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共生关系研究
2020-11-19程质彬孙希瑞
程质彬 孙希瑞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2)
1 研究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和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之下,旅游业的竞争不再限于单个旅游景区和单个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区域成为构建旅游吸引力和旅游竞争力的核心.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区位优势明显、开放程度高,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对促进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描绘了蓝图.规划纲要提出长三角地区要共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但也指出长三角一体化面临诸多的挑战,其中一大挑战就是“产业发展的协同性有待提升”.
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水平高.截至2019年,上海市拥有A级景区113家、安徽省拥有607家、江苏省拥有615家、浙江省拥有798家.2019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 709.7亿元,全国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7 251亿元,长三角地区国内旅游收入占全国国内旅游收入的65.9%,显示出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在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之下,实现长三角各地旅游业的协同发展,不仅有利于区域旅游业的整体发展,还有利于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在旅游业的协同发展方面,学者们多引入共生理论展开研究.共生理论认为事物之间的关系除了竞争之外,还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共生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之下逐步从初级状态向和谐共生的高级状态转化.文章借用共生理论,研究长三角地区各地旅游业间的共生关系,提出促进各地旅游业间共生关系进化的措施,研究成果对推动长三角地区各地旅游业间的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 共生理论及相关研究
2.1 共生理论
生物学中的共生原是指不同种属的生物按照某种物质联系共同生活在一起[1],后被学者们引用到各种研究领域.袁纯清首次将共生理论引入国内科学研究,拉开了国内共生理论研究的序幕.
共生是“共生单元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照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2].其中,共生单元是共生关系形成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3],共生模式是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4],共生环境包括共生单元之外的所有因素[5].共生模式,又称共生关系,包括组织模式和行为模式,组织模式包括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行为模式分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四种[6],其中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是共生单元进化的方向.共生的本质在于共生单元之间共同适应、共同发展、共同进化[7].
2.2 旅游共生相关研究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极强的经济性产业,旅游业的强关联性为共生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钟俊是国内旅游共生研究的奠基者,此后,旅游共生研究从早期的基础理论探索慢慢过渡到应用研究、理实一体化研究,逐渐走向成熟.目前关于旅游共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益共生、内部共生、外部共生、空间共生四个方面.在旅游利益共生方面,学者们多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展开研究.杜双(2019)等以陕西上王村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上王村乡村旅游发展中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共生现状和利益诉求,判断了各利益主体的共生模式,最后提出了各利益主体的共生发展路径[8].在旅游系统内部共生方面,姚旻(2019)等基于共生理论构建了散居型村寨旅游共生系统,最后从共生环境角度提出了散居型村寨旅游共生系统的优化发展策略[9].在旅游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共生发展方面,熊海峰,祁吟墨(2020)构建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共生系统,分析了大运河文化带文化与旅游融合共生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策略[10].旅游空间共生研究是旅游共生研究的重点.孙振杰(2018)利用2000年—2017年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京津冀旅游业共生关系演化过程[11];潘冬南(2016)以共生理论为指导,以广西北部湾地区为例,探讨了民族地区区域旅游竞合模式,认为一体化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是最优模式[12].
综合现有研究来看,相关研究多结合具体区域展开,以应用研究为主;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逐渐增多;旅游空间共生是研究的重点,旅游空间共生模式研究是重点中的重点.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发现,目前涉及长三角地区旅游共生的研究成果较少,仅找到5篇相关文献,且以定性研究为主.因此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利用2009年—2019年旅游业面板数据,定量分析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共生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3 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共生条件分析
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区域旅游共生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区域内具有空间的接近性、联系的便利性;(2)有一定的旅游合作基础;(3)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或互补性;(4)具有一个稳定有利的区域旅游发展环境[12].
