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脊柱内镜后外侧入路胸椎间盘切除术的可行性分析
2020-11-20李岳飞王光林刘维克窦永峰孙兆忠
李岳飞 李 瑞 王光林 刘维克 窦永峰 孙兆忠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滨州 256600)
胸椎间盘突出症(thoracic disc herniation,TDH)患病率低,仅占椎间盘切除术的0.15%~4%[1]。TDH手术方案的选择一直是争论焦点。以往首选经后正中椎板入路,由于不能去除腹侧突出椎间盘,导致复发率高,易造成截瘫,现阶段已不主张应用[2]。目前,经胸腔前入路、椎弓根入路、肋横突入路及后外侧胸膜外入路等传统开放术式治疗TDH,60%~80%患者症状减轻、神经功能改善,但有创伤大、并发症多等弊端[3,4]。作为微创术式的胸腔镜椎间盘切除术能弥补开放手术缺陷,但易引起肺挫伤、胸腔积液等胸部并发症[5]。2017年刘越等[6]报道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TDH 1例,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为优。2018年Ruetten等[7]采用经皮脊柱内镜后外侧入路治疗26例TDH,效果满意,术后2例硬脊膜血肿、1例胸髓损伤。我院2016年8月~2019年10月经皮脊柱内镜后外侧入路治疗TDH 9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例,男5例,女4例。年龄37~61岁,平均51.3岁。双下肢无力3例,胸腹部束带感伴双下肢疼痛、麻木4例,双下肢无力伴大便困难2例。病程5~36个月,平均15.8个月。查体均有双下肢感觉减退、肌力减弱,其中5例双下肢病理征阳性。胸椎CT及MR示胸椎间盘突出,T1/21例(软性旁中央型),T5/61例(钙化性中央型),T8/91例(钙化性中央型),T9/101例(软性旁中央型),T10/112例(软性中央型、钙化性旁中央型),T11/122例(钙化性中央型、软性旁中央型),T12/L11例(钙化性旁中央型)。
纳入标准:单节段压迫脊髓型TDH诊断明确,有胸腹部束带感,有双下肢症状或伴有肌力下降、肌肉萎缩,大小便障碍或下肢病理征阳性。
排除标准:胸椎不稳;先天性或后天性胸椎结构畸形;胸椎骨性结构破坏,如胸椎骨折;既往有胸椎手术史;压迫胸神经型TDH。
1.2 方法
使用德国Spinendos公司经皮全脊柱内窥镜系统(SP081430.032),日本NSK公司动力钻(Primado2全智能动力系统)。全麻或局麻,俯卧位,C臂机透视下体表定位于责任节段椎间隙水平,棘突后正中线一侧旁开6 cm为穿刺点,做长7 mm纵行切口,用粗导棒穿刺、扩张软组织,透视下见导棒尖端位于椎间孔背侧附近,放置工作套管,安装内镜系统。内镜下于骨质表面动力钻钻孔置入克氏针作标记,再次透视确定病变节段。以下关节突外下缘为标志,依次磨除关节突关节外侧部分骨质、横突根部上缘、椎弓根上缘,向外磨除相应节段部分肋骨头达椎间隙水平,成形、扩大椎间孔,适当外展工作套管,向内探查显露椎间隙、硬脊膜外侧缘,并探查突出的椎间盘。对软性椎间盘,内镜下直接摘除。
对钙化性椎间盘突出,采用“涵洞减压”技术处理:镜下显露硬脊膜外侧缘,从硬脊膜外侧缘旁开2个钻头(约5 mm)距离,由外向内、由浅入深,使用动力钻或环锯磨除相邻上位、下位椎体后壁部分骨质及椎间盘组织至硬脊膜前方、椎体中线附近,用动力钻由深到浅磨削至后纵韧带腹侧,逐渐去除突出、骨化的椎间盘,直到被压迫顶起的硬脊膜塌陷、回落,证实彻底减压。剥离子探查、松解钙化椎间盘、后纵韧带、硬脊膜之间的粘连。
术后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及对症治疗。术后24小时下床活动,注意观察运动、感觉变化;术后第2天复查CT,观察突出椎间盘去除情况;术后1个月内适当功能锻炼,避免过度体力活动。
1.3 观察指标
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胸脊髓功能评分(11分法)、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改良MacNab标准评估疗效。
2 结果
