的把控上,可通过更具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开展形式激发学生群体的接力跑学习与参与兴趣。此外,学生也可通过对不同材质、形状、大小、重量的接力棒的使用,强化其运动感受,从而在完成既定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同时,学习积极性也得以有效激发。最后,毛绒玩具替代传统意义上的接力棒,对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安全性更高。
四、结语
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游戏化设计,是提升小学阶段体育教学效率、激发青少年学生群体体育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但游戏化设计并不意味着可对相关内容进行随意“设计”,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且相应方案的设计应建立在对所面对学生群体及相应教材实际现状的全面、客观认知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