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体医融合健身俱乐部经营模式探究*
2020-11-22刘江宏
王 瑞 刘江宏
医院体医融合健身俱乐部经营模式探究*
王 瑞 刘江宏
(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医院体医融合健身俱乐部能为健身爱好者提供科学、健康的训练指导,对体育产业、健康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健身中心为例,对泸州市健身俱乐部经营现状进行深入探究。结果显示:泸州市仅有1家医院开设有体医融合健身俱乐部;体医融合类健身课程在泸州市商业健身俱乐部比较匮乏;泸州市商业健身俱乐部健身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建议:加强体育和医疗部门的合作;增设特色训练室;引进“体医融合”相关专业人才;设置体医融合特色健身课程;加大体医融合健身宣传力度,树立体医融合促健康的良好形象。
体医融合;健身俱乐部 ;经营模式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为我国体医融合的有效执行提供了适当的政策支持。“体医融合”是体育健身功能和医疗康复功能的高度融合,是促进人体健康的新型模式。而体医融合型健身俱乐部的建立可以有效改善现阶段健身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局面,能科学地帮助健身爱好者进行体育锻炼。本文以泸州市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健身中心开设体医融合健身俱乐部为例,研究其经营模式,以期为我国医院开设体医融合健身俱乐部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1 泸州市商业健身俱乐部经营现状
1.1 泸州市商业健身俱乐部开设课程现状
健身俱乐部是指以专业的健身操、球类等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把运动健身以及相关的服务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场所。对泸州市10家健身俱乐部所开设课程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健身俱乐部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一致,可分为团体操课和私教课程两大类。其中,团体操课主要有普拉提、搏击操、动感单车、肚皮舞、民族舞、瑜伽等;私教课程主要有小器械、普拉提、CPR(心肺复苏术)。而像产前基础瑜伽、产后基础恢复、导引术、养生气功、运动康复等体医融合类课程没有一家健身俱乐部开设。
1.2 泸州市商业健身俱乐部消费群体
通过对泸州市健身俱乐部受众群体进行调查发现,目前泸州市健身俱乐部所接受的健身会员为健康人群,而对有特殊疾病的患者并不接受,并且所接受的健身消费者的年龄在10-60岁之间,年龄小于10岁和大于60岁的人群均不接受。那么,这些商业健身俱乐部不接受的人群的健身途径就成了一个大问题,而医院体医融合健身俱乐部能有效改善此状况,再加上医院拥有庞大的这类消费人群,发展医院体医融合健身俱乐部拥有非常广阔前景。
1.3 泸州市商业健身俱乐部存在的问题
目前,泸州商业健身俱乐部主要存在健身产品发展滞后、人才严重短缺、发展动力不足、市场销售价格混乱、健身市场管理体制不完善、行业行为缺乏自律性、行业进入门槛低等问题。由于健身训练市场严重无序,行业控制不到位,导致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调查发现,泸州市商业健身俱乐部还存在健身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现象:健身设施基本相同,如跑步机、椭圆机、史密斯深蹲、杠铃、哑铃、健身球、弹力绳、壶铃、大飞鸟架等;操课种类也大同小异,如普拉提、搏击操、动感单车、肚皮舞、民族舞、瑜伽、踏板操、拉丁舞等;在会员办卡设计上也一模一样,分为十年卡、五年卡、三年卡、年卡、月卡、季卡、周卡;会员体质测定都使用的是人体成分分析仪;等等。由此可见,健身产品同质化严重是制约泸州市健身行业发展的最大问题。
2 医院开设体医融合健身俱乐部优势分析
2.1 医院体医融合健身俱乐部市场需求优势
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虽然并不了解体医融合健身俱乐部,但表示愿意到体医融合健身俱乐部进行锻炼;希望健身俱乐部教练员具备一定的医学健康知识。因此,如果在医院开设健身俱乐部,将能够满足群众“体医融合”的健身需求。通过对泸州市11家医院进行调查发现,其中有10家医院没有开设健身俱乐部,只有1家开设了体医融合健身俱乐部。对于医院这种拥有庞大健身消费群体的地方,仅有1家健身俱乐部,明显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可见,体医融合健身俱乐部具有市场需求优势。
2.2 医院体医融合健身俱乐部市场竞争优势
