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展现语言之美,落实立德树人
——2020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Ⅲ阅读理解语篇分析

2020-11-20云南

教学考试(高考英语) 2020年6期
关键词:语篇文章语言

云南

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始终把育人工作放在高中英语教学工作的首位。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的特点,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缺乏真实的语境,因此阅读成为学生接触真实语言环境最有效的途径。并且,在英语学科素养提出的同时,阅读不再是传统地理解词句,而是更加注重语篇知识。通过语篇的阅读,学生能够促进自身思维的发展、增加跨文化知识、增强跨文化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020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在语篇选择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下面笔者将以全国卷Ⅲ为例,分析阅读语篇的语言特征及育人价值。这些语篇均出自各大英文原版报刊,语篇语言地道,内容真实,主题丰富,涵盖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呈现了语言之美,立足于立德树人。

一、语篇用词美

1.巧用“描述”词

阅读理解A 篇的主题是人与自然,介绍了四处世界旅游景点,选词地道优美。在描写普罗旺斯时,作者使用Fields of flowers(片片花田)、tile-roofed villages(瓦屋顶村庄)、tasty meals(美味的食物)构筑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面。描绘中国景点时,作者用China’s most sacred(神圣的)peaks 形容泰山,rolling(原意为滚动的,此处意为延绵起伏的)描述杭州的山丘,用peaceful(宁静的)修饰寺庙,生动形象,使读者可以形成画面感。在描写突尼斯时,作者使用了picturesque(如画的)和lovely(漂亮的,可爱的)两个形容词,展现了突尼斯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以及当地人民的活泼好动。另外,在表示“游览”时,作者进行了很多同义转换,如:“...enrich this wonderful experience.”“...explore historical monuments and architecture.”“...wander in traditional small towns...”“Our journey takes us to picturesque Berber villages...”这些表述体现出“不同的景色,不同的游览方式”,其中在参观历史建筑时用explore 来展示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游览小镇用wander 告知读者需要细品小镇的独特魅力,小镇的美便藏在游客的脚步之中。

2.活用动词

在阅读理解C 篇中,作者活用动词。例如floated the idea 中float 原意为漂浮,此处指提出想法,形象地表现出儿女不断向母亲提起一起住的迫切想法。最后一段中,作者用印度举例,说到其多代同堂现象是firmly rooted。root的使用非常巧妙,生动地说明了印度多代同堂的现象已经根深蒂固,难以动摇。

3.精准使用副词

阅读理解D 篇属于说明文,如何精准表达是关键。文中使用了很多副词,如“...they are finding examples of human evolution in just the past few thousand years.”,just 表示仅仅,准确地表明了人类的进化并非只是发生在远古,近期也存在。“They have traditionally lived on houseboats...”,traditionally 简洁明了地说明了巴瑶族人以前的居住地点。“They are simply a stranger to the land...”以及“I could see them actually walking under the sea.”不但精准地描述了巴瑶族人特殊的水上生活,通过simply 和actually 这两个副词读者还能感受到说话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惊叹,表达效果两全其美。

通过阅读这样用词优美、精准的语篇,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文章所写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还能感受到英语不同于汉语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在提高自身审美情趣的同时,也能有学习模仿英语优美词句的机会,提升阅读、口语、写作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语篇逻辑美

高考英语全国卷Ⅲ的语篇中有不少长难句,这些长难句不仅仅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考查,通过在这些长难句中设置问题,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贴合培养学生英语学科素养的育人目标。

1.复杂的句子结构

阅读理解B 篇的第二段,两个句子便构成了一个段落,阐述了用电脑捕捉真人动作合成猿人的过程。其中,第一句“The creative team behind Apes used motion-capture(动作捕捉)technology to create Digitalized animals,spending tens of millions of Dollars on technology that records an actor’s performance and later processes it with computer graphics to create a final image(图像).”对于学生而言,该句子结构复杂,逻辑层次多,并伴有个别生词。但命题者针对该段落设置了一道段落大意题,意图可能就是需要学生利用语言知识剖析句子结构,运用逻辑思维梳理和总结大意。上面句子中出现了6 个动词,其中包括3 个谓语动词(used,records,processes)和3 个非谓语动词(to create,spending,to create),其中used 的主语是The creative team,是该长句的核心,第二个动词to create 表目的,因此我们便知这句话的核心意义是“一个团队使用动作捕捉技术来创造数字化猿人”。第三个动词spending 的逻辑主语应是The creative team,这样可知后面是具体叙述这个团队是如何做的,是合成数字化猿人的具体过程。第四个和第五个动词由and 连接,说明是一个并列关系,records 前有连词that,可分析出that records...and later processes...是定语从句,修饰先行词technology,解释这项技术的操作流程。经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不仅能把握这一段的主旨大意,还能够有效训练其逻辑思维以及体会句子衔接之美。

