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院校体育专业“理论—技能—实践”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20-11-22王建强
杨 英 王建强 刘 骞
农林院校体育专业“理论—技能—实践”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杨 英 王建强 刘 骞
(四川农业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雅安 625014)
不同类型高校体育专业办学已有多年历程,但体育专业办学“同质化”严重,专业“差异化”办学问题一直是各专业办学的瓶颈。四川农业大学体育专业积极探讨农林院校专业办学特点,依托“211”农业院校优良的办学条件和资源优势,按照“应用型”“涉农”等要求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理论-技能-实践”三位一体的有效结合,构建农业院校体育专业实践体系,培养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的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
农林院校;体育专业;“理论-技能-实践”;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四川省33所院校开设了体育专业,包括理、工、农、医、经、管、文、教、法等不同类型学校,涵盖了体育学的体育教育学、体育训练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和运动人体科学5个基本专业,还有运动康复和休闲体育2个特设专业。其中,体育专业高校1所,师范类高校9所,理、工、农、医类高校11所,综合高校2所,高职高专院校10所。不同类型高校体育专业办学已有近十年的历程,虽然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促进了学校的专业发展。但是,如果与体育专业院校办学雷同,不仅因重复办学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会逐渐失去发展的空间和生存的条件。
1 四川农业大学体育专业办学思考
不同类型学校开办体育专业必须依托该校的优势资源,特色化发展。特别是理、工、农、医类和综合类院校,如结合管理学、经济学、市场学、建筑学、农业、医学、外语、现代技术等专业,培养出既是体育行家,又具有相关知识、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正是非体育专业高校独具优势所在。
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以生物科学为特色、农业科学为优势的农、理、工、经、管、医、文、教、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文理渗透、多学科互补,发展“涉农”领域的体育专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农村体育事业需要大量的体育人才。从现有的城镇社区、体育俱乐部、县级及以下各类学校所统计的数据看,社区体育指导员、乡镇体育管理干部、体育教师等体育教育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农林院校的体育专业对于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四川农业大学体育专业办学主要依托四川农业大学的优势资源,形成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的体育专业的办学特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体育工作者,这对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 体育专业“理论-技能-实践”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农林院校体育专业“理论—技能—实践”三位一体的“涉农”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即:“理论教学是基础,提升技能是目的,强化实践是关键”。
2.1 凝练“涉农”体育专业办学特色
体育专业主要依托“211”农业院校优良的办学条件和资源优势,从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理论教学—技能学习—实践应用”环节等方面入手,逐步凝练并形成服务于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的“涉农”办学特色。
2.2 按照“应用型”“涉农”等要求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不断探讨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2012年到2016年,经专家反复论证5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凸现“涉农”体育专业特色,调整、充实涉农课程《农村体育》和《农村学校体育》,加强学术讲座,出版了《农村体育发展问题》教材,并通过《体育概论》《社会体育学》等课程实习带领学生对周边的乡、镇进行体育问题和学校体育问题实地走访、调查、讨论,加强学生对农村体育认识和服务新农村体育建设思考。
加大核心骨干课学时和课程实训比例。如《体育管理学导论》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由40学时调整为64学时,讲授48学时,教学实习16学时。组织调研其他学校社会体育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教育部专业设置要求、市场需求和学校情况修订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注重“休闲指导”,体育教育专业注重“七技能教学”的特色鲜明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每门课程都加大课程实训比例,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意识培养。
2.3 改革理论教学模式,注重“过程+应用+终结”评价三结合
2.3.1选择高质量专业教材和自编教材
优先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教材和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并编写了体现四川农业大学办学特点、特色的《农村体育发展问题》《学校体育学导论》《羽毛球》《体育科学研究与方法》等“十二五”规划教材。
