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两个率先”看江苏高校体质测试政策的演进及展望研究*
2020-11-22张玉红吴华博
王 辉 张玉红 吴华博
以“两个率先”看江苏高校体质测试政策的演进及展望研究*
王 辉 张玉红 吴华博
(江苏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以江苏省高校体质测试政策及执行情况的“两个率先”为切入点,分析江苏高校体质测试政策演进的相关问题。得出结论:江苏高校体质测试政策演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紧跟国策、认真执行阶段(包括国策初创期和发展期);第二阶段,率先定规、引领前行阶段(包括国策完善期)。提出建议:注重舆论监督、创建新的评价体系,使政策得到落实与完善;加强第三方监管、科学引入第三方机构,使督查与运行机制更加完善;明确责任主体、扩大问责客体、增添问责的形式和内容,使问责制度可以有效执行等。
率先;江苏高校;体质测试;政策演进
近年来,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体质不强,谈何栋梁?”[1]。知道大学生体质“差在哪里?、有多差?”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大学生体质测试就是解锁之匙。2007年7月江苏省率先全国在高校开展大一新生身体素质测试工作。接着2009年7月颁布我国首部关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地方性法规——《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2]。经过多年、多方努力江苏省学生体质测试体系和网络已基本形成,工作重心已由“测”向“促”转变。本文以江苏省大一新生身体素质测试和证书制度执行情况为切入点研究江苏省体质测试政策演进及执行情况,并提出优化方案,为高校学生体质测试、体质促进和学校体育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借鉴。
1 我国高校学生体质测试政策演进
1.1 初创期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通过出访的形式全面考察了前苏联(学校)体育,学习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并引进了《劳卫制》。经过八年的部分地区试行和总结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前苏联经验,1958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并要求实施《劳动卫国体育制度条例》——简称《劳卫制》[3],期间1954年和1956年原国家体委和高等教育部分别颁布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和项目标准》[4]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体育教学大纲(草稿)》[5],预示着我国大学生体质测试进入从萌芽到真正意义的开始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包括大学生)体质测试政策主要表现出:(1)保家卫国和体育锻炼的融合;(2)确定了测试制度,明确其目的、任务和基本理念,并对其项目评价标准及方法进行了规定;(3)规定了测试者的权利和义务;(4)带着浓重的“军事与政治”色彩。《劳卫制》成为当时学生(包括大学生)体质测试的国家政策。
经过“三年困难期”停滞不前及暂停的《劳卫制》,1964年更名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但对学生体质测试的内容、标准未作改动。受“文革”的影响,高校体质测试工作陷入停顿。
1.2 发展期
1975年末颁布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6],“去军事化”和降低对学生体质要求是其主要变化。并运用在1979年(试行)、1985年、1991年、1995年、2000年的全国学生体质调研中。1979年原国家体委、国家教委、卫生部联合开展了涵盖16个省会城市“儿童青少年起身体形态、机能与素质”的调研,开创了我国统一规划和组织学生体质调查的先河,收效卓著。紧接着1985年又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学生体质调研(或称为学生体质测试元年),并在1987年确定了每5年进行1次的体质调研的制度。其特点是“体质达标论”,虽然对当时的学校体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其不能有效反映学生体格和机能发展水平(健康评定缺失)。
1.3 完善期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质测试中也引入了“健康内涵”[7]。随着2002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发布,预示着我国的体质测试完成了由“体质”测试向“体质健康”测试的华丽转变,随后我国学生体质测试制度进入完善期。2007年4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正式出台,并提出了要实行“教测分离”学生、体质测试工作记入教学工作量、国家每2年组织1次实施情况检查、实行结果公示制度、增加部分选测项目等新要求。2014年7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简称《标准》颁布[8],其在组织、必测和选测项目、学年总分及权重、评定等级等内容、有了重大修改,同时其也是现行标准,其侧重点由“怎么实施《标准》测试”向“怎么运用《标准》测试数据”促进学生体质和转变。同时,《标准》测试项目更具统一性,以利于操作实施、数据统计分析;其更加细化分数、组别等,对学生毕业、评优和数据上报等要求更加规范和完善。
进入新世纪后,江苏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决定》,其中指出完善学生体质测定和监测系统[9]。随后2008年又提出了《关于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其中要求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其测试、报告和定期公告制度[10]。这是江苏学生体质测试的沉淀期以及政策的跟随期,此阶段江苏高校体质测试策略是紧跟国策、认真执行阶段。
2 江苏省高校体质测试测试“两个率先”发展
2.1 法制制度制定率先
2009年7月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1次会议率先通过了我国首部学生体质促进工作的地方性法规——《江苏省体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从体育活动、保障与监督和法律责任等方面为学生体质测试规定了怎么做、怎么发布、谁负责等方面的要求[2],从“法”层面为江苏学生体质测试保驾护航。同时可以看出江苏率先由“测”向“促”观念的转变。
