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清时期东阳木雕的雕刻技法
2020-11-20尹家琦朱永庆
尹家琦 朱永庆
(1.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64;2.浙江卜筑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浙江义乌322000)
1 何为东阳木雕
东阳木雕是中国四大木雕之一,据东阳《康熙新志》载,唐太和年间,东阳冯高楼村的冯宿、冯定两兄弟曾分任吏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其宅院“高楼画栏耀人目,其下步廊几半里”。陆氏墓与唐元和年间进士、宰相舒元舆的墓同在20世纪初被盗,均有精雕的陪葬木俑出土。现存宋代建隆二年所雕的善才童子和观音菩萨像造型古雅端庄,足以说明东阳木雕的雕刻技法在唐宋时期已经成熟。
东阳木雕主要应用在建筑装饰和家具装饰,在工艺要求上有“宁可少,不可糙”“无雕不成屋”。东阳卢宅古建筑群、义乌黄山八面厅、杭州灵隐寺、建德新叶村古村落等几百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文着重分析以古民居为载体的东阳木雕的装饰特点。
东阳木雕师傅巧妙地排布木雕,以不同视角的表现手法和雕刻技法,运用简繁表现技法、题材的主次区别、光线的明暗对比,营造出高雅清晰、层次分明的格调。感悟力极强的匠人通常在木雕成品上体现出淳朴、饱满、生动的品质。东阳木雕,各种吉祥寓意的题材选择都包含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以及教育后代勤俭持家的生活理念。
雕刻主体的造型是受匠人的认知水准不同而不同,而代表雕刻主体的符号始终是不变的。
类比概念在东阳木雕传承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古代交通信息没有当今发达,大多数人都没有见过自己雕刻出的景物原样,只能照猫画虎式的发挥自己的想象思维,作品中掺杂着自身的情感因素,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形式有着千差万别。一个未经传统文化熏陶的人很难把古代雕刻的动物和现今真实的动物关联在一起,但无论多么随意夸张的表现手法,都一定不会随意更改事物的标志性符号,如狮子的绣球,八仙的法器,王羲之爱鹅、陶渊明赏菊、陆羽煮茶、太白醉酒、春夏秋冬、岁寒三友等。
2 不同时期东阳木雕雕刻特点
2.1 明代的雕刻特点
少量镂空雕和高浮雕配以线刻在明代最为盛行,雕刻主题占据大多数空间,没有留白。建筑雀替边缘只雕刻阴线,题材面传承元代之风,主要是火云纹和各种瑞兽的应用,有少量人物题材的出现。在画面构图上,反应出动物、人物和场景之间“失衡”比例,是突出主题的抽象美、行云流水的线条美、雕刻技法运用的古拙美。以梁托为例,其内容单一,正反面和侧面图案有的相衔接,不设明显的边框。(见图1、图2)
图1 明代木鱼梁及梁下巴装饰
图2 明代卢宅肃雍堂装饰
2.2 清代早期的雕刻特点
清代早期的东阳木雕在沿袭明风基础上,雕刻题材开始多样化,镂空透雕程度更加高超,纹饰丰富多样。有代表文人气息的博古纹、寓意吉祥安康的三教法器纹、传递正能量的人文趣事纹以及防治虫害入侵的各种鸟类和寓意防火的水纹等。
古民居上的木雕牛腿,是一个建筑构件,形状犹如上大下小的直角三角形,依附在古民居檐柱外向的上端,直接或间接地承载着屋檐的重量,屋檐下由牛腿、琴枋、斗口、插页、雀替(见图3)和象鼻梁所构成的倒三角木雕组群,承托着挑檐重力,把上部力量完美的传达到柱子。从最初的斜撑到壶嘴形,再到形式多样的狮子、梅花鹿纹为题材的牛腿开始大量应用。在这个时期,动物身上的花纹和人物衣着纹饰多利用线刻手法,略显古拙,细看有刀锋遗留痕迹,少施打磨工艺。
