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队组织目标置换研究

2020-11-22郑文强

运动精品 2020年8期
关键词:运动队成员运动员

郑文强

运动队组织目标置换研究

郑文强

(桂林旅游学院休闲与健康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目标置换”现象在运动队组织中是广泛存在的,影响巨大,它不但会妨碍运动队组织的发展,而且会使运动队组织改变性质甚至解体。文章从组织的特征及“目标置换”产生原因入手,将运动队组织目标置换现象总结为:运动队组织中既得利益集团及非正式群体的目标置换、权力导向中的目标置换、成员目标不明确导致目标置换、成员生存方式超越组织特性所产生的目标置换,并结合相关事例对四种“目标置换”类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运动队组织;目标置换;表现;思考

组织是靠目标来维护的,组织内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目标进行的,组织目标也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是衡量组织活动效果与效率的标准。因此,组织的目标对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并不是所有的组织都是沿着预期的目标运作和发展的。在当前社会的诸多组织中,有一种现象普遍存在----即“目标置换”现象。“目标置换”并非短时间内形成的,它是目标异化、偏离累积的成果,是组织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对目标如何完成的关注,导致个人的心思渐渐地被方法、技巧、程序占据,反而忘记了整个目标的追求[1]。即“事实目标”逐步被“现实目标”所代替,出现了目标完成的假象。据美国管理学家约翰·卡那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所有影响目标达成的因素中,“目标置换”因素占了67%以上[2]。“目标置换”现象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不仅能够损害最初目标的实现,影响组织的效率和效益,而且还会加剧组织发展刚性,产生集权制管理从而降低组织的活性与效率。因此,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或降低组织“目标置换”现象带来的危害成为所有组织面临的共同任务。

运动队组织是以运动训练和比赛为目标而结成的群体。在目前运动队组织的相关研究中,多是从运动队组织的“管理”“文化”“思想”视角开展的研究,而从“目标置换”的理论视角开展的研究相对匮乏。本文基于“目标置换”的理论视角,结合组织具有的特征及目标置换产生的原因来认识运动队组织中的目标置换现象。

1 运动队组织的目标置换

运动队组织目标置换现象表现有很多,但本质上都是“事实目标”逐步被“现实目标”所代替。研究运动队组织的目标置换,必须要了解运动队组织所具有的特征:(1)为了更高效率地达成训练和比赛的目标而进行的劳动分工和权威的分配。(2)权力相对集中在领导或者执行主管手中,他们使用权力控制运动队组织成员活动并将他们导向组织目标。(3)运动队组织中成员不是固定的,组织可以超越某一特定成员而生存,运动队组织成员死亡、辞职或被解雇时,可以用常规性的方式来加以替补[3]。在上述特征下,如果在运动队组织内的成员更加关注本身的存续及在组织中的位置,而不去关心行为是否与组织的实际目标相符,运动队组织就极易产生目标置换。另一种情形是在运动队组织内,当组织规章制度本身成为目的时,此时运动队组织成员仅仅为了遵循规则,将规章制度优先置于目的的位置,而不论这些规则是否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此时目标置换也会发生。最后,运动队组织内成员非正式结构的发展,造成成员为保全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组织的需要,进而阻碍组织的运行发展。研究运动队组织目标置换,须将其组织特征与产生目标置换的三种情形结合分析,才能对运动队组织目标置换进行具体研究。

1.1 运动队组织中既得利益集团及非正式群体的目标置换

当前我国运动队组织的体制机制运行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目标置换,为此国家才提出要对竞技体育运行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所谓改革也是解决众多利益集团特别是“唯金牌论”集团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的过程。我国运动队组织的体制机制改革多年来之所以进展缓慢,其原因在于组织中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以及改革所出现的阵痛导致人人利益受损,[4]为维护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运动队组织中部分利益集团之间在劳动分工和权威分配的中产生保全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组织的需要行为,进而影响组织预定目标的实现。此时,既得利益集团争夺人事权、决策权和领导权的目标就取代了尽一切可能高效率地完成训练和比赛的目标。此时,既得利益集团的成员往往将组织规章制度作为优先目的,而不管规章制度是否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以便继续维护自身利益在原有制度外衣的掩护下反对改革,形成改革的强大阻力。在运动队组织中,既得利益集团权力结构一般十分的稳定,多存在于组织的中上层人士之中,成为政策制定者的最大获益者,成为利用公共财政和公共权力的最大利益集团。因此,只有“狠下心”来,切断既得利益集团在原有体制中的利益链条,完全“砍掉”向国家伸手的心态和做法,完善顶层设计,才能减少目标置换的发生,进一步推进改革。

