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水土保持规划思路与治理对策浅析
2020-11-20王普
王 普
(广东中灏勘察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广东 肇庆 526060)
水土保持作为水土流失的防治决策,其未来区域的稳定、发展和可持续越来越受到重视[1]。肇庆市地处东南沿海,是我国南方地区水土流失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受特定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水土流失易发、频发。
肇庆市水土保持规划思路遵循市总体规划目标、指导思想、原则与技术要求,以特定地理单元、地貌单元为基础,保持区内地形地貌、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壤侵蚀强度、水土流失防治模式[2],以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出发点,从维护生态安全、保障经济与社会环境安全的角度,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中水土流失问题,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区域概况
1.1 肇庆市地理概况
1.2 土地利用现状
肇庆市的土地总面积为15006 km2,其中林草地面积最大,为11512.38 k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6.72%;水田面积次之,为1173.68 km2,占总面积的7.82%;水域面积885.33 km2,占总面积的5.90%;建筑用地、坡耕地、生产建设用地、旱地等所占面积较小,共占总面积的9.28%,林草地和水田是肇庆市的主要土地利用现状,见图2。
图1 肇庆市行政区划图
图2 肇庆市土地利用现状
1.3 水土流失现状
肇庆市属我国南方红壤侵蚀区,具有土壤抗蚀性弱,母岩易风化,降水多、强度大且年份不均匀等特殊自然地理条件,随着经济发展,自然生态系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水土保持工作任重道远。目前,全市总侵蚀面积为1481.34 km2,其中,自然侵蚀面积1044.07 km2,人为侵蚀面积437.28 km2,侵蚀类型分布见图3,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图4。
图3 肇庆市土壤侵蚀面积柱状图(km2)
图4 肇庆市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图
2 市域水土保持规划
2.1 规划目标及任务
(1)通过预防保护,减少肇庆市辖区内新增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维护水源安全。
(2)结合肇庆市实际情况布置综合治理措施,使全部人为水土流失和大部分自然水土流失面积得到综合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维护重要基础设施安全。
(3)建立和完善监测、监管措施,形成全面的水土保持科学体系。
2.2 水土保持区划
在省级区划的基础上将肇庆市划分为四个区,分别为东北部山地土壤保持和防灾减灾区(I)、中部丘陵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区(Ⅱ)、西南部山地丘陵土壤保持和防灾减灾区(Ⅲ)和东南部平原人居环境维护和水源涵养区(Ⅳ),见图5。
图5 肇庆市水土保持区划图
2.2.1 东北部山地土壤保持和防灾减灾区(I)
由于各功能指标的重要性不尽相同,因此要确定它们对工程总功能指标影响的权重[13]。于是邀请专家、用户和承包商对各功能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值越低说明该功能越不重要),为4种方案赋予相应的权重,三评价方的分数权重分别为50%、40%和10%,最后加权求和,计算出功能重要系数Wi(i = 1,2,…,10),结果见表1。
该区域总体地形为山地,区内水土流失轻微,但潜在危险程度较高。该区坡地开发强度较大,顺坡种植、陡坡开荒等不合理农林生产活动较为普遍,坡地开发是本区引发土壤侵蚀的最主要原因。
2.2.2 中部丘陵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区(Ⅱ)
该区是全市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区位重要,区内河流水系发育,江河源头保护区和饮用水源地较为集中。区域地形大部分为丘陵,植被覆盖度较高,水土流失以自然水土流失为主。
2.2.3 西南部山地丘陵土壤保持和防灾减灾区(Ⅲ)
该区域总体地形为山地丘陵,水土流失较严重,崩岗发育,其数量和侵蚀面积占了全市总数的大部分,是本区水土流失的主要治理对象,此外,该区的坡地开发强度也较大,坡地开发水土流失现象比较普遍。
2.2.4 东南部平原人居环境维护和水源涵养区(Ⅳ)
