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变革:英语课堂合作化“四学”实施观察
2020-11-20江苏镇江市丹徒实验学校魏志坚
江苏镇江市丹徒实验学校 魏志坚
一、镜像观察
观察1:学生对英语课堂团队分组的心理接纳
学校试点实行小学英语课堂合作化“四学”模式,要求试点班级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组,改变桌椅摆向,按6人为一组划分出6~8个学习小组。学生觉得很新鲜,兴趣很高,原因倒不一定是为了学习,而是有了新同桌、新位置。一些爱热闹的学生认为六人围坐更利于“沟通”。不同性格的学生对于分组的接纳程度迥异:“我觉得我成绩好,我要当组长。”“我认为本人组织能力强,我要当小组监督员。”“我英语成绩名列前茅,为什么还被她管啊?”“我不要分组,我原来的好朋友不在这组了。”综合学生意见,教师在初步选择调控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民主选择,自愿组合,对于组长等管理人员的配备由组内、组外投票产生,教师最终统筹协调完成分组。结果发现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自由组合的效果比教师指派的更好。
观察2:合作化“四学”制度确定后的学生反应
成功分组后,组织机构成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教师要求班级确定班训,每一学习小组确定组名、组训,共同制定目标和组内合约,张贴在班级的合作团队文化展示区,营造浓郁的合作学习氛围。操作中,有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有的学生比较内向,组内交流比较胆怯,有的学生积极为组争光,有的学生觉得无所谓、随波逐流。针对这些不同的声音,教师耐心进行个别交谈,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肯定他们为组争光的集体荣誉感,教育他们要虚心向他组学习,要学会欣赏别人的闪光点,形成一种良性竞争氛围。
观察3:合作化“四学”中学生的英语合作行为
每次合作,教师都细心观察学生的合作行为,发现了当中存在的一些伪合作现象。一堂英语口语交流课,教师布置各学习团队围绕“看病”话题进行创编对话活动。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但悄然走近其中,发现有一组在用中文交流,看上去很激烈,其实都是说的无关的话题;有一组组长比较强势,话题早就定好,而且集中在两个口语比较优秀的学生发言,另外四人无所事事,没能发挥团队互帮互助的功能。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再次组织合作小组开会研究,明确小组活动的流程、职责,并对每一个小组布置了互帮任务,安排小老师辅导后进生,促使班级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共同进步。
清除伪合作现象后,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发生变化,他们能够课前集中自学,带着预习任务,主动分工自学文本;能够根据教师要求,自主创编对话,自己动手做头饰,分工协助,角色表演,主动积极上台展演,大方、自然地融入课堂之中;每组成员都有自定动作,每次合作学习时,他们都自发起立,“撅起屁股”聚在一起,讨论氛围浓厚;每次出色完成一项合作任务,他们都能够相互击掌祝贺,团队感强。教师看在眼里,喜在心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观察4:合作化“四学”中学生团队间的激烈思辨
“四学”中的“论学”环节,是在学生“展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每一个合作小组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从而激发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例如,某课的活动任务是英语辩论:居住在城市里好,还是居住在乡村好?每组学生都自发组织讨论,形成正反两派,利用所学的英语词句,分析利弊,在激烈的思辨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观察5:学生在合作团体评价中团队意识的转变
教师在班级开辟了合作化“四学”专栏,用来记录每个学习团队的学习情况。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观察课内各合作小组是否完成自学任务,互学环节是否积极参与,有无违反纪律情况,展学、论学环节是否积极发言,发言的质量与效果如何等,分别给予学习星、倾听星、展示星、纪律星,以小组为单位捆绑评价,按照组内获星数量化评比。课后,由学习委员统计各团队总分填写在记录册上,一天一汇总、一周一反馈、一月一评比。各班级均开辟两块展示区,一是各学习小组展示区,二是教室门口班级文化展示区。根据合作团体表现,将各星级张贴在展示区内,一月评比后,对取得前3名的合作团体,将组名、照片张贴在班级文化展示区公开表扬,颁发奖状。
由于评价是团队捆绑评价,学生把自己融入团队学习中,每次表演获星,都喜滋滋地跑到本组展示区,贴上五角星。有一次,教师表扬其中一个学习小组的组长,认为她组织能力强,奖励了她一支钢笔,可她却对教师说:“我们小组能够获奖,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一支钢笔不好分配,所以我不能要。”这一刻,感动了教师。于是,教师给该学习小组每个人都准备了小礼物进行集体奖励。
观察6:横、纵向比较合作化“四学”的实施效果调查
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抽取合作化“四学”实验班级与非实验班级进行横向比较调查;在实验班的学期初与学期末进行纵向比较调查。结果如下:
表1 听课观察40名学生课堂学习表现记录
表2 同一合作化“四学”试点班学期初、学期末听课观察40名学生课堂学习表现记录
二、结论归纳
结论1:探索合作化“四学”内涵,形成师生共同愿景
