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舞蹈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11-22吴淑丹

就业与保障 2020年3期
关键词:舞蹈设置人才

文/吴淑丹

“大数据”的概念最早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提出,指在一定时间内借助传统计算机技术和软硬件工具对其进行感知、获取、控制、管理的数据集合。2015年9月5日《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日益对全球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产生影响”,因此,大数据时代正式进入我国各行各业。课程体系是培养现代人才的主要方式,海量数据的出现也为舞蹈专业人才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因为不同职业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创新,要求舞蹈专业人才在大数据时代既具备专业背景,又需要具有良好的数学、计算机等理工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探索性改革势在必行。大数据时代,可以通过获取权威调研数据报告等方式,反馈出当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更好地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更有针对性地推进教学的完善与改革。大量研究结果表明[1],许多院校在这方面严重缺乏理论研究与相关实践基础,从舞蹈专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存在一定的困难。据此,舞蹈专业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存在较大的必要性,舞蹈专业学院有必要借助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一、构建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舞蹈专业复合型人才,需要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策略,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强化目标体系的构建[2]。复合型人才的宗旨是将实践方式有效应用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当中,这类人才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为社会积累出庞大的财富。

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相互转化,进一步激发舞蹈专业人才的创新性,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在进行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过程中,严格遵守学科的发展规律。舞蹈作为一门当下较为热门的学科,拥有自身的学科属性和发展规律,在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实践教学等多方面有着比较专业化、系统化的教学体制,这些基本体制能够简单归类为理论与技术两大体系。在对舞蹈专业复合型人才模式进行探索过程中,有必要按照本专业的内在规律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目标可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能够更好地为舞蹈专业复合型人才设定准确的发展方向。第二,促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在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构建中需要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高职学校在制定舞蹈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严格遵守科学的发展原则,要与时俱进。目标的设置既需要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自身修养进行综合性地培养,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专业能力等培养。另外有必要努力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与文化素养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在舞蹈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建立过程中,必须坚守以学生为本。

在教育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动摇,积极引导学生发展方向,使其发挥应有的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全面对接。在对学生进行个体培养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化发展,因材施教地引导学生,制定适合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实现舞蹈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建立舞蹈学专业复合型人才教学体系

舞蹈专业复合型人才教学体系的确立,为当代舞蹈专业复合型人才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有效手段。舞蹈教育专业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兴学科,自新时期以来,社会市场所需的艺术人才更趋向于复合型全面人才[3]。在坚持素质教育的同时,着重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重点目标,解决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现实问题。在舞蹈专业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浪潮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引导,紧跟社会需求,确立舞蹈专业复合型人才教学体系是重中之重。舞蹈专业复合型人才教学体系的构建,在适应市场竞争的同时,可根据“职教20”指导理论来完善舞蹈专业复合型人才教学培养模式,构建舞蹈专业复合型人才教学体系。在对舞蹈专业复合型人才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坚持以人为本,构建舞蹈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体系。在舞蹈专业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不但需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专业技能的教育,努力培养具备多种艺术技能且符合我国市场需求和艺术教育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三、合理设置课程,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舞蹈专业复合型人才需要学习和了解多方面的技能知识,主要包含基础知识、舞蹈技巧以及和舞蹈专业有关的一些跨学科知识[4]。这就有必要对舞蹈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授内容提出严格要求。从目前舞蹈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综合状况来看,专业上的技术课程比较多,但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却比较少,这种课程设置明显不合理,和舞蹈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发展背道而驰。

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必须首先着手从课程设置上进行重点改进,丰富、拓展教学内容,使其与舞蹈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匹配。一方面,有必要科学地设置基础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相应比重,丰富课堂上的教授内容。专业课主要包括理论课与技巧课,不要只重视理论或技能的某一点,教师在教授学生相关舞蹈技巧的同时,还必须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舞蹈技巧。另一方面,科学设置人文社科类课程,丰富教学内容。在设置专业课程的前提下,设置好人文社科类课程,比如音乐、美术、文学、哲学等一系列课程,使得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提高文化修养。

四、重视培养复合型舞蹈人才的实习实训环节

实践教学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检验学生课堂知识获取能力,提高知识水平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使学生可以在在校期间提前获得社会实践的相关机会,真正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和当地文化馆、院、少年宫等有关单位建立交流实习基地;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借助院校自身专业性平台对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复合型舞蹈人才在完成规定的学习后,可以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进入相应的课堂接受“授课”。另外,音乐系、社会文化系也可以设置有关的形体训练课,安排学生进入课堂进行实地训练。如此一来,学生拥有了实践场所,具备了实习条件,有助于学生灵活运用和熟练掌握所学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其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五、加强复合型舞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即使专业构建的课程建设再完美,没有相适应的高素质教师去认真实施,仍旧只是一副空壳,缺乏实质性教学方式,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从事舞蹈教育专业教学的教师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教师不但需要具备优秀的业务能力、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高尚的师德,如此才可以在复合型舞蹈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

首先,教师需具备复合型舞蹈知识,并在授课过程中打破以往单一的技术型舞蹈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教授舞蹈技巧的教学弊端,全面利用自身舞蹈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课程的教授。以民族民间舞课的教学为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传授专业的业务知识外,还需要具备民间舞所体现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情感性等相关的民舞知识。在教授舞蹈动作的时候,有意识地从学生的舞蹈文化意识培养着手,循序渐进,积极引导,使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教师还应该具有一系列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情操。教师对其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教授一门课的思想前提,备好每一节课,在授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将学生培养为综合性高质量人才为目标,从教学的日常开始,研究学生心理、身体特征以及学生知识基础等,拉近师生距离,强化其教学能力。

六、结束语

本文对大数据背景下的高职舞蹈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依托大数据背景下的技术优势,面对高职舞蹈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困难,着手进行模式改良与创新,实现高职舞蹈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我国舞蹈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上依据和参考。

猜你喜欢

舞蹈设置人才
人才云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我和舞蹈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