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同源 相得益彰
2020-11-21刘天鹏
刘天鹏
书画是否同源这个观点, 历来在我国书画界颇有争议, 但认为同源者居多,亦有同行对这一说法持否定态度,还有一部分人则认为书画是两种艺术支流,而我个人认为 “书画同源”。书即美的线条也,画是由线条即色彩来表现。两者在技法上始终有共同之处,都离不开线条。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 “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中国画造形的基本手段是以 “线” 为主。“线” 的运用在中国画技法中起着主导作用。这样,中国的书画艺术都是一种 “线” 的变化运用,特别是行草书或写意画。“线” 在起、承、转、合的运动和组合中,所传达出来的不只是文字本身的含义,同时还有某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韵律感,具有一种多样统一的形式美。 千百年来,中国画从书法艺术中吸取了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并加以发展,形成了技法上的一大特点。南齐谢赫所提倡的学画六法,第一法气韵生动,第二法骨法用笔,第五法经营位置,第六法传移模写,六法之中有四法是 “书画同源” 的。尤其到后来出现文人画后,非但没有改变,而且愈来愈被画家们所重视。潘天寿先生讲:“吾国文字与绘画之组成,以线为主,线以骨气为质。” 书法是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来。而国画的造型基础又是用线描来表现。两者都与书写性的笔墨分不开。因此历来国画家都非常注重把画画最基本的功夫放在书法上。书法是中国艺术的最高体现,所谓中国画的传统功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体现在书法上,强调将书法的用笔用于绘画。书重笔气,画也重笔气,并从书法线条结构、动态、节奏、韵律的丰富性中得到启示,通过书法的锻炼产生笔力、 笔意、笔韵。“以书入画” 影响和造就了中国画坛许多画家和艺术大师。一幅好画必须配备一手好字,否则就会影响整个画面的艺术效果,这也是书画同源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幅好的写意画也是一幅行草书,“气韵的贯穿” 及技法的表现都离不开行草书的用笔变化。 书与画本是一体,缺一不可,忽视一方就会影响到另一方的健康成长,书与画的这种不可分割的“血缘” 关系,在中国画的发展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可抹杀的。首先中国画在表现手法上借鉴了书法的一些基本法则和方法,包括执笔、运笔的提、按、顿、挫等要领,充分发挥了国画中以线造型的表现力。其次,用书法的造型、结体、章法、气势等要素来加强中国画的形式美,加强画面“力” 的因素和节奏感,从而丰富了中国画的内涵。从楚、汉、晋、唐的绘画遗迹和宋、元、明、清以至现代的绘画作品中不难看出中国画愈来愈注重将书法的用笔用于绘画。如明、清两代的徐青藤、朱耷、郑板桥以及晚清和现代的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徐悲鸿、刘海粟、李苦禅、孙大石、崔子范等名家,他们在技法上的创新和艺术上的成就,都没有离开书法方面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事实证明书画同源,书画从古至今是紧密相连的。我个人认为学习中国画不研究书法是达不到高水准的,也就是说不学书法就不会用线。笔者经过数十年的书法研究,才懂得了 “书画同源” 的真谛,于是学画又学书,将书法的用笔作为写画的基本功来锻炼,用写书之法作画,经过一番磨炼,掌握了技法,能够写出较为刚劲、流畅的线条,促进了绘画艺术的提高。因此,随着本民族传统绘画的发展,特别是大写意文人画,讲究诗书画印融为一体, 追求“简”“拙”“雅”“淡”的艺术效果。笔者认为书与画既相通又相连,是姊妹艺术。二者不但能够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而且能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所以,我认为书与画 不仅同源而且不可分割。
《盛世荷风》 刘天鹏/ 作
《红蓼》 刘天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