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乳腺曼氏裂头蚴病1例

2020-11-19李志勇何真彭星琦

疑难病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左乳虫体皮下

李志勇,何真,彭星琦

患者,女,42岁,主因发现左乳肿物4年,明显增大伴肿痛瘙痒1周入院。患者自诉4年前无意中发现左乳肿块,质韧,偶有胀痛不适,无溢液等不适,未曾治疗,近1周明显增大,伴肿痛瘙痒不适,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既往无其他病史,无疫区接触史,患者喜食烧烤,曾有食用青蛙史。入院查体:左乳约1点钟方向触及大小约3 cm×2 cm×1 cm肿物,活动可,质硬,边界清,无发红、破溃及橘皮样改变,乳头无溢液、回缩及凹陷。实验室检查无异常。乳腺超声检查:左乳约1点钟方向脂肪层局部回声杂乱,边界不清,范围约3.49 cm×1.19 cm,内可见高回声区,并见数个低回声区,其中较大者约1.48 cm×0.77 cm,呈椭圆形,周边见高回声环,内部见线状高回声(图1A、B)。CDFI:杂乱回声区血流信号较丰富,提示脂膜炎(图1C)。患者在局麻下行左乳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左乳肿物位于脂肪层内,形态不规则,肿物破裂后见液体及白色条带样寄生虫溢出,术后病理诊断为乳腺曼氏裂头蚴,伴炎性反应(图2)。术后予吡喹酮驱虫治疗,经电话随访,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未再次发现类似肿物及感染灶。

讨 论曼氏裂头蚴病是由曼氏迭宫绦虫幼虫(裂头蚴)寄生于人体组织器官引起的寄生虫病,多见于东南沿海地区,感染途径主要是敷贴或食用生或未煮熟青蛙、蛇等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以及饮用未经处理的水。

曼氏裂头蚴病临床症状因其移行和寄生部位不同而异,常见部位为眼睛、皮下、口腔颌面部、脑部及内脏,可形成嗜酸性肉芽肿囊包,甚至形成脓肿。文献报道皮下裂头蚴病约占35.53%,表现为游走性皮下肿物,常累及躯干表浅部分,如颈

注:A.虫体;B.虫体内部可见少量平滑肌及石灰小体

部、胸腹壁及四肢皮下,其中乳腺裂头蚴病仅见零星病例报道,较为罕见[1-2]。

本例中,曼氏裂头蚴寄生在乳腺脂肪层内,引起炎性反应,故而有脂膜炎的超声表现。柳忠锋等[3]报道,虫体呈迂曲管条状低回声,形态各异,其内点状高回声与虫体内石灰小体有关,本例亦有类似表现。本例中虫体超声表现为椭圆形、条状低回声,其形态与术后病理大体所见相符。本病术前诊断困难,超声检查不易与脂膜炎相鉴别,确诊有赖于术后病理,主要鉴别点为肿物具有游走性,超声实时观察到虫体运动应考虑寄生虫病。本病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术中应完整切除虫体及整个嗜酸性肉芽肿,防止因虫体残留而继续生长,术后给予吡喹酮治疗。本病重在预防,主要措施在于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对该病感染途径和危害性的认识,不捕杀青蛙,不食生的或未煮熟

注:A.病灶回声杂乱,边界不清;B.内部低回声区,周边见高回声环(箭头示),内部见线状高回声;C.CDFI示病灶内血流

的肉类,不用蛙肉外贴伤口,不饮生水。本地区既往无该病报道,故而术前未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术后追问病史,患者喜食烧烤,曾有进食青蛙史,可能系此感染。

乳腺裂头蚴病发病率低,但是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喜食野味已成为很多人爱好,因此仍有散发。遇到不典型肿物时,应结合临床特点及超声表现综合考虑,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有助于诊断。

猜你喜欢

左乳虫体皮下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及危重病例治疗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1例并文献复习
左乳
如何选购冬虫夏草
巨大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
儿童阑尾蛲虫感染病理诊断1例
治乳腺炎
皮下结节型结节病1例
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临床应用(附1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