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共生完全满足上述条件:(1)长三角地区地理相近,交通便利.长三角三省一市同处长江下游平原地区,地理相近,联系紧密.域内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高铁覆盖程度高,沿海、沿江航运体系和区域机场群体系初步建成,通信网络全国领先,方便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通.(2)长三角地区旅游合作早、合作程度深.崔凤军将长三角地区旅游合作分为尝试探索(1978—1992)、实质起步(1992—2003)、快速发展(2003—2010)和稳步提升(2010至今)四个阶段[13].以2018年为界,又可以将稳步提升阶段划分为稳步提升(2010—2018)和深度合作(2018至今)两个阶段.尝试探索阶段,主要以旅行社小规模地对长三角地区旅游景点进行线路组合为标志;实质起步阶段,形成了华东游经典旅游线路,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立;快速发展阶段,以长三角旅游城市高峰论坛和联合营销为主要标志;稳步提升阶段,高铁将长三角旅游紧密结合在一起;深度合作阶段主要标志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和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13].(3)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相似性与互补性并存.域内拥有长江、京杭大运河、淮河、新安江、太湖、洪泽湖、千岛湖等水体旅游资源,拥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雁荡山、普陀山、天台山、钟山、云台山、佘山等山岳旅游资源,园林众多,古村古镇林立,宗教旅游资源丰富,戏曲文化繁荣,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虽有相似,又各有特点.上海以城市风光、海派文化为标志,安徽以徽州文化为重点,都城文化、园林文化是江苏的标签,浙江则主打休闲文化.相似旅游资源可以实现同质组合,异质旅游资源可以实现错位发展,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共生系统.(4)区域环境有利于旅游业的共生.共生关系的形成需要有利外部环境的支撑.长三角地区旅游合作起步早,各方均为长三角旅游合作发展提供了大量政策支持,而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必将为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共生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4.1 共生度模型
共生度指的是共生单元或共生系统之间质参量变化的关联度,反映的是共生单元或共生系统之间质参量能量相互影响的程度,计算模型如下[14]:
(1)
上式中za、zb分别为共生单元A和B的质参量,dza/za、dzb/zb分别为共生单元A和B质参量的变化量.
(2)
表1 共生模式判断标准
4.2 共生系数模型
共生系数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14].假设共生单元A和共生单元B主质参量的共生系数为θM,则:
(3)
(4)
(5)
4.3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09年—2019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国内旅游收入数据及相关省市文化与旅游厅官网数据,数据来源真实可靠,保证了研究结果的严谨性.
5 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共生关系的实证分析
5.1 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共生组织模式分析
共生组织模式的判断主要分析共生单元质参量相容的时空尺度和相容的方式[11].长三角地区地域相邻、文化相近、交通便利,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互补性,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各地就在积极探索旅游合作,至今合作逐渐走向深入.但在质参量兼容方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空间的毗邻性和资源的相似性导致在国内旅游市场的争夺上竞争还比较激烈,在形象塑造、资源整合、人才流通、整合营销方面还存在一些障碍,现阶段还很难实现一体化发展.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之下,各地旅游业一体化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综合目前情况来看,现阶段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共生组织模式处于连续共生向一体化共生过渡阶段.
5.2 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共生行为模式分析
5.2.1 主质参量选择
主质参量的选择要能综合反映共生单元的本质特征.综合分析2009年—2019年长三角三省一市旅游业相关数据发现,国内旅游市场的表现对四地旅游业发展具有显著影响,2019年四地国内旅游收入占全国国内旅游总收入的比例超过60%,参考前人研究成果[11],选择国内旅游收入作为四地旅游业的主质参量.
5.2.2 主质参量相关分析
运用SPSS22.0对2009年—2019年长三角地区各地国内旅游收入两两做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
表2 2009年—2019年长三角地区各地国内旅游收入相关分析
一般认为,若R⊂(0,1],则表示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若R⊂[-1,0),则表示变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0.8|R|1,说明变量之间相关程度高;0.5|R|<0.8,说明变量之间相关程度中等;0.3|R|<0.5,说明变量之间相关程度低;|R|<0.3,说明变量之间相关程度弱[14].
从表2可知各地国内旅游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R均大于0.9,P=0.000<0.01,表明长三角各地旅游业显著相关,呈正相关关系,说明长三角各地旅游业存在共生关系,也进一步论证了前述共生条件分析和主质参量选择的合理性,分析结果为后续共生行为模式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5.2.3 长三角地区旅游业特征共生度分析
共生行为模式主要通过特征共生度来判断.特征共生度的计算首先要确定共生单元主质参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利用SPSS22.0对长三角三省一市2009年—2019年国内旅游收入进行回归分析,通过散点图发现各地旅游业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具体回归模型如表3.
