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发展网约车要如何继续
2020-11-20蔡晓臻
本刊记者 / 蔡晓臻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截至2020上半年,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了9.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而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占到了99.2%。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衣食住行带来了许多便利,在行这个方面,网约车的出现,打破了原来传统出租车招手即停的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出行方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3.40亿,较2020年三月减少2219万,占网民整体的36.2%。
网约车优势显而易见
网约车即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的简称,是指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构建服务平台,接入符合条件的车辆和驾驶员,通过整合供需信息,提供非巡游的预约出租汽车服务的经营活动。
网约车有以下几个优点:
第一、提高出行效率,降低资金成本
网约车的概念是将出行人和私家车、出租车等连接起来,相较于出租车公司,网约车在不同场景出行下,可以提供更好的用车方案,比如顺风车、拼车等,这些能够节省我们出行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更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和现代社会发展趋势。
网约车出现之前,人们的日常出行方式,还是公交和出租车的时代,当时地铁仅是发达地区才有,如果碰到天气不好的时候,或者上下班的高峰期,出行很不方便。而且当时人们对于出租车的吐槽声也很多,服务一般、环境不好等都是人们讨论的嘈点。网约车出现之后,用户可以在手机上查看是否叫到车,在叫车的这个时间我们可以安排其它事情做,这样节省了我们的时间成本。另外,网约车平台有很多私家车,私家车车主可以通过汽车共享的方式降低自己的出行成本,还可以降低乘车人的成本,因为顺风车的价格比出租车价格要低很多。
第二、发展了共享经济理念
网约车的经济模式提倡的是共享经济理念,贴合社会发展改革需求。共享经济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和配置资源,为人们提供双赢的局面。共享经济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东西,更大的体量。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网约车作为共享经济时代的先行者,有效缓解了城市人们打车难的窘境,为居民的出行带来了新的便利。2019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约为32828亿元,共享经济对稳就业起到了促进作用。2019年,网约车客运量占出租车总客运量的比重达到37.1%,在所有类型的共享经济中占比最高。
第三、提供大量岗位
以滴滴为例,截至2020年6月,滴滴已经成立8年,从滴滴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程维发表的讲话中了解到,滴滴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灵活就业平台之一,滴滴有 1166 万名网约车司机,其中有超过30万女性网约车司机,17.95 万名代驾师傅,近 6000名两轮车运维师傅,围绕生态有 3000 多家租赁公司,产业链上下游共计 600 余万相关就业,总共带动 1826 万个就业机会。
市场竞争加剧 行业不断发展
当前我国网约车平台数量众多,如何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网约车企业着重思考的问题。我国网约车市场主要活跃品牌包括滴滴出行、神州专车、首约汽车和曹操专车等。其中,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资料显示,2019年12月滴滴出行活跃用户规模约9253万人,第二名嘀嗒出行为1190万人,两者相差约7.8倍。这个数据在一定程度反映我国网约车市场保持“一超多强”的市场竞争格局,网约平台之间竞争较为激烈,企业必须设法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才能生存。结合我国当前网约车市场发展现状,前瞻经济研究院认为网约车市场在未来1-2年内仍会呈现“滴滴”等头部企业以平台模式统领全国,B2C自营企业聚焦区域发展的竞争格局。
网约车市场的发展前景也被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主体所看好。网约车司机宋师傅此前在老家包头开网约车,刚来到上海不久。在宋师傅看来,包头和上海的网约车市场有明显不同,在包头他开自己的车辆,一个月净赚四五千元,在上海因为车辆合规要求,他找租赁公司租了沪牌车辆,一个月净赚7000元左右。宋师傅说:“上海的机会更多,但是到高峰期堵车也不太赚钱。我对上海路况还不太熟悉,我认路的朋友一个月能挣一万多块钱。”
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给交通出行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网约车依托“互联网+”技术的精准获客模式,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解决了传统出行市场的部分短板。网约车企业通过拓展品类,不断满足多领域用户的不同需求。
滴滴网约车公司总裁陈熙表示,希望通过网约车多品类的尝试,满足更多用户不同的出行需求。滴滴出行在今年6月开通了货运服务,目前业务范围包括网约车、出租车、共享单车、货运、代驾等多种出行业态。业务形态的拓展,也帮助滴滴出行的业务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迅速提升,8月25日滴滴出行的全球日订单量首次突破了5000万单。
新模式、新业务 提升社会效益
2020上半年,网约车企业以新模式、新业务探索共赢机制,全行业筑牢安全出行防线,不断提升社会效益。
