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能训练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价值实现与模式转型

2020-11-22张汶佳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灌篮 2020年22期
关键词:体能训练高校学生身体素质

张汶佳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的重要内容。体能训练是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个性化的体能训练满足了高校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需要,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即使目前少部分高校进行了体能训练课程改革,但大多数居于形式,未起到实质性作用。各学校未重视体能训练方面的培训学习,致使高校教师没有对体能训练产生充分认识,不能掌握体能训练有效的训练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学生体能素质水平的提升,这也是学生身体素质降低的一方面原因。基于此,如何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有效开展体能训练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体能训练的释义

体能(physical fitness):是活动的人在体育运动中所展现出来的循序渐进保持运动的能力。[1,2]体能的内部构成要素[3]主要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和运动技能四个部分(如图1),在以往研究中的部分学者还认为应包括健康水平等要素。

图1 体能的内部构成要素

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专项需要并通过合理负荷的动作练习,改善人的身体形态,提高学生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充分发展运动素质,促进运动成绩提高的过程。[3]体能训练原则:是依据体能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体能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体能训练包括渐增超负荷原则、专项性原则、多变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可逆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中体能训练的价值实现

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改革、发展,学生背负繁重课业压力,其身体素质状况一直深受关注。然而体育教学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在笔者整理相关理论研究资料中发现,体能训练已经作为一个热点话题被国内外研究学者进行讨论,并应用于各专项运动训练中。目前,已有大量研究[4-9]表明,对全面提升专业学生、大众健身等人群的身体素质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学生的年龄基本处于19-23岁之间,这个阶段正值青年,且各项生理学指标基本处于峰值,保持一个良好的水平。据研究发现,中国在校大学生体质测试数据显示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持续下滑[10-12],特别是耐力素质、力量素质、柔韧素质以及50m跑等方面,大学生的成绩甚至低于高中生[13],且大部分学生的身体状况存在差异性。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是促进高校学生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面对当前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严峻问题,包括体育教师在内的相关高校教学部门,应该引发深思,鼓励积极转变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课程模式转型。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体能训练的专项性原则完好契合学生的个性心理需求,依据学生能力水平进行分级,依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分层,以满足高校学生的个性需求作为核心要义。体能训练可以作为高校体育教学中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有力手段之一,可以从不同方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使高校学生体质水平全面发展。

(一)增加肌肉力量水平

肌肉力量水平可以显示出人体的力量素质,也就是人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克服阻力的能力。体能训练可以作为发展学生四肢力量水平的一种手段,增强学生上下肢的肌肉力量,除了降低或防止运动损伤发生率,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制定有针对性力量训练策略,利用沙袋、哑铃、瑞士球等辅助器械进行,加强学生的四肢、腰腹部以及背部的肌肉力量。在实践教学课程中,若班级人数较多,可以多选择以无器械训练为主,如自重半蹲、深蹲、俯卧撑,卷腹等用来增加大学生的上下肢和核心肌群的力量。

(二)提升学生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或者人体某部位快速运动的能力,它是人们在运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在体能训练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绳梯进行快速跑、小步跑以及变向跑的练习;还可以通过小栏架进行快速高抬腿跑等练习方法,强化学生上下肢协调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速度素质。

(三)提升学生心肺耐力水平

心肺耐力水平是指人机体克服疲劳的能力,取决于器官与系统之间的氧气代谢,如呼吸,再循环和肌肉。在训练课中,教师可以利用高强度间歇训练法进行变速跑,折返跑或者游戏等,加强学生呼吸功能,提高有氧耐力的基础条件,增强生理功能水平,进而提升学生心肺耐力水平。

(四)发展学生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在适当的刺激下对当前状况快速反应的能力。在一般的灵敏练习中,具备以下特点:强度较大;速度较快;次数不宜多;时间较短。灵敏素质是学生可以快速掌握运动技巧的重要素质。在体能训练手段中,提高学生灵敏素质的方法较多,其表现的趣味性也较强。一是,可以利用不同方向闪躲让学生自主进行或使用器械辅助进行。二是,可以利用组合式多变的练习方法进行练习,例如不同动作之间的快速衔接。