教师通过探索合作化“四学”内涵,在实践中获得了四个实现。一是实现了目标的整体一致,教师教的目标与学生学的目标成为师生的共同愿景,每个成员都愿意为之奋斗。二是实现了学习的系统开放,课堂成为一个开放的学习系统,既存在思维的冲突和碰撞,又允许不同观点和学习方式的共同存在;既可以相互批判,又可以彼此认同接纳,形成了“差异互补、个性飞扬、团队互助、共同学习”的学习建构。三是实现了过程的规范有序,通过科学组织、引导,确保了学习活动的高效、有序。四是实现了师生教与学行为的主动自觉,合作团队成员相互学习与促进,教师适时引导与点拨,师生均是课堂的主人,课堂学习是舒适的、惬意的,师生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课堂对话,思想交锋中的智慧生成,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使得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结论2:确定英语课堂“四学”模式,变革课堂学习方式
小学英语合作化“四学”课堂是一个思想自由、个性张扬的课堂。改革传统的授课方式,确立了学生团队“自学、互学、展学、论学”四位一体的小学英语课堂学习模式。
课前,教师制订计划、布置任务,首先由团队成员自学课文,教师适时提供资料、导学案等给学生参考,明确学习的目标和重难点,学生有侧重点地自学文本,小组设计出学习方案。课中,学生根据方案互相学习,知识点、难点的处理由学生团队完成,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展学”环节在学生充分“互学”的基础上产生,各学习团队上台展示团队学习成果,既是课文目标词汇、知识点、难点的学习效果展示,也是该团队学习思路、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展示,进而实现由“学生”教“学生”的转变。“论学”指向团队之间的相互评价,评价其他团队的“展学”效果,肯定优点、指出问题,形成更优化的学习路径与方法。
结论3:建立研讨交流阵地,拓展合作团队“四学”时空
成立合作化“四学”研讨小组,动态调整、优化学生在英语“四学”中的生成性问题。研讨小组由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标兵和优秀学生组成,根据学期英语教学计划和进度,明确每节课的学习任务,制定学习方案和制度,改革教与学的行为与方式,注重英语学习团队的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多元建立小学英语合作化“四学”研讨阵地,如:校本教研活动平台、学习团队展示月活动平台、学习团队联谊会、校际联盟会等,丰富研讨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学习研讨活动,做到有计划、有记载、有评价,拓展、延伸学生合作团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结论4:深入推进家校合作,形成“四学”团队建设合力
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小学英语课堂合作化“四学”建设,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与学生共学习、共研讨、共备课、共同制作课件,最大限度发挥家庭对学生教育的功能,使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充分自学文本,形成学习方案;同时,邀请家长代表深入课堂,参与团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家庭合作学习经验,不断延伸学习功能,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育学生。
结论5:加强合作化“四学”实施力度,初显三大成效
一是通过推行合作化“四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英语授课模式,体现了“生本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学生的英语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发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在课堂中找到了积极的自我归属感。
二是通过合作化“四学”实践,不断积累资料,总结提炼经验,初步探索出小学英语课堂合作化“四学”的管理制度、操作方法、运行规则和评价体系,初步形成了合作化“四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框架,为合作化“四学”全面、深入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通过合作化“四学”建设,不仅使学生乐学,主动融入团队学习之中,主动性和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实验班级在市、区各级教学质量调研中,无论是德育素养,还是学业水平均名列前茅。实验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得到了发展,在省市区各类评优、竞赛活动中成果丰富。
结论6:问题探究,推进合作化“四学”的可持续发展
在小学英语课堂合作化“四学”的探索实践中,教师遇到了一定生成性的问题。一是团队分组的大小、人数要求,对大班额制班级是一种挑战;二是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空间以及它的局限性对学生的合作互学干扰比较大;三是合作化“四学”活动是以解决一个知识目标为一个活动流程,40分钟的课堂时间稍显不足;四是由于家长文化程度和合作能力差异,家校合作受到一定影响,各学生合作团队间出现了发展不均衡现象。这四方面既是问题,更是今后奋斗的着力点,学校会不断创新思路,破解难题,促进小学英语课堂合作化“四学”建设全面、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