在市场运营方面。一是企业深挖跨界融合和自动驾驶潜力,探索新模式。汽车厂商和网约车企业正在以“硬件+软件”的模式开展协同合作。前者拥有汽车制造能力和渠道资源优势,后者拥有数字技术能力和用户资源优势,二者深度融合,重塑网约车市场格局。此外,网约车企业进一步加强在智能化领域的投入,纷纷上线L2(部分自动驾驶)、L3(条件自动驾驶)级自动驾驶业务,介入智能驾驶产业链。未来,企业将通过逐步提升智能化水平、优化运营服务能力,持续拓展生存空间。二是网约车企业吸引“长尾市场”用户,拓展新业务。近期,满足“长尾市场”需求已经成为网约车企业新的发力点。一方面,平台不断聚合服务商运力。继高德地图、美团点评在平台上聚合服务商后,滴滴出行开启一键呼叫多个出行服务商模式。另一方面,平台深挖商务和生活服务潜力。围绕政府和商务需求,网约车企业提供专车、通勤车和定制商务包车服务;围绕生活服务需求,网约车企业拓展同城货运服务,提供及时配送服务。
在社会效益方面,一是网约车行业守住安全防护底线,用户出行安全得到保障。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网约车企业不断升级安全策略,如为司机进行核酸检测,为车辆安装防护膜,推出“智慧防疫码”等,切实保障司机和乘客的安全。此外,网约车安全标准有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首次发布,内容设计行程分享、110报警、紧急联系人、行程录音、号码保护等基础性安全功能要求,有助于规范行业发展、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二是网约车行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供医护运力支持。疫情期间,网约车企业组织运力全面支持抗疫、防疫工作,在武汉、北京、南京等十余个城市组建医护车队,有约16万名司机自愿报名加入,累计服务超过37987名医务工作者,行程总里程超过1500万公里。
提高创新技术 保障安全性升级
据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去年11月发布的《中国网约车安全发展研究报告》,国内每三个打车人中,至少有一人使用网约车,获得城市经营许可的网约车平台已超过140家。网约车逐渐日常化的今天,如何提升创新,保障安全越来越受人关注。
2018年某网约车平台接连发生两起安全事件,一度将网约车安全问题推到风口浪尖。“网约车安全保障”论坛作为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线下系列活动之一,9月15日在河南郑州举行。
“移动App的漏洞和被破解风险是主要安全威胁。”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网络安全响应中心主任卜哲表示,移动智能终端安全直接影响着网约用车安全,手机App存有车联网云平台账户、密码等信息,若出现安全漏洞,极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威胁乘车人安全。他认为,由于产业链长、防护环节众多,尽管整车厂商、网约平台已加快安全布局,却尚未开展深入合作,因此虽然网约车行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尚难以完全杜绝安全隐患。全面、可操作性强的安全标准应成为网约车行业安全发展的必要手段,构建全链条的安全防御体系将是必然趋势。
滴滴技术负责人则介绍,通过不断提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精细化管理水平,网约车安全性能得到更好保障。近年来,由于加强实时监控车辆运行、行程分享、110报警、分析司机不安全驾驶行为、干预车行轨迹异常现象等做法,网约用车安全系数正逐步提高。
对于网约车安全问题,国家也一直在关注。今年7月,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发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平台公司安全运营自律规范》团体标准和《私人小客车合乘信息服务平台公司安全运行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对网约车、顺风车安全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进程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据了解,作为网约车、顺风车行业的首部安全团体标准,两项安全标准均涉及行程分享、110报警、紧急联系人、行程录音、号码保护等基础性安全功能要求,全面做好司乘人员出行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同时,为确保安全事件的快速响应与合理处置,标准规定应在接到安全投诉后24小时内处理且5日内处理完毕;应设立线上调查取证机制,确保24小时对接警方调查取证工作组等安全要求。
网约巡游并存 促进融合发展
为了引导网约车的规范化运营,相关管理条例相继出台,推动网约车市场逐渐趋于规范化运营。网约车在为用户提供更好出行体验的同时,也有序推动了传统出行市场的转型升级。
在10月12日召开的2020年出租汽车新老业态融合发展研讨会中,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二级巡视员孟秋表示,网约车等交通运输新业态的发展促进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出租汽车行业深度融合,拓展了新的创业领域。孟秋说:“加快推进新老业态融合发展是实现出租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巡游出租汽车与网约平台公司深入合作,拓展网上约车、电子支付、在线服务评价等功能,有力提高了传统行业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近年来,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深化道路运输价格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文件,出租汽车司机的职业状况和乘客的乘车体验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行业发展迎来新局面。
网约车经过十年时间的不断发展,已经越来越成熟,体系越来越完备。未来的网约车行业,有政府部门的监管和平台的自我纠正,网约车行业将逐渐趋向健康、规范、有序发展。将出现多样化、高品质的出行服务,开放、可控、服务的出行生态圈将会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