2.2 制度执行引领率先
2.2.1体质测试(监测)制度——“倒逼制度”引领率先
江苏省《大学一年级新生身体素质测试情况回溯生源地的社会公告制度》正式在2007年率先颁布并实施(见表1、表2)。其测试结果都会在下一年初由省教育厅发布,并把13个地级市排名结果反馈给市、县(区)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形成了“数据及排名”由教育厅→政府一把手→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落实到学生的“步步紧逼”。使从原来“看数据”到现在“用数据”的转变,以实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通过省有各市排名、市有各县(区)排名、县(区)有各学校排名,促进了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层层落实。使用排名数据从上往下的“倒逼”,目的其实只有一个就是促进学生体质。同时也是向高校发出警示,提示要想办法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它起到了“启下承上”的作用。
表1 江苏省大学一年级新生身体素质测试情况回溯生源地的社会公告制度相关内容
具体内容 样本数量每个高校样本量不低于390个,所属于13个地级市的大学一年级学生(非体育专业、非高水平运动员)各不低于30个(男、女各不低于15个)。 高校选取原则(1)涵盖部属、省属、地方院校;(2)涵盖本科、高职专科,(3)涵盖公办、民办院校,(4)理、工、文、农、医、师范等多个学科专业。 问卷调查填写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和学校体育工作问卷调查。 过程监督省教育厅统一规定测试时间, 各高校在规定的时间组织测试。由省纪委驻教育厅纪检组牵头,组成巡视组;对每所参测高校测试过程进行全程巡视、监督和测试,确保了测试工作的质量[11]。
表2 江苏省大学一年级新生身体素质测试历年参与高校数量、测试项目、参考标准及样本要求情况
年级参与高校数量测试项目、参考标准及样本要求 2007级20所测试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50m跑、立定跳远、掷实心球、1000m跑(男)/800米跑(女)。2007级-2013级大一新生参照2007版《标准》大学部分。 2008级26所 2009级26所 2010级30所 2011级30所 2012级10所 2013级14所 2014级14所测试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50m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1000m跑(男)/800米跑(女)。2014级起到现在大一新生参照2014修改版《标准》大学部分。 2015级14所 2016级20所 2017级20所 2018级20所 2019级26所
2.2.2《学生体质健康报告书》制度的率先
2017年江苏省教育厅召开学生体质健康报告书制度实施情况新闻发布会,标志着江苏省率先其他省(市)将其实施,它是通过江苏省中小学体质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向全省每个中小学生提供体质健康报告书来实现的。它涵盖了学生基本信息、标准测试与评价等七项内容(见表3)。
表3 中小学生提供体质健康报告书的分类及主要内容
分类主要内容 学校基本信息姓名、性别、班级、学校; 《标准》测试与评价各项指标的权重、数值、评分评级及综合评价; 学生体质健康综合评定具体综合评语、教师签名及家长签名; 每日膳食营养建议根据运动量(轻、中、重)提供三种方案; 运动干预建议对簿弱项目供具体运动建议; 测试指标解释各个测试指标测试什么能力、表示什么意义等; 健康知识涉及睡眠、生活习惯、健康准则等。
此举促使家长、学校、社会更加关心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并推动了三方积极联动。如果说全省中小学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报告书制度是首开先河,那么在高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标准等级证书制度》是补强(大中小学覆盖)。继2017年南开大学为大学生体质测试合格者颁发学生体质测试证书后,2019年江苏省教育厅发文在南京普通高校试点实施《国家学生体质标准等级证书制度》,其是江苏省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有力措施,预示着江苏省体质测试工作重心由“测”向“促”的转变。
3 展望
3.1 政策落实与完善
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下降是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升学第一”的教育观、“有病才治”的健康观、“短视”的价值观、“快餐化”的生活方式等观念,使学生、家长、学校、社会虽把“健康第一”的口号喊得很响,但把体质测试和促进工作变成了“例行公事”。政策落实差,最终表现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下降。
江苏高校在政策落实方面表现的可圈可点。因为生源因素很难用排名或持续三年下降来实行“一票否决”,并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硬性划线”考核并不科学。应该还要看提升率,引入提升加分制度、提升豁免制度,避免数据上报时“失真”;同时要完善等级证书制度,提升证书的“含金量”和“认可度”;加大宣传力度和加强舆论监督,让大学生、高校、家长、社会认识到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加大体质测试政策的执行力度确保正数据真实、有效。使大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级证书》体现其含金量,并能够得到社会认可,使其成为一张“有用”的证书。
3.2 完善督查与运行机制
