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20-11-20苏蕾
苏蕾
摘 要: 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教给学生创新方法的主阵地,教师要树立整体的教学观,在教学意识上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7.200
课程标准强调,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应该关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就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造、创新要求的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前提,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也是现代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培养学生善于用数学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
现代数学不仅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应培养学生善于用数学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首先应更新教学观念,数学课不是“科学数学”的重演,而是“学科数学”的再构。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实践中主动地去研究、探索方法,去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在教学模式上,应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创新思考。其次是用新观念看待学生,改变评价学生的标准。对那些不受传统观念束缚,敢想敢干,不盲从,爱钻牛角尖的学生要进行正确引导;对那些解题时爱标新立异,另辟蹊径的学生,即使他们结论荒谬,也不要斥为“异端”而打入“冷宫”,教师应爱护他们潜在的创新意识的火花,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获得创新的愉悦。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有一只蜗牛,掉进10米深的井里。白天向上爬3米,晚上滑下2米。这样,小蜗牛几天才能爬出这口井?学生听到主人公是“小蜗牛”,顿时来了劲,都出神地思考起来。过了一会儿,许多学生说:“需要10天。小蜗牛白天爬3米,晚上掉2米,其实每天只爬1米。井有10米深,就需要10天。”“有没有道理?”我问。“有!”学生异口同声地答。我故意说:“我也同意你们的想法,谁还有不同意见吗?”这时,有个学生说:“老师,小蜗牛不需要爬10天!”这一下,其他学生都怔住了。接着,他说:“小蜗牛先爬7天,爬了7米,第8天又爬了3米,刚好10米,天黑时,它就爬出了井口,不会再掉下来了,所以最多只要爬8天。”“啊!太聪明了!”我兴奋地表扬他。这个学生能这样去思考,至少说明他不肯拘泥于别人,敢于怀疑同学,怀疑老师,是非常值得高兴的。只要学生有这种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勇敢探究的精神,创新意识也就自然发展了。
2 启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性的问题
在教学时,教師要善于和敢于改造没有实际知识力价值的问题,注重问题的探索性,致力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时,可以通过电脑等手段,使学生在屏幕上看到吊车上的沙土徐徐流下,慢慢形成一个圆锥的形状,学生会由趣生疑,教师趁热打铁,问:看到这堆沙土,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这时学生会争先恐后地说:沙土堆的形状叫什么?这堆沙土的体积是多少?怎样测量它的高等问题。接着教师做用圆锥形容器向与它等底等高圆柱容器内倒三次沙土正好装满的实验后,问:看了这个实验,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这时学生纷纷提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在什么条件下有这样的关系?能否把求圆锥的体积转化为求圆柱体积来计算等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性的问题,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既渗透了许多数学思想,又对学生的意识培养大有裨益。
三、教学过程应充分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应充分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背景、“生长”过程,实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课堂的教学结构的和谐统一。教材的知识结构是学习和形成学生认知结构的必要前提。课堂教学结构是促进教材知识结构向学生认知结构转化的中介和动力。因此,在三种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教学结构决定了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转化效率,设计和优化教学结构是协调三种结构的关键和重要机制,也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例题时:24×13=24×(10+3)=24×10+24×3=(20+4)×10+(20+4)×3=20×10+4×10+20×3+10×3,这一计算的过程实质上是乘法分配律的复合运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确立“以算理指导计算”的整体教学思路,努力做到四个“顺应”,优化教学过程。
1、顺应认知的同化规律。(1)口算、板演,回顾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2)变化处理复习题。“每盒彩笔24支,
?”补充问题;(3)增加准备题
2、顺应儿童的好胜心理。揭示例题之后,提出激励性的问题:谁有办法求24×13的积?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当他们提议还原成24+24+……+24+24时,教师适时点拨:这是一个办法。当学生想到24×10+24×3时,教师及时鼓励: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当学生答出10个24与3个24合起来就是13个24时,教师立即肯定。这样学生就在好胜心理得以满足的过程中,感悟了算理,锻炼了思维。
3、顺应思维的概括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思维时应做到:思什么要有选择,为什么思要有目的,怎样思要有依据。
4、顺应教材的逻辑顺序。针对学生学习实际,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目。A、强化口算训练。B、做从半独立过渡到独立的题目。C、做题前,先说计算步骤。D、给出竖式,说明每步计算所表示的意思。E、交换乘数和被乘数的位置计算。
由此看出,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要以教师创造性地教为主导,以学生探索性地学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要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以及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有效参与机会,增强创新意识。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教给学生创新方法的主阵地,教师要树立整体的教学观,在教学意识上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