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教学策略
2020-11-20尹秋玲
尹秋玲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教育竞争程度的不断加大,教育部对语文基础教学的重视也不断加深,其中最重要的是阅读教学。阅读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目前在乡镇小学中存在一个现状:大部分语文课堂淡薄阅读指导,大部分孩子缺少丰富的课外阅读。所以如何使乡镇孩子爱上阅读,自觉阅读,成为了我们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课内指导;阅读能力;联系课外;有效策略
只有把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才能稳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高质量实现新语文课程的目标。但学生不可能生来就会阅读,这需要我们教师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使得他们的阅读有一定方法,从而把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此外,乡镇的学生因为从小缺少良好的阅读氛围,大部分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时候,我们教师的课内阅读指导就更为重要了。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是值得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思考与研究的。因此,把课内外阅读衔接起来,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是深入开展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基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随着年级的升高,语文教学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学生不会阅读在小学阶段是普遍存在的现状。而不阅读导致的后果便是阅读能力越来越差,语文素养越来越低,这是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改变学生的阅读现状。但我们教师能做什么呢?或许我们能做得就是在宝贵的40分钟课堂里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1.培养学生默读能力
高年级的语文课文篇幅较长,如果让学生每篇课文逐字大声朗读可能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我们可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默读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阅读的专注力,而阅读专注力对于长篇幅课外阅读很有帮助。此外,会默读的孩子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文字,较快吸收文章内容,当学生的阅读有所收获时,他们阅读的成就感就会自然提升,不反感读书,进而喜欢阅读。
2.掌握阅读技巧
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启发学生找到文章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且对这些关键词句要进行详细地分析,分析过程注意向学生展示教师的思考思路,和学生一起总结分析这一文章的方法,并且要求学生掌握这些阅读的小技巧和方法。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久而久之他们会用教师阅读的方法去阅读其他文章。当具备一定的阅读方法,手握“工具”时,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时信心也会大大提高,因为有了方向,所以课外阅读也会变得轻松很多。小学生在课堂中所掌握的阅读方法、技巧, 应用于课外阅读过程中, 学生不但能够体会到作者的语言表述和文字魅力, 还能够被作者的情感所感染, 从而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的升华。
3.实现课堂读写结合
在读的方面,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优美句段进行摘抄,并且对摘抄的优美句段进行每天反复朗读,增加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力。在韩兴娥老师《让孩子踏上阅读的快车道》这一本书中,她曾经提出晨读十分钟读书笔记的观点。我在班级里试行“阅读漂流”,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人摘抄一天,轮到的同学要按照要求完成优美词语、句子、段落的摘抄。小组内轮完一周后进行不同小组的漂流摘抄。过这种形式能够实现摘抄分享,可以让不懂如何摘抄的同学从别人的摘抄中获得灵感,在知识共享中也实现了知识的多样化掌握。而每周的语文早读是他们的读书材料,可以讀到别的同学不同的审美文字,让每次的早读都充满新鲜感。通在试行一年后,我明显感觉他们读书能力有所提高,课外阅读也明显有所增加。在课堂教学中,遇到文章中优美的句段,教师也应当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仿写。学生在对优美句段的仿写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作者优美文字表达的熏陶,锻炼了他们的写作阅读能力。
二、联系课外,促进课堂内外衔接
在阅读教学中,课堂是第一阵营,学生获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是教科书的课文。新课改对语文的教学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学开始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如果仅仅从文章的生字词或者分析文章重点句子就希望达到是不太可能的。新的时代对学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仅仅学习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远远不够的。
1.改变课堂模式,做好课堂延伸
我们要求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重视课文内容教学,还应该进行课外阅读延伸。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六课《冬阳·童年·骆驼队》时,作为教师不仅要教授给学生这一篇课文讲授的作者童年趣事以及作者对童年深深的怀念之情,还应该详细介绍林海音这位作家,并且介绍她的基本代表作,如《城南旧事》等。乡镇小学的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途径有限,他们对作者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这就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多下功夫,有意识丰富学生的课外见识。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把课堂的“尾巴”拉得更长一些,适当向学生普及时代背景或者历史信息,丰富学生的见识。在教师对课堂进行有广度的延伸后,就激起了学生了解和阅读这位作家作品的兴趣,带着对这位作家的共情进行课外阅读,能够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地更好发展。
2.作业布置多样性,实现阅读要求
教师应该注意课堂作业布置的多样与创新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在小学阶段,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适度增加阅读量,少做题,多好书,好读书,读好书。所以在作业的布置上应该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避免大量单一的作业,教师可以适当布置阅读作业。让学生形成一种共识,阅读是每一个星期甚至是每天都必须做的事情,当它变成一件寻常的事情时,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陌生感就会大大降低,从而亲近阅读,广泛阅读。教师通过作业监督学生完成阅读,既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学生也有自由的作业时间进行多样的阅读,这是相互促进的好举措。
3.丰富课外读书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在乡镇小学,因为学生家长文化程度有限,大部分家庭没有浓郁的读书氛围,学生获取课外书的途径有限。这就需教师多做工作。比如在教室设立读书角,在每个班级之间进行图书漂流,定期举行读书交流和分享会,举办“读一本好书”读后感征文比赛、阅读竞赛等。教师也要做好班级的读书书目推荐表,让学生想看书时能有方向,知道看什么书,去哪儿可以获取这本书。课堂知识固然重要,但课堂延伸也必不可少,通过课堂延伸或者课外多种活动更是拉近了课内外阅读的联系,学生也因此受益。
综上所述,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教师不但要在课内传授他们正确的阅读方法, 还要引导他们课外多阅读。正所谓“课内开花课外香”,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实际分析,采取合适的对策。
参考文献:
[1]戴翔玲.课内得法 课外受益——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J].甘肃教育,2019,3(12):51.
[2]余淑娣.阅读教学中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J].新课程(小学),2019,10(8).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