该区地形平缓,是肇庆市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城镇化水平高。区域河网发达,河流型饮用水源地密集。由于开发强度大,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水土流失和城区周边低丘缓坡地产生的土壤侵蚀,对防洪排涝、饮用水安全和人居环境等造成一定影响。
2.3 综合治理措施布局
根据肇庆市水土流失现状及不同类型特点,拟开展坡地开发治理,岗崩治理,自然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及水土保持监测点建设规划。
2.3.1 坡地开发治理
对坡地开发水土流失实施全面治理,范围包括侵蚀强度轻度以上的坡耕地和坡园地,总治理面积为315.89 km2。坡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主要针对不合理利用的坡耕地和坡园地进行整治,以达到减轻水土流失的目的。
由于长年耕作,土质疏松,土壤可蚀性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在考虑现状特点的基础上,拟采取坡改梯、修建田间道路、田埂等工程措施,同时结合营造水土保持林草恢复植被,并在合适地块采取保土耕作措施为主。重点治理区域安排在以土壤保持为主要水土保持功能的东北部山地土壤保持和防灾减灾区(Ⅰ)和西南部山地丘陵土壤保持和防灾减灾区(Ⅲ)。近期有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县(区、市)各安排一个乡镇范围进行治理,治理面积42.02 km2;各县(区、市)将坡地开发侵蚀面积较大的乡镇列入中期治理范围,治理面积为151.31 km2,剩余纳入远期治理,远期面积296.63 km2,近、中、远期治理规模见表1。
表1 肇庆市坡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规划表
2.3.2 岗崩治理
肇庆市崩岗成因主要是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质、植被、土壤等。崩岗造成表土、肥力损失,危害淤埋农田,淤积河道、渠道、水库,破坏生态环境,危害工农业生产,威胁城乡居民安全。根据全市崩岗情况及治理需求,对全市崩岗进行全面治理,崩岗区域采用工程措施为主,植物措施为辅,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采用林下流失治理、坡面水系治理模式等。重点治理区域安排在以防灾减灾为主要水土保持功能的西南部山地丘陵土壤保持和防灾减灾区(Ⅲ)。规划将肇庆市各县(区、市)中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内崩岗侵蚀面积最大的一个乡镇列入近期治理范围,治理面积为3.33 km2,将其余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内的崩岗侵蚀列入中期治理范围,治理面积为9.62 km2,其余地区的崩岗纳入远期治理,远期面积13.83 km2,近、中、远期治理规模见表2。
表2 肇庆市崩岗综合治理规划表
2.3.3 自然水土流失治理
肇庆市自然水土流失区域属于林草地,且多为轻度和中度侵蚀。自然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布设,是对疏幼林地进行林相改造,对植被低覆盖区和裸地实施补植措施,对补植和改造的林地,以及水土流失潜在危险度较高的高覆盖林地采取封禁治理。重点治理区域安排在以水源涵养为主要水土保持功能的中部丘陵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区(Ⅱ)、东南部平原水源涵养和人居环境维护区(Ⅳ)。
重点对覆盖度低、林分低效退化的水土流失范围进行治理,扣除重点预防保护范围内已实施的治理面积,规划治理面积为495.91 km2,近、中、远期治理规模见表3。
表3 肇庆市自然水土流失治理规划表
2.3.4 监测规划
肇庆市共规划布设53 个水土保持监测点,其中有1 处监测分站,4 个调查样区(现有1 个,新增3 个)和土壤侵蚀野外调查单元48 个(现有41 个,新增7 个)。其中近期实施建设监测点43 个,监测点规划见表4。
表4 水土保持监测点规划表
2.4 水土保持措施综合防治布局
肇庆市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布局与措施体系见图6。
图6 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布局与措施体系框图
3 结语
肇庆市水土保持防治是以防治水土流失、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为主线,建立区域范围的预防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水土流失监测措施和综合监管措施“三位一体”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系统。通过实施预防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以维护生态环境、水源安全、促进农业生产和维护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为目的,力求达到“山青水秀、林茂田丰、城雅村美”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