2.3.2教学方法多样化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倡导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热点问题讨论”、“说课”、“社会调查”、“相互评价”、“案例分析”、“线上答疑”等环节,增大了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问题,鼓励批判性学习,克服学生对理论课程枯燥、深奥的印象,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互动力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3评价指标多元化
加大课程训练力度,注重课堂教学、课堂管理和课程监督,强化学生掌握、运用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学校体育学导论》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设计+说课”的模式,《体育管理学导论》实施“案例分析+调研+课程考核”的模式,《运动生理学》实施“理论+设计+应用”的模式等。评价指标注重“过程+应用+终结”评价三结合。
2.3.4教研活动定期化
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开展教学方法、手段的专题探讨,教学名师、校督导和教学质量获奖教师分主题有特色的交流教学心得体会,指出教学检查中常出现的问题并予以改正;讲课比赛获奖的青年教师交流网络学习方式和“线上+线下”学习交流指导平台使用心得等。
2.4 营造“强技术、重技能”的专业氛围,建立校内、外竞赛平台
2.4.1营造“强技术、重技能”的专业氛围
克服四川农业大学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技术、技能薄弱的问题。一方面,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项学时数由114学时增加到138学时;另一方面,通过早操、运动专项课、代表队、兴趣训练小组,强化运动能力、运动技术训练等,营造“强技术、重技能”的专业氛围,增强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热情和不甘示弱的体育精神,注重“功夫在课下”的技能自主学习,突出“一专多能”。鼓励学生通过专项课程,如健身健美、游泳等,考取多种国家认可职业技能证书,为就业、创业奠定良好基础。
2.4.2建立校内外竞赛平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
积极组织学生校内技能技术的展示和比拼,校外参加各项省级、国家级技能比赛和说讲课比赛,仅2015年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比赛4次,省级以上比赛13次,如:全国全民健身操舞总决赛、全国大学生定向越野锦标赛、全国农业院校田径比赛、国际马拉松赛、体育专业学生说课比赛等,通过校内外竞赛平台的建立,增加学生参于比赛的机会,以赛促学,以赛促练。
2.4.3打造专业特色技能大赛
全体总动员,坚持“个人+小组+集体”的原则打造每年一次的专业特色技能大赛。在个人项目上突出专项技能展示;随机抽查的小组注重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集体项目(全班参与)上突出组织、创编、指挥、合作等精神。内容包括了说课、教学设计、农村社区体育活动策划、队列队形变化、异程跑、广播操、武术操、排舞、健美操等项目。
2.5 构建农业院校体育专业实践体系
2.5.1加大课程实习力度
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如术科课安排带操,训练学生体育能力;核心骨干课程的《学校体育学导论》课程,“说课”和《体育管理学导论》增加了教学实习学时,带领学生到实习单位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实地考察学习,《运动生理学》《体育概论》《体育保健》《运动训练学》等课程都进行了课堂、课下实训学时,强化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知识融会贯通。
2.5.2校内实践为支撑,校外实践为平台
体育系从2011年起就认真制定了《艺术与体育学院体育专业学生校内实习方案》,校内,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体协、学院等体育活动的组织、筹划、裁判的工作,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大二以后融入公共体育课辅助教学,参加游泳、健身、篮球等项目的培训和创新创业工作等;校外,组织学生到相近实习单位进行教学实习。目前,四川农业大学体育专业与成都清健身、韦德伍斯健身会所、贝斯特健身会所、乐山青少年健身俱乐部、攀枝花七中、雅安二中等20多家用人单位签订教学实习基地,每年组织学生到单位实习,引导学生实习与就业、创业紧密联系。
2.5.3 “涉农”实践基地为特色
专业办学必须立足当地并为之进行社会服务,因此,四川农业大学体育专业既注重与成都中高端健身俱乐会所建立联系,也着力与名山县体育局、双流永安镇、芦山县等基层农村建立“涉农”实习基地。每年组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到名山红草中学、雅安草坝中学、对岩中学、中里中学等农村学校进行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习;到名山茅河乡、双流永安镇、芦山县周边乡、镇进行全民健身工程的推广、辅导工作。学生通过参与教学实习和辅导,既锻炼了他们实践检验理论的能力,又培养了对农村体育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4)引导学生“以践促研”
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课程和校外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科研意识培养。每年积极组织学生申请校级“三大”实验计划,目前,体育专业学生承担了1项国家级创新实验项目,2项省级创新实验项目,校级科研兴趣项目10项等。