2.清晰的逻辑关系

同样,在阅读理解B 篇第三段“Yet Apes is more exception than the rule.In fact,Hollywood has been hot on live animals lately.One nonprofit organization,which monitors the treatment of animals in filmed entertainment,is keeping tabs on more than 2 000 productions this year.”中设置了词义猜测题,要求考生猜测短语“keeping tabs on”的含义。出题意图很明显,学生需要分析出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推测出词义。第一句中的关联词“Yet”表“但是”,表明本段内容与上一段是转折关系。这样可以大致推测出这句话的意思是《猩球崛起》中数字化猿人的做法不是一种常态,更多的是例外。到这里我们也就能把握这一段的主旨是要介绍常态做法是怎样的。紧接着第二句便以In fact(事实上)揭露真相:好莱坞电影一直热衷于用真实动物拍摄。第二句从逻辑上是用一家非营利性组织(One nonprofit organization)来例证上述观点。这一句中,which 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其后紧跟动词monitors,由此可知该定语从句是解释这个组织做了什么,即监控电影业中对待动物的方式。后半句出现谓语动词(即猜词位置),这家组织应该是要紧密监督这2 000 多部影片的。这样就能很快推断出keeping tabs on=watching carefully。

《课程标准》中有关思维品质的三级目标要求是:正确观察语言和文化的各种现象,通过比较,从错综复杂的信息中,识别关键问题,把握全局;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综合分析各种信息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存在的各种逻辑关系。这些语篇中有着不少像上面那样逻辑紧密、层次清晰的长句,并设置了考题,通过这样的考查,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尤其是思维品质,真正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形成。

三、语篇主题美

国家将立德树人作为普通高中教育的根本任务。英语作为当今世界运用最广泛的国际通用语,不仅是交流合作的工具,也是思想文化沟通的载体。《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就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素养的发展,培养出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语篇的主题为英语学习提供了真实的语境,探究其意义是语言学习的关键,能够深刻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增强。全国卷Ⅲ阅读理解的四个语篇均来源于英语原版的主流媒体(如下图)。

1.人与自然主题

阅读理解A 篇是应用文,属于人与自然主题下的“主要国家地理概况”,介绍了普罗旺斯的乡村美景、西班牙的历史遗迹、中国的文化圣地和突尼斯的自然风光。语篇内容传递着世界文化的多元化,让学生拥有国际视野,增强文化自信。

阅读理解B 篇取自Los Angles Times (2011 年),属于人与自然主题下的“人与环境,人与动植物”,语篇的意义是倡导我们要人性化地对待电影拍摄中的动物,宣传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环保理念,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批判思维发展的机会,让读者反思电影拍摄时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动物。

2.人与自我主题

阅读理解C 篇取自The Guardian(2018 年),该语篇属于人与自我主题下的“个人与家庭生活”。语篇介绍了英国由于社会因素开始流行多代同堂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世界很多国家都很普遍,尤其是在中国。通过阅读这一语篇,引发学生对西方国家独立生活的传统认知的思考,学生自然会去对比中国的情况,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文章提及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年轻人收入低,以及老人独自在家感到孤独,这些同样引人深思,让学生产生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3.人与社会主题

阅读理解D 篇取自The New York Times (2018 年),属于人与自然主题下的“人类生存、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一主题,但从文章内容看,也属于“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的人与社会主题。语篇从人类进化的角度,介绍了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巴瑶族人因长期以打渔为生,在水性上出现了突变,能够在水中待很长时间甚至在水底行走。这不仅仅是一篇科技文,在研究的背后,也向读者展现了巴瑶族特殊的生活方式,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总体看来,人与自然主题是2020 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Ⅲ考题的重点,语篇多涉及社会中近年来较为热门的话题,主题比较引人入胜,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从中学到不同的文化和知识。

四、教学启示

(一)阅读教学选材应多样化

学生在复习备考时仅仅阅读课本上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基于教学主题,教师可适当拓展阅读语篇,选择语篇时,要注意和教学主题保持一致,题材可以丰富多彩,尽量保持文章的原汁原味,为学生提供较为真实的语境。例如,基于阅读理解D 篇的主题(人类生存、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文中提到的高原人和养牛人的文章,如《高原反应是如何引起的?》一文便阐释了高原人能长期生活在高原的原因。选择的语篇还应关注育人功能,能够帮助学生锻炼思维,增加跨文化知识,进一步拓宽视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选好的文章,适当删减(不影响文章逻辑)后应保持高考文章的篇幅(220~300 词),影响理解的考纲外生词应加中文注释。修改好后可以群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课后完成阅读,并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或写读后感等多种形式检测阅读效果。

完成阅读任务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对文中用词优美、逻辑结构清晰的精彩片段进行摘抄、熟读,并布置仿写任务加强学生的语言赏析和运用能力。

(二)阅读教学应指向学科素养培养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高考英语阅读更侧重对语篇深层次理解的考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引导学生对深层次信息的理解,在阅读环节中,在文章重难点处设计“问题链”来训练学生的逻辑分析和概括能力,让学生合理推理判断或续写作者的留白处或文章结尾,要求学生对文章标题和写作意图进行恰当地评价和批判。教师不应只以语言知识为教学目标,而应在引导学生探究主题意义的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习得语言知识,锻炼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将语言、文化和思维融为一体。

(三)教师应加强对语篇的解读能力

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语篇的解读,解读能力的提升在于实践。古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告诉我们需要反复研读文章,琢磨作者的写作意图,寻找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信息差,即作者隐藏在文字中的深层含义,多角度解读语篇。教师可以从语言知识视角、语篇体裁视角、阅读技能视角、文化视角、写作技能视角等角度,侧重其一或其二对文章进行重点解剖,让阅读真正落地,避免阅读教学“走过场”,真正用阅读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猜你喜欢

语篇文章语言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语言是刀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