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蹈风暴》看电视舞蹈节目创新方向
2020-11-20刘美琳李青原赵新源
刘美琳 李青原 赵新源
摘 要:本文以国内电视舞蹈节目的创新方法为研究目标,通过对电视舞蹈节目《舞蹈风暴》及其同类节目的对比分析,从以下三个方面挖掘国内舞蹈电视节目的创新方向:第一,舞蹈电视节目的技术创新;第二,舞蹈电视节目的内容创新;第三,舞蹈电视节目的策略创新,从而展望国内舞蹈电视节目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舞蹈风暴》;电视舞蹈节目;创新方向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2-00-02
大众传媒迅速发展,日益渐多的电视节目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方式。舞蹈电视节目以多元的表演元素和丰富的肢体化表达深受人们的喜爱。但由于受到了市场的商业投机性、受众不可控等诸多因素,国内舞蹈电视节目仍然处于发展迅速但创新乏力的探索阶段。目前,国内节目制作团队开始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将舞蹈艺术呈现在大众面前。本文将以《舞蹈风暴》为具体实例,通过其与近三十年国内部分舞蹈电视节目的对比分析,探究未来舞蹈电视节目的创新方向。
一、技术层面
(一)“风暴时刻”:模拟变速特效的创新性运用
“风暴时刻”是《舞蹈风暴》中的重要环节,不仅决定选手去留,更是吸引受众收看节目的一个创新点。参赛选手表演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动作由均匀分布在圆形舞台边缘的120台摄像机拍摄,经过后期处理,形成360°动态环绕的定格影像。这种处理方式能够全方位展现动作的细节、肢体的形态、力量的爆发点,但也能将缺点暴露无遗,使选手错失晋级的机会。纵观近三十年国内电视舞蹈节目,鲜少有将环绕定格镜头技术运用在电视舞蹈节目中。而《舞蹈风暴》敢于将首创于电影《黑客帝国》的“子弹时间”用于节目的制作,围绕其设置与之密切联系的赛制、节目名称、环节名称等,如节目名称叫“舞蹈风暴”,后场主持人称作“风暴伙伴”,评委名为“风暴见证官”,形成了节目的整体感与氛围感。其次,“风暴时刻”将动态的视觉效果凝固成静态,增加了节目的可观赏性,也使舞蹈的专业性和艺术感得到提升。例如第七期三人舞《月下》巧用道具,其“风暴时刻”形似装置艺术。
(二)舞美:初具创新匠心,功效利用不足
舞美,即舞台美术设计。在电视舞蹈节目中,好的舞台设计、舞台技术能够为舞蹈本身增光添彩。其中的灯光设计能够利用明暗变化、色彩比例调配、色调冷暖程度等效果参数,与舞蹈所表现的中心思想相契合。目前,国内舞蹈电视节目在舞美设计方面可谓各有特色。《热血街舞团》是在舞美设计方面比较突出的电视舞蹈节目,其突破传统舞台形式,将舞台布置成街区式格局,并且利用仿古式建筑的外形和钢架结构的填充,形成一种古今、中外融合碰撞的颠覆性视觉享受。例如X-crew带来的街舞《万里长城》与仿古式舞台俨然融为一体。舞台灯光色彩绚丽浓烈,也与这支舞表达的个性相匹配[1]。相比之下,《舞蹈风暴》的舞美设计在创新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圆形舞台从造型上给人以新奇感;舞台周围的灯光在表演开头作为倒数计时的视觉化表达,也使节目具有了一定的仪式感。但舞蹈本身实际上仍是面对评委进行的单面编舞,现场观众看到的几乎都是舞者的背面或侧面,失去了环形舞台能够多方面展示的意义。因此《舞蹈风暴》没有将圆形舞台的功效利用到最大值。
(三)技术:利用新型科技,寻求跨界融合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下,技术层面的创新方向具体来讲,就是大胆尝试新技术,寻求跨界融合。《舞蹈风暴》对“子弹时间”的创新性运用,便是创新方向之一。除此之外,电视舞蹈节目还能积极引进其他技术。如利用宽屏LED或可升降屏幕,结合舞蹈内容进行背景变化,丰富视觉体验;如利用VR技术交互性,配合舞臺背景,与观众进行互动。
另外,《舞蹈风暴》在舞美方面,应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舞台营造动态背景,从而有效降低成本、专注内容创作,增强舞者的艺术表现力;还应该在灯光上下足功夫,根据舞种风格以及舞蹈中的情绪的变化,设计不同的灯光,让表演更加具有张力、感染力。
二、内容层面
(一)注重专业知识普及
“长尾效应”是美国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概念,意即“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热门产品,不在传统需求曲线的头部,而在于需求曲线中那条无穷长的尾巴。”舞蹈和音乐相比,其长尾效应和传播效率均低于音乐[2]。舞蹈是电视舞蹈节目的内容核心,传播舞蹈艺术、扩大舞蹈影响力是电视舞蹈节目的主旨;然而舞蹈本身专业性较强,这显然与电视节目大众化的特点相悖。鉴于此,国内部分电视舞蹈节目在专业知识科普方面下了功夫。
作为一档以舞蹈为核心的综艺节目,《舞蹈风暴》在内容制作上兼顾了专业知识的普及,以及一些特定招式、套路的科普。如第一期第一组两位选手表演的现代芭蕾舞中出现了托举动作,节目组以花字注明“高把位托举”的名称,让观众了解现代芭蕾中的专业名词。类似的专业知识普及还出现在其他电视舞蹈节目中,比如《这!就是街舞》中,字幕组会标注选手所跳街舞舞种和动作名称,观众在观看之余能了解到街舞知识,更易于接受相对小众的街舞文化。
(二)剪辑节奏稍显滞缓