3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本研究主要解决了农林院校开办体育专业的瓶颈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体现了不同类型学校开办专业的差异性。明确了四川农业大学体育专业必须依托“211”农业院校优良的办学条件和资源优势,凝练“涉农”办学方向,积极探讨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的体育专业的办学特色,为非体育专业院校和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差异化”办学模式提供一个新的尝试。重点解决了:(1)农业院校体育专业如何办学问题、特色问题;(2)如何改变传统体育院校“重技术、轻理论、淡实践”问题;(3)如何克服四川农业大学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技术、技能薄弱的问题;(4)如何构建农业院校体育专业实践体系的问题。
4 创新点
4.1 凝练“涉农”体育专业办学特色
四川农业大学体育专业办学以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三农”为前提,以城乡统筹为切入点,主要依托“211”农业院校优良的办学条件和资源优势,从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理论教学-技能学习-实践应用”环节入手,培养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的体育专业人才。
4.2 构建了“理论—实训—技能”三位一体的“涉农”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连续的校级教改课题和省级教改课题的支撑,构建了体育专业学生“理论—实训—技能”三位一体的“涉农”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理论学习是基础,掌握技能是目的,实践环节是关键。研究主要对传统理论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创新,增设“涉农”体育课程,出版“涉农”教材;营造“强技术、重技能”的专业氛围,建立校内外竞赛平台,围绕“一专多能”打造特色专业技能大赛,鼓励学生考取各种国家认可职业证书;构建农业院校体育专业实践体系,以校内实践为支撑,校外实践为平台,“涉农”实践基地为特色,结合就业、创业方向,指导学生有计划性、目的性地参与实践。
5 应用效果
该研究成果适用于非体育专业师范专业类的高等院校。
5.1 生源良好,就业工作成绩喜人
从2003年开办专业以来,体育专业学生生源情况良好,2016年以前学生招收分数平均超过省控线20-30分,有的省份甚至超过近300分。从2010届到2016届毕业学生毕业率、授位率均为100%,就业率和签约率均为99.72%,毕业生就业工作分别获得校级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4次。
5.2 毕业生就业凸现“顶天立地”的特点
四川农业大学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凸现“顶天立地”的特点。“顶天”,考取985、211大学研究生比例逐年提高,既有北京体育大学、四川大学等十多所国内外著名大学,又有跨专业考取政法大学的法律、农业大学的作物学、民族大学的人口等专业的研究生。“立地”,部分体育专业毕业学生到最基层的农村做体育教师,考取基层“选调生”“村官”“一村一大”“西部计划”等岗位,也有部分进入“涉农”企业,如希望集团、铁骑集团、海大集团等。这既突现了211大学办学实力,又彰显了四川农业大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涉农”定位方向的有效性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宽广性、社会适应性。
5.3 学生实践能力强,社会认可度高
积极组织体育专业学生参与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仅2015年就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参加省级以上比赛13次,获得一等奖21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2项。通过理论学习培养学生科研兴趣,目前,有国家级创新实验计划1项,省级创新实验计划2项,学生论文科报会获奖5篇,发表论文4篇;通过勤学苦练,积极考取各种国家认可的职业证书,如:教师资格证、健身指导员证、救生员证、游泳教练员等证书,利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兴趣、爱好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学生社会能力强,社会认可度高。
5.4 本科毕业生自我成长性评价相关指标名列前茅
在2015届本科毕业生自我成长性评价相关指标调查中,在全校86个专业的各专业教学质量满意程度汇总表中,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排名第1,体育教育专业排名第8。体育专业办学质量受到毕业生的一致认可。
[1]陈高明,赵一平.我国高等教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度教育问题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6(1).
[2]朱昭丛.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路径[J]. 内蒙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O15(6).
[3]张晓霞,吴雪萍.欧洲适应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2015(6).
[4]刘其龙.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制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四川体育科学,2014(6).
[5]邓世忠,周莉.新形势下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raining Model of the "Theory-Skills-Practice" Trinity of Sports Majors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YANG Ying, etal.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Ya'an 625014, Sichuan, China)
四川省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JG2018-358)“体育类专业特色化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杨英(1971—),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