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 别讳疾忌医
2020-11-20吉春梅
吉春梅
社交恐惧症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患者的主要表现是对外界某种事物或者情境过分的惧怕,而且难以自我控制。当患者处于公共场所或与人打交道时出现显著而持久的害怕,担心出丑或遭遇尴尬,所以会尽力不去参与这些场合,或者带着畏惧心理却默默的忍受,导致无法正常参与日常活动。社交恐惧症不仅会让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带来极大的心理痛苦,影响心理健康,同时还会影响患者的躯体功能,常见的躯体症状有:心跳加快、脸红、口或者咽部干燥、吞咽困难、全身颤抖、肌肉抽搐、出汗、恶心等,排尿恐惧和呕吐恐惧也是社交恐惧症的一种特殊表现。为了避免这些痛苦,患者通常会选择回避各种社交场合。
社交恐惧症的类型和特点
社交恐惧症在临床上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广泛型和特定型。广泛型患者通常会害怕多种社交场合,并选择回避这些场合,严重者甚至长期脱离社会,无法正常工作和学习;特定型患者害怕某种特定的情景,一般情况下表现为无症状,只会预期担心会遇到的特定场合,或者已经进入害怕的场合时,会出现害怕和焦虑的表现。
社交恐惧症还具有共病现象,研究发现,70%~80%的患者终身至少会诊断出另外一种疾病,合并的常见疾病有饮食障碍、情感性障碍,例如狂躁症、抑郁症等,合并的其他焦虑障碍主要为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等。社交恐惧症状患者若合并有其他疾病,其自伤甚至自杀的风险会明显增高。
社交恐惧症通常于17~30岁起病,主要是青少年时期和成人早期,约80%的人从未接收治疗,大部分患者病情迁延反复,呈慢性进行性发展。
导致社交恐惧症的原因
目前对社交恐惧症病因的研究表明,本病可能是由社会心理因素、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但是关于社交恐惧症具体病因还没有定论。
社会心理因素 社交恐惧症的发生明显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患者的父母都有给其传达负面性社交体验的经历,如父母发生婚姻冲突、过度保护或者抛弃孩子、儿童期频繁搬迁、儿童期没有给予其建立亲近关系、在学校表现差等。
生物学因素 社交恐惧症的生物学因素目前尚未明确,可能的机制包括去甲肾上激素系统的功能亢进、5-HT系统敏感性升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过度反应等。影像学研究提示该病的发生可能和以杏仁核为核心的条件恐惧网络超敏有关,社交恐惧症患者的基底神经节和纹状体等区域的脑血流可能存在增强的情况,同时可能存在多巴胺功能障碍。
遗传因素 社交恐惧症患者的一级亲属,即父母、子女、同父母的兄弟姐妹等与其他人相比,该病发病风险明显更高,说明有遗传的可能。
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
⒈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治疗
目前,对于社交恐惧症的治疗方案主要是以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常用的治疗社交恐惧症的药物主要有苯二氮■类、β-阻滞剂、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及其他药物等。其中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对于社交恐惧症的治疗效果好,使用较为广泛,具有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等优势,但该类药物最长需要6周起效,一般需要服用1年左右,该类药物对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等均有好的效果。
心理治疗 临床上主要采用认知行为治疗,具体包括暴露疗法、认知重建以及社交技能的训练等。
暴露疗法 是克服社交恐惧症最重要的方法,该方法的本质是让患者主动接触能引起恐惧的场合,使患者保持这种接触并使患者的焦虑逐渐减少,该方法能够在极短的时间的改善社交恐惧症患者的恐惧,且效果稳定,但也可能会导致患者恐怖和不适的加重。
认知重建 让患者认识到发生焦虑前、中、后的一些负性想法,并与患者讨论想法的合理性,通过用合理的想法替代不合理的想法,来改善患者的社交恐惧症,这种方式主要针对的是自我观念差、害怕别人评价的患者。
社交技能训练 采用角色表演、模仿、练习等方式,使患者学会一些基本的社交技巧,从而能顾有效的缓解社交场合的焦虑。
⒉加强日常生活管理
⑴对日常生活进行合理的管理,能够有效克服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睡眠、保持积极的思维方式等。
⑵社交恐懼症患者的饮食应该合理膳食,保证营养全面均衡,应多吃水果蔬菜,以清淡食物为主,可选择高膳食纤维、低脂的饮食方式,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摄入含咖啡因的食物及饮料,因为咖啡因会导致患者焦虑。
⑶适量的运动也能够缓解焦虑,尤其是面对可能会带来焦虑的社交场合时,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放松运动,来保证心态平稳,释放紧张的情绪,在平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并做一些放松训练,建议建立规律的锻炼计划。
⑷保证规律的作息,确保有充足和高质量的睡眠,改变思维方式,以积极的思考方式进行思考,放松和平稳的心情,也能够对焦虑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
⑸通过正确的心理辅导、学习社交的技巧等方式,改善患者的社交恐惧心理。对于一些社交场合,可以提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和预演,保证在社交活动时,能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社交场合,减少焦虑和恐惧。
⑹对于患者家人及朋友来说,应该帮助患者在社交活动中克服焦虑、恐惧及回避行为,并给与患者鼓励和包容,也能够有效的帮助患者克服社交恐惧症。
综上,社交恐惧症的发病年龄多处于青少年及成人早期,发病年龄较早,并且是以胆小、害羞、怕人等一定的性格基础。对于该疾病的预防,主要在于青春期的心理教育,以及对可能的患者人群进行筛查和疏导。当在公共场合或社交场合感到过度害怕、焦虑等表现,伴随心跳加快、脸红、口或者咽部干燥、吞咽困难、全身颤抖、肌肉抽搐、出汗、恶心等生理反应时,并会主动回避社交活动时,可能患有社交,应该及时到到精神专科或者综合医院的精神科、临床心理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