图3 清早期雀替装饰
2.3 清中期的雕刻特点
清中期的东阳木雕雕刻技法有了显著提高,画面饱满、圆润、人物衣着飘逸富有动感,人物面部圆润,五官清晰,神态自然,动物栩栩如生,配景雕刻工艺也力求一丝不苟,干净利落。用比阴刻线条更为费时的铲地阳线条,来突出饱满性,清晰明快而又流畅的阳线条通常用于隔扇绦环板、琴枋、梁托的边框和人物衣着的飘逸处理上。这时期的木雕作品少见刀痕遗留,东阳木雕开始出现了打磨刮磨工艺。
清中晚期,浅浮雕戏曲人物题材盛行,主要雕刻在隔扇的腰板,拐子回的装饰纹样应用广泛,而且雕刻的圆润饱满。
在木雕牛腿装饰中运用最广泛的狮子源于隋、唐时期,明代开始应用在东阳木雕的建筑装饰中,那时并非现在存世量最大的倒挂狮形态,而是坐姿形态展现,可以看出狮子从唐宋石刻坐姿造型的影子。它在作为木结构建筑装饰之前是用石材雕刻或金属铸造的前足站立的坐姿形态,用于看家护院,镇宅辟邪。木雕师傅刚开始引用狮子作为牛腿装饰时,狮子依然是坐姿。在实际运用中,发现倒挂的狮子构图处理比坐姿狮子更能展现力学美,倒挂式逐渐取代了坐式。东阳木雕最早狮子的嘴巴为方形,形态凶猛威武,到清晚期,狮子逐渐被美化,嘴巴逐渐变圆,有笑脸,可爱至极。
图4 清中期梁架装饰
图5 清中期绦环板锦地纹
图6 清中期窗花
图7 清中期木雕狮子
图8 清中晚期梁架
图9 清中晚期狮子装饰
图10 清中晚期檐下木雕组群
2.4 清晚期的雕刻特点
受西方绘画艺术影响,到了清代晚期,东阳木雕没有了清中期的饱满圆润,作品整体给人以生硬感,强调细密,突出匠气。这个时期的木雕在构图上体现出布局设计的灵活多变性,场景比例逼真,人物讲究苗条美,动植物比例逼真,以人物坐骑牛腿为题材的牛腿开始流行。建筑结构也有所改变,骑门梁下的雀替被各种式样的小牛腿取代。
图12 清晚期骑门梁牛腿
2.5 民国时期的雕刻特点
民国时期,东阳木雕的雕刻技法比晚清有所提升,创作出了山水人物牛腿,承载信息量大,涉及题材广泛,往往一段或几段故事情节串联在一起。
3 常用的雕刻技法
一件成熟的木雕作品,往往运用多种雕刻技能的施展,才能准确地表达出艺匠的思想。东阳木雕的常用技法有浮雕、镂空雕、圆雕、透雕、锦地雕,阴雕,线刻。其中浮雕特点是点面结合,以刀代笔,轮廓线清晰明快,历经多年后,由于线条中残留的桐油或粉尘颜色变黑,使得雕刻主题轮廓更加准确,具有较好的观赏效果。浮雕在明代应用很少,清中期后开始流行;镂空雕也称凿雕,其展现画面的透视性,题材的生动性,明末清初应用广泛,到了清中期技法已经表现的相当成熟;圆雕它表现出事物的立体性,技法相对悠久;透雕,通常具有相同图案排列的程式性,有容易开裂的缺点;锦地雕,是一件耐心费神的工艺,在画面地子里雕饰出细小而非常规矩的锦纹、万字纹等程式化图案;阴雕,相对于前面技法都省工,通常用于大的飘逸线条和书法作品;线刻用于外轮廓和点缀纹饰。
明代至清中期,木材资源相对丰富,有财力的人家首先选择香樟木作为主要用材,香樟木中的樟脑具有防虫驱瘴气的功能,其质地细腻柔韧,色差小的优点,是匠人最喜欢的用材。到了晚清,香樟木资源渐渐枯竭,人们选择建筑雕刻材料的要求随之降低,只要具有质地紧密、色泽均匀的木材都会运用到雕刻中。民国,选料要求又大大的降低,大量的松木也被运用到了建筑装饰中,松木作为雕刻材料是对匠人手艺的一种考验,松木中发红色的径线比两边黄色的质地坚硬,一软一硬之间非常考验匠人手法的稳固功力。
了解东阳木雕在不同时期的雕刻风格特征,对于保护古民居,传承这一历史文化符号有着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