为了确保体质测试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和数据的真实有效,就需要完善的督查与运行机制。从2014年开始,教育部每年开展《标准》测试抽查复核工作,其主要是督查上报数据与抽查数据结果一致性的程度,江苏省高校每年的抽查数据一致率均位于全国各省(市)前列。并在配合完成国家督查工作的同时,也进行自我督查(即包括巡回督查、机动督查、下派督察等)。巡回督查是指:a高校督查b高校……h高校督查a高校;从2010年起,每年在江苏省体质测试(以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为例)季,省教育厅相关领导到高校测试现场进行机动巡查;从2016年起,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干预行动研究中心下派专人进行“蹲点”督查(包括现场摄像等)。总之,在国家和省多重督查机制作用下,江苏省高校体质测试数据真实和可靠度能够得到保证。但督查运行机制存在“缺陷”——自己人查自己人,缺乏第三方监管。虽然教育部委托第三方北京体育大学组织进行标准抽查复核,但并不是真正的两个主体之间独立的第三方;虽然还进行了跨区域交叉督查,但公平、公正性还是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干扰。其实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中提到了:第三方参与监测数据抽查复核、测试结果分析和发布、监督等[12],但真正的第三方社会机构较少。而在美国较早已把学生体质工作外包给企业或私人机构等第三方机构,效果明显。结合现状,江苏省应该从政策的形成、鼓励和规范第三方机构参与学生体质测试相关工作;教育部门主要注重每年标准数据的上报工作;仿效“专家库”制度组建“体质测试专家及人员数据”库,督查时抽取成组进行相关体质测试的督查,以完善高校学生体质调查督查与运行机制。
3.3 具体问责内容和执行问责制度
要执行问责制度,首先要确定责任主体(对谁进行问责)、责任客体(由谁来进行问责)、问责的形式和内容(如何进行问责、问责的范围、形式)。根据《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可得,江苏省测试和促进工作是由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育、卫生等行政部门推进的,那(监管)责任主体应该是这些部门。当然(执行)责任主体主要是学校,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指出:校长是学校体质健康的首要负责人——责任主体。那这么多的责任主体很可能结果是“法不责众”。应明确责任主体,并使其单一化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应该引入司法机关、新闻媒体、社会公众与团体等扩大问责客体;增添内部咨询、举行听证会等问责的形式。对高校学生体质测试(以《标准》测试为例)而言,国家相关文件只是涉及学校体育工作合不合格问题;《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虽对违法、失职等严重行为规定惩戒措施,但在测试的组织、实施、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违规或不尽职行为没有具体的问责措施[2]。应扩大问责形式,以“犯错”的程度增加通报批评,书面检查,公开道歉等问责形式。通过完善具体问责内容、更好地执行问责制度,做到“有责必问,有问必严”。
4 结语
纵观四大体质测试“标准”的变迁,在不同时期,国家都出台积极的政策,旨在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制度化的体质测试政策可以约束参与者“不能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有利于政策目标的实现。通过对新中国建立后学生体质测试相关政策梳理,江苏高校体质测试政策演进是:体质测试政策初创期、发展期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并认真执行政策,为后期引领进行“储备”。2007年后,江苏从地方法规和制度执行两个层面率先颁布和实施,说明江苏大学生体质测试正由“做好体质测试工作”向“做好体质促进”转变。
[1]新浪网.体质不强,谈何栋梁[EB/OL].(2012-12-25)[2019-12-1].http://news.sina.com.cn/c/2012-12-25/085925887989.shtml.
[2]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Z].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27号,2009-7-29.
[3]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劳动卫国体育制度条例[Z].国务院全体会议第八十一次会议,1958-10-25.
[4]百度百科.准备劳动与卫国制度[EB/OL].(2015-10-08)[2019-12-10].https: // baike.baidu.com/item/准备劳动与卫国制度.
[5]党权.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政策历史变迁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14-06-01.
[6]百度百科.国家体育锻炼标准[EB/OL].(2017-10-20)[2019-12-2].https://baike.baidu.com/item/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中发[1999]9号,1999-06-13.
[8]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Z].教体艺〔2014〕5号,2014-7-7.
[9]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决定 [Z].苏发〔2002〕11号,2002-09-02.
[10]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Z].苏发〔2008〕3号,2008-02-15.
[11]李莲.江苏省大一新生身体素质测试管理机制的研究 [D].苏州:苏州大学体育学院,2018-03-01.
[12]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Z].教体艺[2014]3号,2014-04-21.
Looking at the Evolution and Prospect of Jiangsu University's Physical Testing Policy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Two Firsts"
WANG Hui, etal.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3, Jiangsu, China)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16YB060);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9SJA1918)。
王辉(1978—),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体质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