表3 长三角地区各地旅游业间回归模型
(6)
(7)
将表3中的回归模型代入式(6)、式(7),可得长三角地区各地旅游业间特征共生度计算公式,具体如表4.
表4 长三角地区各地旅游业间特征共生度计算公式
将2009年—2019年长三角地区各地国内旅游收入代入表4各式,可得2009年—2019年长三角各地旅游业间特征共生度,具体见表5.
表5 2009年—2019年长三角各地旅游业间特征共生度
5.2.4 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共生系数分析
将2009年—2019年长三角地区各地旅游业间特征共生度代入式(3)、式(4),可得2009年—2019年长三角地区各地旅游业间共生系数,具体如表6.
表6 2009年—2019年长三角各地旅游业间共生系数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1)长三角各地旅游业间存在共生关系.长三角各地旅游业满足区域旅游共生的基本条件,空间接近、联系紧密,旅游合作起步早、程度深,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互补性,拥有稳定有利的外部环境.相关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论证了长三角各地旅游业间存在共生关系.
(2)从组织模式看,目前长三角各地旅游业间共生组织模式处于连续共生向一体化共生过渡阶段;从行为模式来看,目前长三角各地旅游业间共生行为模式处于正向非对称互惠共生状态,各地旅游业间共生状态在逐渐向对称互惠共生状态进化,其中浙江省旅游业与江苏省旅游业共生状态接近对称互惠共生.从共生系数看,安徽旅游业对沪、苏、浙旅游业的贡献大于沪、苏、浙旅游业对安徽旅游业的贡献,苏、浙旅游业对上海旅游业的贡献大于上海旅游业对苏、浙旅游业的贡献,浙江旅游业对江苏旅游业的贡献略大于后者对前者的贡献.
(3)上海旅游业对其他地区旅游业依赖度较大,对其他地区旅游业的支持度较小;安徽旅游业对其他地区旅游业支持度较大,获得的支持度较小.根据共生关系的进化方向判断,2019年长三角地区旅游业间共生状态优劣排名为浙江与江苏、安徽与浙江、安徽与江苏、江苏与上海、浙江与上海、安徽与上海.
6.2 建议
(1)将上海旅游业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引擎
上海市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本身拥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区域,依托长三角地区优势的旅游资源、人才资源、交通条件等,旅游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从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共生行为模式分析可知,上海市旅游业对周边地区旅游业的虹吸现象显著,对周边地区旅游业的支持度不够.长三角地区既要积极发挥上海旅游业的固有优势,支持上海市旅游业的发展,将上海市旅游业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引擎;又要通过制度设计和深度合作强化上海市旅游业对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旅游业的支持力度,共享市场、共享信息、共享人才、共同创新,推动长三角各地旅游业间共生状态向对称互惠共生进化.
(2)加快安徽省旅游业的发展
通过共生行为模式分析和共生系数分析发现,安徽省旅游业对长三角其他地区旅游业的支持度和贡献度均高于其他地区旅游业对安徽省旅游业的支持度和贡献度.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竞争力偏弱.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之下,实现长三角各地旅游业的协同发展,必须加快安徽省旅游业的发展.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的转型升级.安徽省应摆脱传统旅游资源观和门票经济思想的束缚,在强化原有优势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的发展,广泛实施“旅游+”战略,拉长旅游产业链,开发质量高、美誉度高、附加值高的旅游产品,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培养高质量的旅游人才,以推动安徽省旅游业的发展.
(3)联合与错位推动长三角地区旅游业的共生
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互补性,推动长三角地区各地旅游业间的共生,需要联合发展与错位发展并举.长三角地区名山众多、水系密布、古镇林立,宗教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戏曲文化繁荣,为长三角各地旅游业的联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长三角各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体制和机制限制,以产品为主线,相互支持,联合发展.为进一步提高长三角地区旅游业的竞争力,提高各地旅游业间的共生质量,错位发展也十分必要.长三角地区各地旅游业应依托自身优势,积极实施错位发展,安徽省旅游业应以古徽州文化为核心,上海市旅游业应以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为重点,江苏省应聚焦都城文化和园林文化,浙江省则应以休闲文化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