另一种目标置换则是在运动队组织的非正式群体之中出现,该群体是运动队组织内非正式结构发展所形成的一些志趣相投的联合体,多见于运动队组织管理者与运动员之间,尤以运动员群体居多。这种非正式群体内通常有自己的领导,有自己的群体目标和一套用以指导群体成员行动的价值和规范。该部分成员在运动队组织中喜欢维持相对宽松的环境,反对运动队组织的变革尤其是对自身不利的变革,对运动队组织提出的任何变革措施常采取一种抵制或部分抵制态度,不愿意追求运动队组织发展目标并与其目标相冲突。[5]譬如在处理主力队员与替补队员、新队员和老队员的关系时,管理者不能做到一视同仁就极易产生两个不同的群体。由于两者之间在训练时间、技战术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在客观上主力队员和老队员是占主导地位的,且极易获得管理者和团队的较多信任,在处理上述关系问题时如果把握不当,就会造成队员之间对集体的情感趋于冷漠,新老队员本能的各成一体,导致众多小团体的出现,产生小群体目标与运动队组织目标相“分离”,甚至置换,进而涣散集体战斗力。

1.2 运动队组织权力导向中的目标置换

运动队组织中的兴奋剂问题和运动员权益被侵害的事件早已屡见不鲜,似乎在运动队组织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一问题往往是运动队组织内的某种权力导向的结果。就如同近年来俄罗斯体育频繁地和禁药新闻联系在一起一样,从里约到平昌再到俄罗斯世界杯,被外界定义为有组织有计划的服用兴奋剂。俄罗斯运动员大范围且一致性的表现出目标置换行为,问题的根源还是来自于部分高官将运动员的成绩过于“政治化”,把运动员的成绩与自己职位的升迁联系在一起。当然,兴奋剂问题一直是运动队组织内长期以来未解决的诟病,运动队组织要认清自己的目标行为,对于兴奋剂问题,运动队组织的“事实目标”是尽最大义务去保护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心健康,维护体育竞赛的公平竞争,而不是对使用兴奋剂的违禁行为在事后所进行的严格处理,这种事后处理的行为会使得运动队组织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2017年美国体操协会爆出性侵丑闻事件,《印第安纳波利斯星报》经过9个月的调查发现,至少有368名美国青少年体操运动员在过去20年里曾遭到体操教练、队医、及其他成人工作人员的性侵犯,而从体操初学者到奥运选手,年龄最小的仅6岁,受害者中包括多数未成年人。正是美国体操协会视竞赛成绩优于一切,对性侵事件疏于监管,对组织内成员分工和责任分配不当,使得组织内的当权者假借手中职权变相“获益”,以致年轻的运动员被利用,严重破坏了运动队组织的健康发展。美国体操协会这一运动队组织应将注意力转移到为运动员提供安全的环境和成功的竞赛上,其相关人员应为运动员的训练和竞赛服务,不应本末倒置。

运动队组织的领导人不仅是组织的决策者也是组织的拥护者,在组织内具有较高的权威,其在劳动分工和目标的导向中如不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和拘束机制,权力过于下放且无人监管,就易产生被赋予权力人员的目标置换行为。

1.3 运动队组织内成员目标不明确导致目标置换

在运动队组织中,运动员和教练员目标不明确时极易发生目标置换。2017年的国际乒联世界巡回赛中国公开赛上发生的“国乒罢赛”事件,正是在不完全了解国家乒乓球队管理模式调整具体内容的情况下,运动员鲁莽行事并弃赛,严重影响我国体育形象。在该事件中运动员没有明确参加国际比赛的目标主要是体现顽强拼搏精神,没有明确为谁打球的问题,认为打球只是为某个人、为某个教练。当然,该事件的发生暴露了国家队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因为在运动队组织中管理体制如若出现问题,就容易造成运动员和教练员对组织目标的不了解,在面临各目标有出入的情况下,容易按自己的理解采取行动去实现自己概念中的目标,导致现实目标与原目标(组织目标)不符合的情况。

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期间,日本4名篮球运动员利用公费光顾红灯区,被取消参赛资格遣返回国。赛前日本代表团已明确下发选手行为规范手册,其中有8项纪律严格规定运动员和教练员以及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而日本体育代表团的4名篮球运动员没有明确自己的责任和荣誉,凭借自己在在组织中“无法”被取代的位置,不顾行为是否与组织的实际目标相符,将公费变“特权”堂而皇之光顾红灯区。这与整个代表团的行为规范相抵触,让规章制度成为一纸空文,违反了组织的纪律和要求,违背了奥林匹克道德规范的要求。

从另一个层面看,当前运动队组织的目标设定与执行人能力之间还存在有一定差距,只一味要求运动员秉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要求运动员遵规守纪,却不注重加强运动员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运动员在思想觉悟方面的能力与运动技术水平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参赛的思想目标不明确,从而产生目标置换也不足为奇。只有在切实提升运动员教练员的思想觉悟能力,树立正确的比赛观和爱国观的前提下,才能从训练和比赛中切实提升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业务和思想水平,利于组织组织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1.4 组织成员生存方式超越组织特性所产生的目标置换