剪辑对节目的节奏的把握和控制非常重要,这直接决定了一档节目的气质和定位。合理的剪辑能够让节目风格突出,吸引观众。电视舞蹈节目则更需要通过剪辑,让原本会被镜头限制的舞蹈艺术打破桎梏,重现现场的律动感和节奏感。
相比较而言,国内舞蹈节目在此方面还有待提高。如东方卫视舞蹈节目《舞者》第一期,便因剪辑问题遭受诟病,用冗长的煽情环节讲述舞者背后的故事;同样,《舞蹈风暴》在节目节奏的掌控上也有所缺失,主要体现在舞蹈表演之外的备采环节和评委点评里,节目组保留了一些与节目节奏和情绪不相关的停顿,应该在剪辑时适当删除。
(三)内容:兼顾原创性和专业性
国内电视舞蹈节目的内容创新可以从原创性和专业性两方面出发。
原创性。我国目前靠自身开发的原创类节目不多,但模仿之中也需要进行本土化改造,以适应国内受众市场。在国内舞蹈节目中,《舞林争霸》《舞动奇迹》等热门节目版权购买自国外,包括《舞蹈风暴》。这些节目的成功说明了引进节目模式需要平衡“借鉴”与“适应”两者的关系。
专业性。坚持做好专业知识的科普,促进舞蹈艺术更广泛传播。上文提及的《舞蹈风暴》《这!就是街舞》在舞蹈专业知识科普方面对国内电视舞蹈节目有较好的引导作用。未来的电视舞蹈节目中应该更注重专业知识的跟进,让舞蹈不再是小众的“精英文化”,而是可供大众欣赏品味的艺术。
三、策略层面
(一)形成核心竞争力,促使节目品牌化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愿意付出时间和金钱,享受舞蹈带来的视觉盛宴。在此背景下,我国电视舞蹈节目品牌化具有其形成条件与受众市场。电视舞蹈节目品牌化,能够为新媒体时代下受到冲击的电视舞蹈行业枯木逢春的机会,从而使节目制作团队专注精良内容创作,形成良性循环。因此电视舞蹈节目应该在策略层面加强自身品牌建设,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特色,获得持久的经济效益。[3]
品牌化策略的核心是形成节目的核心竞争力。《舞蹈风暴》从主持人选择和嘉宾构成两个方面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启用知名主持人何炅作为后台主持人,利用他的亲和力与沟通力,塑造品牌形象;选择舞蹈界知名专家沈伟、沈培艺、扬扬作为评委,从舞蹈专业和舞蹈节目制作的方面进行犀利的点评,提升整个节目的专业性;还邀请知名艺人刘宪华、彭昱畅,诙谐幽默的点评增添了娱乐性。由此,《舞蹈风暴》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化还可以从“系列化”“集群化”入手,用系列节目形成的矩阵效应、辐射效应、共振效应,完成节目核心价值的传递[4]。如2006年开播的《舞林大会》共有五季之多,延续六年时间;《这!就是街舞》是优酷2018年推出的“这就是…”系列的其中一个节目,获得了受众和业界的一致好评,专注年轻群体爱好圈的品牌风格显著。
(二)过度消费身体符号,偏离正确价值导向
在如今的消费社会中,消费已经从单纯的“物的消费”变为“符号消费”,消费者实际上是对商品承载的意义有所需求。而在以肢体运动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舞蹈艺术中,身体成为一种符号,其意义成为人们消费节目的需求之一。
《舞蹈风暴》受关注的焦点在于表演舞蹈的参赛选手。节目通过对舞者符号的建构,促进观众对身体符号的消费,即过分关注选手外在,而不是实力优先。参赛选手们姣好的外貌与完美的身材在节目进行的过程、节目之外的宣传中被刻意放大,频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这种刻意强调和放大身体符号的营销手段几乎成为了“行业惯例”。
(三)策略:树立品牌意识,弘扬正确价值观
在策略层面,国内电视舞蹈节目应该树立品牌化意识,并做出正确的价值导向。第一,品牌化、商业化。利用系列节目构建起鲜明品牌风格和节目气质,发掘节目品牌价值,完善衍生产业链,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还可以走商业化道路:比如在节目结束后邀请比赛中的人气舞者或实力舞者开办全国舞蹈巡演,让电视机前的观众观看现场表演的同时也可以收获经济效益,延长品牌生命力。第二,传播正确价值观。尽可能少的消费身体符号,将重点放在舞者的专业素养方面,传递正能量。如《这!就是街舞》摒弃了嘻哈文化中负面的部分,将街舞的宗旨“Love & peace(爱与和平)”作为节目的核心价值,并聚焦于选手的专业水平,鲜少有对身体符号的讨论与关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国内电视舞蹈节目在技术层面、内容层面、策略层面有可取,亦有所缺。但电视舞蹈节目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多面创新、反复尝试。总之,在技术层面寻求与新技术的融合,内容层面尽量摆脱购买版权的“拐杖”独立行走,兼顾原创性与专业性,策略层面注重品牌化建设,并做出正确的价值导向,才有可能迎来国内电视舞蹈节目的再次繁荣。
参考文献:
[1]柯弄璋.街舞类综艺节目的设计与制作——以《这!就是街舞》及《热血街舞团》为例[J].影视制作,2018,24(6):85-87.
[2]王卉.《舞蹈风暴》的技术创新及其传播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19(22):95-96.
[3]徐卓亚.我国电视舞蹈产业当前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3):214-215.
[4]贾雯霞.综艺节目“品牌系列化”传播策略分析[J].紅河学院学报,2020,18(1):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