(五)发展学生身体柔韧性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和韧带的伸展能力。柔韧素质被认为是评估身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体能训练可以作为提升学生柔韧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练习课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柔韧素质练习时利用静态拉伸和动态拉伸的方法,练习中应该注意兼顾关节相互联系的部位,注意与时间和温度的关系,逐渐加大动作幅度,切记急于求成,多种方法手段相结合,且发展柔韧素质需要持之以恒。通过训练可以增强身体各个关节功能的独立性,保持各个部分的肌肉弹性,以保证关节充足的活动范围,进而良好地发展学生的身体柔韧性。同时柔韧素质的改善对于预防运动损伤、促进体能恢复也具有积极作用。

(六)提升学生内心抗压能力

抗压能力是个体对逆境引起的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的承受与调节的能力,主要是对逆境的适应力、容忍力、耐力、战胜力的强弱。高校学生正处于从少年阶段到青年阶段的过渡期,从高中升大学后,很多学生远离父母的庇护,许多问题需要独立解决,适应种种困难。由于高校学生的生活环境与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差距,步入大学之后与社会接触较少,工作之后很难快速融入社会之中,通过体能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进而快速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不仅如此,也可以帮助高校学生保持良好身体形态,提高自信心。

总结来看,体能训练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它主要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主,将学生的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及心理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体能训练的练习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累积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三、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体能训练的模式转型

(一)提高高校体育教师体能训练水平,重视教师在训练中的主体地位

在体能训练过程中,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是十分必要的。国外大多数高校中的各个运动队的体能训练,为运动队员保持良好的身体体能素质,均聘请职业体能训练师进行随队服务,以便于为专项运动训练打下良好基础体能素质。在国内的高校中,多数高校中很少关注过这方面的教育保障,各个学校的运动训练队的体能训练大多由教练一人负责,包括公共体育课的体育教师,对体能训练的认识不足,仍然保持传统的训练方法手段,提升效果欠佳。

随着体能训练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在国内外各运动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也受到了各运动队教练、老师的一致认可。即使有些教师、教练从思想上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由于没有完备的训练计划和实施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进行实施仍然难以实施。在现代信息社会,即高校各个体育相关部门应该加强体育教师外出学习活动,或者邀请有影响力的专家在学校进行此方面的知识讲座,以及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线上线下体能训练方面的学习,逐渐提升体育教师训练水平。

(二)严格遵守体能训练原则,合理安排训练内容

较高的运动水平和良好的身体运动状态,不是一日形成,也不能一蹴而就。在实际的训练中,体育教师、教练需要严格遵守渐增超负荷原则、专项性原则、多变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可逆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等体能训练原则,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体能训练,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保障实际训练效果。所以,实践训练前期,教师要做好课程训练长期规划,按各个计划要求做好训练调整。在训练课程中,教师需要结合专项性原则,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制定出专项体能训练计划。另外,教师还可以依据不同的运动项目研制不同的训练方案,并将两者进行有效融合,使体能训练和运动技巧训练都能获得提高,使学生掌握更为专业的运动技巧。

(三)多维度训练理念相结合,培养良好的健康意识

将体能训练与健美健身理念相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意识,使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从根本上意识到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健康的体魄是进行一些行为活动的基础,当前高校大学生即使都对此表示认同,但由于自身的自制力薄弱,在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应该选择有效的手段对学生进行监督,不断强化正确观念的引导,增加体能训练方面的锻炼内容,使学生认识到体能训练是实现健身健美的重要途径。

(四)在教学中多引入新型体能训练方法,与传统方法相互补充

传统的体能训练课程相对于运动技能课而言,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能训练课教学中,指导教师不能一直使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当前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高校教师需要增加自身新的知识储备,主动探究新型的体能训练方法,例如:功能性训练(Functional training)、Crossfit训练、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TABATA训练以及YOYO耐力测试等。将这些训练理念与方法融入课程教学中,积极与传统训练方法相融合,因地制宜,制定出符合高校体育教学的方法体系。目前已经有研究证实,HIIT和TABATA两种训练方法耗时短且运动训练效果显著[14,15]。

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更要努力使学生自主掌握训练方法,积极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使学生早些摆脱大部分业余时间在寝室度过的生活状态,形成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结语

高校学生健康水平是各研究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应积极努力研究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为扭转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趋势献计献策。笔者探索出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体能训练价值,提出实现体能训练在公共体育课程中的模式转型策略。未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引入体能训练理念,将是尽早实现体育教学目标重要途径之一。

猜你喜欢

体能训练高校学生身体素质
康复性体能训练在跆拳道运动损伤中的防治研究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我国冰壶运动员备战冬奥会竞技体能训练的研究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