组织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成员不固定,且组织可以超越某一特定成员而生存,对于成员可以用常规的方式来替补。作为世界上所谓最大的非盈利性体育组织——国际足联,则存在与组织特征相反,其组织成员的生存方式时常超越组织特性,运行与组织的基本特征不符,成员反而凌驾于组织之上,成为问题最多的组织,其表现为组织内的高官拥有无限的任期制,成为终身制的“掌门人”。前国家足联主席布拉特在国际足联担任高官有35年之久,作为主席统治国际足联长达17年,连续5次连任,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倒翁”,任期最长的是雷米特,他仅在主席的位置上就呆了33年,这就形成了一种无人监管和无需对谁负责的体制,国际足联主席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知道该组织到底由谁来监管。这种僵化的体制为腐败提供了极其肥沃的土壤,四年一届的世界杯让国际足联“富甲一方”,贪污腐败行为不胜枚举。这种“集权”乃至“独裁”的组织生存方式,会严重阻碍组织的正常运行,改变其非盈利性组织的根本目标,组织也将成为当权者敛财的工具。庆幸的是,现在国际足联已认识到这一问题,正积极对领导人任期制进行改革,其改革最终会取得何种成效,将拭目以待。

规范是一个组织重要的特性之一,是指稳定的规则与规章制度。运动队组织的规则提供了组织成员相互期望的模式,使得比赛中的行为标准化,使得组织成员、不同运动队组织之间的互动顺利而稳定进行。而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子4×100米接力赛美国女子接力队的“重赛事件”却“改写”了田经历史,让奥林匹克竞赛规则不再是规则,闹出最大“笑话”。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因为被犯规而重赛的案例,特别这还是在奥运会的比赛。美国女子接力队是里约奥运会众多运动队组织中的成员之一,“重赛”中的美国队已经将奥林匹克公平、公正的比赛规则置换为霸权主义中的“大国利益”,“重赛”虽然使其顺利进入决赛但行为已经逾越了竞赛规则超越了奥林匹克运动组织的特性,其公然无视规则的行为也让世界人民唏嘘不已。

2 运动队组织目标置换的思考

运动队组织内“目标置换”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在当前的体制机制改革中存有既得利益集团及非正式群体间的目标置换。要避免因该种“目标置换”产生的不良影响,需要组织内的管理者正确处理好成员间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成员中非正式结构的问题,同时还应该注重规章制度的灵活性创新性,避免形成“本本主义”的管理方式。在以权力导向的组织目标中,组织成员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比赛观,切勿用自己地位的升迁去绑架运动员,以致做出违背体育精神的行为。在权力导向中的目标置换中,“领导人”过于热衷于保持自己在组织中地位的心理倾向,加之外部环境所产生的诸多诱因,是导致 “领导人”目标发生置换的主要原因,此时极其容易出现以破坏民主程序来保护自身职务的现象,作为领导人要树立为运动队组织服务的思想,对与组织目标相抵的现象坚决说不。在组织成员目标不明确所导致的目标置换中,要注重组织成员目标的设定与现实的差距问题,要把注重组织目标与成员自身的实际相吻合,把握好目标与现实的关系,在现实不如人意时就要加强对组织成员的教育和管理,切实提升组织成员的业务和思想水平。在组织成员生存方式超越组织特性所产生的目标置换中,要加强对组织成员,特别是领导人的监管,避免形成 “集权”或“独裁”专制的生存方式,同时要树立规则意识保证成员生活在组织内而不是超越组织特性而存在,让组织内成员按照组织的常规方式替补、进出,这样才能真正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行。

3 结语

在运动队组织中,不同组织特征下存在不同类型的“目标置换”现象,现象虽多但本质相同。面对运动队组织存在的“目标置换”现象,只有正确处理好组织内成员间的利益关系及成员的非正式结构发展问题;正确看待成员自身在组织中地位;把握好现实与目标的关系;强化对组织成员,特别是对领导人的监督与管理;加强组织成员的想作风建设,树立成员的规则意识,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目标置换的发生,促进运动队组织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1]李海东.论组织目标置换产生的原因和防范措施[J].学术交流,2009(12):144-146.

[2]张建玉.目标管理中的目标置换及其防范[J].商业时代,2007(20):72.

[3][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一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209.

[4]董红刚.论体育体制改革的双重阻力[J].体育科研,2013(6):4-7.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Research on the Target Replacement of Sports Team Organization

ZHENG Wenqiang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 Guilin 541006, Guangxi, China)

郑文强(1991—),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猜你喜欢

运动队成员运动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高校运动队培训机制研究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