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情绪会伤人
2020-11-19肖晓云
肖晓云
人的情绪有很多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常萦绕我们的,也是最能影响到教育结果的情绪通常是“怒”,通俗点说就是生气。由于情绪控制不当,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会对着孩子发脾气,或者出现一些非常不理智的语言和行为。
明明是爱,却变成了伤害
几天前有一位四年级孩子的妈妈来咨询,由于孩子在上网课的时候和同学发信息聊天,她很生气,直接批评了孩子一顿。孩子也很生气,给妈妈留言说,“妈妈看上课记录侵犯了自己的隐私,如果妈妈再这样做的话就离家出走”,这位妈妈不知该怎么和孩子沟通,于是前来咨询。
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妈妈在看见孩子上网课不认真时出现了生气的情绪,随后她直接开始批评孩子。这时候她是带着“生气”的情绪的,妈妈在生气的时候说话的态度也不会很好,而四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已逐渐形成,于是“火星撞地球”,这次事件直接变成了一场亲子冲突。妈妈觉得很委屈:“我明明是为了她好啊!”确实,父母的出发点通常都是爱孩子、为孩子好,但是为什么结果会变成冲突甚至伤害呢?
都说爱之深,责之切。但有时父母过度的责怪,却纯粹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和不满。前来咨询的妈妈可能会认为自己之所以批评孩子,是因为孩子不听话不好好学习,自己是恨铁不成钢。但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她自己在生活或工作中不顺,借机发泄积压的负面情绪。
和亲人表达情绪不容易
曾经有孩子来找我咨询,他说自己心中有很多想法,但是“不敢”和父母分享。他说即使跟父母说了也不会被理解、可能还会被数落一顿。这种“说了也没用的感觉”,其实很多孩子都深有体会。除了受社会文化影响之外,这也和孩子的安全感有密切的联系。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平等尊重的氛围中,他不管有什么样的想法,父母都持开放的态度允许他表达,也允许他探索,对他的话感兴趣,而不是忙着纠正或责备,他就会将表达情绪感受视为一件安全的事情,他也就会更有能力说出自己的感受。所以父母在“管教”孩子前,请想一想是否和孩子建立了良好的、让孩子足够信任的关系。
如何使情绪不伤人?不是打骂孩子,才叫伤害孩子;无视家庭和谐对孩子的重要性,忽略孩子的感受和心情,对孩子而言,就是一种伤害。更重要的是,在一个充斥着情绪化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往往也会变得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生活环境,理应从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开始,那么,具体需要怎么做呢?
□ 情绪可视化
当孩子让你觉得生气、失望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觉察到这些情绪的存在,并告知孩子。此时,可以尝试将自己的情绪状态可视化。例如,我們经常会说“气死我了”,可是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呢?我们可以尝试换一种表达方式,例如绿色代表平静,黄色代表沮丧,红色代表生气,“我现在正在从黄色房间走向红色房间”,直观的表达更有利于孩子理解。
□ 按下暂停键
在马上要爆发的那一刻怎么做?首先请管住自己的身体,不要打孩子、摔东西;管住自己的嘴,不骂人。因为这个时候,理智已经不起作用了,打孩子骂孩子都只会让你后悔,让亲子关系受到伤害。这时,做深呼吸,暂时离开现场是个不错的方法。当我们的理智回来之后,就可以冷静分析,寻找解决办法了。注意,这里的停下来不是要把情绪压抑下去,而是换另一种方式表达。
□ 获取信任
“好的亲子关系是先于教育的,与孩子的关系越好,教育才越有成效”。发生冲突时我们跟孩子的感情连接会受到影响,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重新跟孩子建立连接,获得孩子的信任。因为孩子的安全感和成就感来源于家长稳定的情绪、夫妻关系的和睦和孩子拥有的自主选择权,若父母的行为长期出现偏差,就容易导致孩子不同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出现亲子冲突等。出现亲子冲突时请父母充分表达出对孩子的理解,这并不表示你认同或原谅孩子的行为,只是说明你理解。随后用真诚而友善的态度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并和孩子就此事进行沟通。
□ 解决问题
1就事论事
当回到理智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和孩子就事论事,不是一顿唠叨和抱怨“你怎么又玩手机,上次就和你说过,你今天晚睡起不来,明天会影响上课效果”,我们应该用简单、明确的语言告诉孩子你看到的问题,不夹杂情绪和埋怨,坚定而平和地说:“我看到你玩手机已经40分钟了,你打算什么时候结束?”
2清晰地说出感受比抱怨更管用
家长教育孩子时经常会抱怨孩子不努力学习、玩游戏、被老师批评等等,很多时候这是我们情绪的积压,应该及时把自己的真实感受与诉求表达出来。例如父母上班也很辛苦,希望孩子也能理解父母的辛苦,好好学习,不要让父母担心等。
3用“要做”替代“不要做”
孩子“不听话”,也有可能是我们给的信息太多。又是发脾气、宣泄情绪,又是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弄得孩子都不知道哪句话是气话,哪句话是要求。如果你想让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请清晰、明确地传达你期待他做什么,而不是一直对孩子说“不行”。例如:
“不要走神”换成“这个很难是吗?那我们先休息十分钟再回来。”
“你怎么还玩手机,早点睡觉”。换成“我们约定的是10点之前睡觉。”
用后者的方式说话,孩子才能清晰地知道行为的导向,而不是只记得爸爸妈妈一直发脾气。
亚里士多德说:生气是简单的,但选择正确的对象,把握正确的程度,在正确的时间,出于正确的目的,通过正确的方式生气—这不简单,需要大量练习。控制情绪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下功夫,如果我们与孩子有良好的亲子关系,经常与孩子交流情绪管理,互相提醒和尊重对方,相信孩子会看到我们的真诚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