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湿度与公共健康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2020-11-19柴文丽
柴文丽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沈凤斌在研究中指出,如今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已经超过了400ppm,是人类有史以来大气二氧化碳含量最高的时期。全球变暖带来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与全球范围内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正在受到威胁。Alan I.Barreca认为,气候变化还会使某一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发生改变,而气温和湿度会影响公共健康。受此启发,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31个省市1998-2017年年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和人口死亡率的研究,探讨中国不同地区气温、湿度和人口死亡率的关系,从而分析全球气候变暖下气温、湿度的变化会给中国公共健康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
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到某一地区的气温和降水。Alan I.Barreca认为气候变暖会使夏季月份更加炎热和潮湿,冬季月份更加寒冷和干燥。陈晓晨等指出,在不同增暖阈值下未来中国极端暖事件可能增加,极端冷事件可能下降。王安乾认为,如果全球变暖能够被有效控制,那么我国华东和华北地区暴露在最强极端低温事件的耕地面积会有所减少,从而减缓气候变化导致的粮食危机。姜大膀、富元海指出,在2℃全球变暖的情况下,中国气候变暖从南向北加强,在青藏高原地区会存在一个升值大温区。从现有研究来看,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我国某一地区的整体气温和湿度增加,这一变化可能影响到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探讨气温、湿度与公共健康的关系十分重要。
目前关于环境和公共健康关系的研究偏重于环境污染层面。曲卫华、颜志军通过对中国30个省市1997年到2001年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环境污染、经济增长、医疗卫生服务与居民公共健康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孙猛、李晓巍采用2000年到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对空气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害风险的抑制作用呈现倒U型变化特征。但是对于气温、湿度和公共健康的关系的研究国内则较少。Alan I.Barreca通过研究美国1973年到2002年的面板数据,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下,在寒冷干燥的地区人口死亡率更有可能下降,而在炎热潮湿的地区人口死亡率更有可能上升。本文通过对中国31个省市1998-2017年面板数据的研究,建立年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和人口死亡率之间关系的回归式,探讨气温、湿度和人口死亡率的关系,从而分析全球气候变暖下气温、湿度改变对中国公共健康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本文旨在探讨公共健康和气温、湿度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实证分析的基本模型为:
lnMort=α1lnTemit+α2lnHumiit+ei
被解释变量为公共健康,本文采用某一地区的人口死亡率来代表这一地区的公共健康情况。解释变量有两个,分别为某一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相对湿度。
影响某一地区人口死亡率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研究该地区气温和湿度变化对人口死亡率的影响。为了尽可能减少由于存在其他因素差异而产生的误差,本文将我国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和西部地区,对全国和三个分区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其中,北方地区指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南、山西、甘肃、宁夏13个省市,南方地区指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5个省市,西部地区指新疆、西藏、青海三个省份。
(二)样本数据
本文构造的省际面板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选取的数据样本区间为1998-2017年,共选取31个省市、20年的共计620组数据,每组数据包括该地区该年份的人口死亡率、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相对湿度。
(三)描述统计分析
表1列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
对人口死亡率的描述性分析:从最大最小值来看,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部地区和全国整体情况差异并不大。全国1998-2017年人口死亡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同时也是南方地区的人口死亡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从均值上看,南方地区平均人口死亡率最高,西部地区最低。从标准差上看,北方地区人口死亡率的波动趋势最小。
对年平均气温的描述性分析:全国1998-2017年的年平均气温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同时也是南方地区年平均气温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西部地区更为寒冷,但是和北方地区的差异并不大。北方地区年平均气温的波动更为剧烈。
对年平均相对湿度的描述性分析:全国年平均相对湿度的最小值出现在西藏省。南方地区最为潮湿,西部地区最为干旱。从标准差上看,西部地区年平均相对湿度的波动趋势更大。
三、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变量数据如果是非平稳序列,直接进行模型估计会出现伪回归结果,进一步的实证分析也会存在虚假结论。由此,本文采取ADF统计量对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表2给出了检验结果。结果表明,原值序列的ADF结果均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通过了单位根检验,是平稳序列,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表2 单位根检验
(二)协整检验
由于各变量序列是同阶单整序列,符合协整检验前提,所以本文对序列进行了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在不同的检验中,各统计量多通过了10%和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综合检验结果,拒绝原假设,表明各地区人口死亡率和各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表3 协整检验结果
(三)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利用回归模型分别对全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和西部地区进行了回归分析。之所以区分北方、南方和西部地区,是因为受自然因素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北方、南方和西部地区呈现出不同的气温和湿度特征,从而对当地的人口死亡率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有必要具体分析。表4列出了主要的回归结果。
表4 OLS回归结果
在对全国的回归中,年平均气温与年平均相对湿度两个解释变量和人口死亡率呈正相关,但是年平均气温的回归结果并不显著。究其原因,本文认为有如下几点:第一,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大,且影响人口死亡率的因素多,所以回归结果可能存在偏差;第二,湿度同时受到气温和降水两方面的影响,因此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本文对变量进行了逐次回归,发现气温和湿度之间确实存在相关关系。如果用人口死亡率仅对年平均气温或仅对年平均相对湿度做回归,则回归结果均为显著。
在对北方地区13个省市260组数据的回归中,年平均气温与年平均相对湿度和人口死亡率呈正相关且回归结果均显著。说明在我国北方地区,由全球变暖导致的气温上升和相对湿度上升会对公共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在对南方地区15个省市300组数据的回归中,年平均气温和人口死亡率呈负相关,年平均相对湿度和人口死亡率呈正相关,回归结果均显著。说明在我国南方地区,气温上升对公共健康有不利影响,相对湿度上升有利于人口死亡率的下降。气温和相对湿度同时上升对公共健康的影响取决于两者谁的影响更大,从系数上看,年平均温度对数的系数绝对值更大,因此,当气温和相对湿度同时上升,南方地区的人口死亡率会上升。
在对西部地区3个省份60组数据的回归中,年平均气温与年平均湿度和人口死亡率均呈现负相关且回归结果显著。说明在我国西部地区,由全球变暖导致的气温上升和相对湿度上升使得环境变得更加温暖湿润,会使西部地区人口死亡率下降,对公共健康存在一定的益处。
四、总结与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公共健康的角度来看,全球变暖的影响并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全球变暖导致的气温上升和相对湿度上升对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公共健康不利,而西部地区的人口死亡率可能下降。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重视由全球变暖引起的温度和湿度变化对公共健康的影响,认识到全球变暖对公共健康并非全部是负面影响,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采取解决措施。
第二,进一步采取措施遏制全球变暖的趋势。即使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影响并非全是负面,但是从整体上看,正面影响小于负面影响。我们仍不能忽视由全球变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增加等问题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威胁。所以,我们仍需要采取减少使用化石燃料、禁止乱砍乱伐、建立碳排放市场、选择绿色生活生产方式等措施缓解全球变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