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经验思考
2020-11-20李小柱邱丹丹
李小柱 邱丹丹
摘 要 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认识和实践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和调整的过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作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正确理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探索历程 内涵 基本经验
基金项目:2020年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重点项目“吉林省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重构与应用研究”(JGJX2020C49)成果之一;2019年吉林省高校“金课”建设计划项目“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视域下课程思政”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耦合建设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小柱,吉林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邱丹丹,吉林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1.044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是漫长而曲折的。回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历程,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可以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借鉴。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历程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客观现象,在中文里,“现代化”一词出现于20世纪初。现代化是社会的一系列现代要素连续发生由低级向高级突破性的转变或者变革,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是漫长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和调整的过程,实践探索也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
(一)“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与“两步走”的战略构想
现代化的道路不是固定唯一的,各国需要根据本国的国情进行探索。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最终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在实践探索上,毛泽东同志是最先提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处于“一穷二白”的困境,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因此,毛泽东同志曾提出我们在当前的革命胜利后的任务就是要改变国家经济落后的状况,向社会主义工业国家转变。发展工业,改变中国作为农业国的贫穷落后的面貌,将我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是这一时期人民的共同愿望,也体现出毛泽东同志建立工业化强国的思想。
但同时,毛泽东同志这种工业化强国思想也在向现代化强国思想转变。他曾经强调要发展工业、农业、科学文化,还要加上国防,才能建设社会主义。但如何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党提出了要分两步实现现代化,首先要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其次就是要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的现代化。虽然,我们党在这一时期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但从党在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看,依然倾向于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建设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
(二)“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事件发生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被迫减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对国情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我们无法实现原来的高标准的、发达国家的水平的现代化,我们要根据我国的实际,重新改变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表述,将原来的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提法改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及基本发展目标。
1979 年,邓小平同志在回答日本首相大平正芳问及中国现代化构想时,指出由于我国的具体国情,所以我们所要在20世纪末实现的现代化相对西方来说还是落后的。因此,他提出了“小康之家”的概念。“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具有中国特点的现代化,向世界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之处。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小康”,是中国式的现代化,跟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有所区别,我们的现代化可能是经济发展水平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的。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较低,人均能达到八百美元,这是我们给自己定的目标。“小康社会”也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的“三步走”战略部署的重要的节点。奔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我们提出了符合中国的战略——“三步走”。“三步走”是对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发展战略,更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考虑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一定时期内取得的成绩,有了新的进展,党的代表大会多次对如何建设作出新的调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的不断调整,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也在不断的深入。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与“两个阶段、两个15年”的战略安排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國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有了实质性的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发展实际,原来的表述已经不适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已经提前完成了原来既定的目标。因此,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表述有了新的变化,变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表述的改变,是源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源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这一表述不仅仅是文字层面的改变,更是实践层面的改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而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行全面谋划,做出了“两个阶段、两个15年”即新“两步走”的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要从2020年起,经历15年的时间,在小康的基础上,我们基本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水平;到2050年左右,在此基础上在经历15年的奋斗,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壮丽图景是关于我国现代化长远发展的又一个顶层设计,吹响了新的时代号角。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规划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理顺了发展脉络和实践逻辑,让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来日可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探索过程暨理论形成过程。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不同时代的具体国情,不断推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和深入,充分体现出科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内在品质。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经验分析总结,可以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益借鉴。
(一)坚持党的领导: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是曲折漫长的,其任务异常的艰巨,需要一个坚强的政党带领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根本的政治保证。近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历程证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宝贵经验。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假设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无法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因此,党应“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1]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和党的性质、宗旨的生动诠释,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一项原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党也始终坚持了这一原则。周恩来在195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保证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那一时期的现代化最终价值指向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时期,都围绕着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归宿,努力使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最终价值指向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者、建设者、享受者,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地位,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理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
坚持从我国社会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我国的实际去精准概括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我国的社会矛盾会有所不同。能够自觉的围绕着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展中心工作,这是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论,也是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党在八大上在把握当时的国情深刻把握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再次肯定了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并进一步进行凝练,我们的落后的生产力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是那时的主要矛盾。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根据我国的实际,仅仅抓住我国的社会的主要矛盾,有针对性的施策,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已经达到了整体的小康水平。基于这一实际,对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重新的表述。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种表述的变化是对我国当前社会实际的精准判断,是对新的历史时期的我国实际情况的精准把握。一方面,这意味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将要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新的社会主义矛盾的表述也成为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为我国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日报,2017-10-28.
[2] 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