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硬脊膜撕裂及胸髓、胸神经、大血管、胸膜腔损伤,手术时间35~125 min,(54.6±13.8)min。术中出血量10~30 ml。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脑脊液漏、下肢深静脉血栓及二次翻修手术。1例术后右下肢无力症状加重(术前双下肢肌力Ⅳ级,术后即刻左下肢肌力Ⅴ级,右下肢肌力Ⅲ级,术后1个月右下肢肌力恢复至Ⅴ级)。随访时间6~25个月,平均15.4月,其中7例随访时间>12个月。均无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加重,未再出现硬脊膜及神经根受压,未出现病变节段及邻近节段椎间隙狭窄、退变,未发生胸椎不稳。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VAS、JOA、ODI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表1)。改良MacNab标准,优6例,良2例,可1例。典型病例见图1。
图1 男,43岁,双下肢疼痛麻木无力5年,加重1年。A~C.术前CT、MR示,T11/12中央型钙化性椎间盘突出,胸髓变性;D~F.建立软组织通道(D),紧贴后纵韧带磨削钙化椎间盘(E),镜下见硬脊膜腹侧形成涵洞样空洞,减压充分(F);G~I.术后2天复查CT、MR,钙化胸椎间盘去除彻底,减压充分。术后随访17个月,改良MacNab标准为优
表1 手术前后VAS、JOA、ODI
3 讨论
TDH根据病变类型分为中央型、旁中央型、侧方型突出,侧方型极少见[1,8];根据突出椎间盘的性质分为软性突出和钙化性突出,胸椎间盘钙化率为30%~70%[9]。软性突出组织多为纤维环破裂后的髓核,与硬脊膜粘连较轻,内镜下容易直接摘除。钙化性突出通常是钙化的纤维环、骨化的后纵韧带,骨化物多与硬脊膜粘连。若病理情况下胸椎管狭小、储备空间有限,脊髓耐受性相对较差,术中直接分离、取出骨化物将牵拉、推挤硬脊膜,可导致胸髓不可逆性损伤[6]。
经皮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颈腰椎疾患已取得显著成效[10~14],由于脊柱胸段解剖结构复杂、毗邻胸膜腔等重要脏器、病理状态下胸髓耐受性差及肋骨阻挡等,推广胸段脊柱内镜技术困难较多,风险较高。Isaacs等[15]2005年在尸体上行经皮脊柱内镜后外侧入路胸椎间盘切除术,内镜下处理T5/6~T9/10节段,未伤及硬脊膜、胸神经,术后CT显示该入路仅需磨除少量骨性结构,创伤小,可作为治疗TDH新的微创术式选择。Ruetten等[16]采用经皮脊柱内镜后外侧入路治疗26例T5/6及以下节段TDH,认为除巨大胸椎间盘突出(大于胸椎管面积40%[17])外,经皮脊柱内镜技术可处理其他所有类型椎间盘突出,并提到去除钙化性突出椎间盘相对困难,镜下操作易损伤硬脊膜。我们采用“涵洞减压”技术处理钙化性椎间盘,使用动力钻或环锯磨除相邻上位、下位椎体后壁部分骨质及椎间盘组织至硬脊膜前方、椎体中线附近,然后用动力钻由深到浅磨削至后纵韧带腹侧,逐渐去除突出、骨化的椎间盘,直到被压迫顶起的硬脊膜塌陷、回落,证实彻底减压。建议不要将骨化块完全游离,否则磨除游离或漂浮、粘连的骨化块很困难,且会加重脊髓损伤。剥离子探查骨化块与后纵韧带、后纵韧带与硬脊膜的粘连程度,用动力钻紧贴后纵韧带去除剩余骨化块。本组1例术后右下肢无力症状加重,术后1个月右下肢肌力恢复至Ⅴ级,分析可能与动力钻紧贴硬脊膜磨削骨化块时刺激胸髓有关。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胸髓损伤、硬脊膜漏等情况。
术中通过C臂机确定责任节段椎间隙水平,椎间隙水平对应内镜下突出的椎间盘附近,应自椎间隙水平向下扩大、制作手术路径,调整工作套管头尾倾角度进入手术区域。术后CT复查,椎间孔扩大成形需磨除少量关节突关节,部分节段需要磨除肋骨头、椎弓根上缘。双侧关节突关节破坏<50%不影响胸椎稳定性[3]。本组术后CT复查关节突关节缺损均<50%,末次随访时未出现病变节段及邻近节段椎间隙狭窄、退变及胸椎不稳。Jho等[18]认为镜下磨削椎弓根上缘,扩大椎间孔以去除突出椎间盘,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我们距脊柱后正中线旁开6 cm做长7 mm纵行切口,避免剥离背部肌肉及软组织,骨性结构破坏小,术后VAS、JOA、ODI较术前明显改善。
经皮脊柱内镜后外侧入路胸椎间盘切除术也存在局限性。Oltulu等[8]认为T4椎体以上受肩胛骨及其表面软组织阻挡,为后外侧入路相对禁忌证。Liu等[5]认为上胸椎存在肩胛骨阻挡,影响椎间孔扩大成形及对硬脊膜腹侧减压,不建议在上胸椎行此入路。T1/2~T3/4节段位于颈胸段交界、颈椎生理性前凸附近,椎间孔区域位置深,外展角度受肩胛骨阻挡。本组1例T1/2软性旁中央型胸椎间盘突出,后外侧入路内镜下摘除软性突出的椎间盘,术后1个月下肢肌力从Ⅳ级升高至Ⅴ级,随访19个月,改良MacNab标准疗效为优。对于上胸椎中央型或伴有钙化性的椎间盘突出,不建议采用此入路。Ruetten等[16]认为开放性前入路是胸椎中央型钙化性TDH的首选手术方案。我们认为经皮脊柱内镜后外侧入路可作为治疗TDH的有效替代方案。
本研究主要缺陷是样本量少,还需进一步增加样本量并随访其长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