首先,从健身方法来看,商业健身俱乐部采用传统的单一运动训练手段指导会员进行健身锻炼,而体医结合健身俱乐部则通过运动训练和运动康复相结合的方式指导会员进行健身锻炼,更能有效解决处于亚健康状态健身者的身体问题。其次,从体质状况监测手段来看,商业健身俱乐部通过单一的体测仪给会员进行体侧,而医院体医融合健身俱乐部还可以利用医院的各种医疗器械对会员进行更精确的监测,保证体测结果准确有效,以便会员选择更具针对性的锻炼方式。最后,在健身器械的运用上,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健身器械大都是跑步机、椭圆机以及一些普通力量训练器械,而医院体医融合健身俱乐部还具备专门的康复训练器械,能为需要康复训练的会员提供适合的训练器械以及合理科学的训练指导。
3 医院体医融合健身俱乐部经营模式建议
3.1 加强体育和医疗部门的合作
体医融合健身服务不仅可为亚健康人群和康复人群提供科学的运动疗法,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医疗系统的压力。加强体育和医疗部门的合作,使医疗部门的资源如康复人才、医疗器械等为体育健身服务,能进一步提高大众的身体素质。
3.2 增设特色训练室
对于医院体医融合健身俱乐部,医院是载体,健身俱乐部是核心,体医融合是纽带。在体医融合俱乐部配备康复训练设备,如PT训练床、PT椅、肩关节回旋器、巴氏球等,建设运动治疗室,是医院体医融合健身俱乐部本身所拥有的亮点,是体医融合健身俱乐部区别于商业健身俱乐部的特质。抓住医院体医融合健身俱乐部的这一特色,给亚健康人群以及需要康复训练的患者提供更合理、更科学的训练指导,不仅能为体医融合健身俱乐部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还是医院有效增加收入的一张王牌。
3.3 引进“体医融合”相关专业人才
“体医融合”科学管理模式所需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医学素养,还要熟悉各项体育运动的科学原理,只有这样才能更科学的指导体医融合俱乐部会员的训练。特别是对教练员的选择,要高标准、严要求。从业教练员须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拥有国家承认的专业培训合格证书。对于特色训练室的教练员,要求运动与医学素质双优。对于体医融合人才的培养,可重点关注医学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这类学生大都理论知识丰富,虽然实践经验有所欠缺,但可以通过“以老带新”策略来提升业务能力;也可通过对大众健身教练进行专业运动康复培训,经考试合格再择优录用。总之,在教练员的录用上,要严苛要求,精益求精,才能发挥医院体医融合健身俱乐部的特色。
3.4 设置体医融合特色健身课程
医院体医融合健身俱乐部不仅要设立特色运动治疗室,还要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有商业健身俱乐部的经典操课,还要发展自身特色操课项目,如导引术、经络功、养生保健气功、产前基础瑜伽、产后骨盆修复等。医院体医融合健身俱乐部的设置课程,不仅要给会员提供更多的选择,还要满足不同群体的锻炼需求。
3.5 加大体医融合健身宣传力度,树立体医融合促健康的良好形象
调查发现,有91.18%的人愿意到体医融合健身俱乐部进行锻炼;有8.82%的人表示不愿意到体医融合健身俱乐部进行锻炼,主要原因是他们对体医融合健身俱乐部的不了解。为此,需要对体医融合健身进行大力宣传,消除人们对体医融合健身的误解。体医融合俱乐部可以采用电视电台、互联网社交平台、户外广告等方式扩大宣传,也可以通过各种优惠活动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来尝试,还可以短期折扣、赠送不同期限会员卡、赠送私教课等优惠形式为体医融合俱乐部提供后续消费力量。
[1]赵仙丽,李之俊,吴志坤.构建城市社区“体医结合”体育公共服务的创新模式[J].体育科研,2011,32(4):58-63.
[2]王访清,王丽丽.“体医结合”现状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17(5):316-317.
[3]赵彤.我国体医结合健身模式现状与对策[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4.
Exploration on the Management Model of Physical and Medical Integration for Health Club in Hospital
WANG Rui, etal.
(Southwestern Medical University, Luzhou646000,Sichuan, China)
四川省教育厅课题(项目编号:17SB0609);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816032149);西南医科大学2016年度教改课题。
王瑞(1995—),本科生,研究方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刘江宏(1971—),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