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探究

2020-11-19杨利峰

开封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专业技能毕业生素质

杨利峰

(开封大学 财政经济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高职教育担负着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不仅影响到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还事关我国职业教育总体结构的完整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梯队素质的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发展对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的增长。但是,当前存在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低、就业质量不高、就业稳定性较弱等问题。麦可思《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的调查数据显示,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2%,就业满意度为65%,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达到42%。此外,麦可思通过跟踪统计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三年后的职业表现数据还发现,49%的2015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在三年内转换了职业,50%的2015届高职高专学生在毕业三年内转换了行业,就业流动性偏高。究其原因,除了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外,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说,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供需不平衡,就业方面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本文拟基于胜任力理论,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分析,进而就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一些对策。

一、基于胜任力理论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一)对就业能力概念的界定

就业能力的概念由英国经济学家Beveridge于1909年提出。他认为,就业力即“可雇用性”,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1]。此后,诸多专家学者针对就业能力的本质和内涵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从不同视角看问题,完善了就业能力的概念。尽管他们的研究成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就业能力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种综合能力,它与人们所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是动态发展的,是一个多维的概念。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的构建

1.胜任力理论的洋葱模型

1973年,美国学者麦克利兰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正式提出“胜任力”概念,指出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中,造成成绩优异者和绩效平平者间差异的深层次因素主要有动机、自我形象、态度和价值观、知识水平、技能等[2]。美国学者Richard Boyatzis提出的洋葱模型是胜任力理论的经典模型(见图1)。胜任力呈层层包裹的结构,“瓣膜”由中心向外依次展开。模型中,位于中心的是核心能力和素质,主要包括职业动机、人格特质等。紧挨中心的一圈为通用能力和素质,主要表现为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最外层是专业能力和素质,主要表现为知识和技能。由此可以看出,胜任力是个人在工作中的行为和表现出的能力的总和。该模型清楚地说明了人的潜在素质与显性素质之间的层次关系。相对来讲,外层素质容易培养和评价,内层素质较难评价和养成。

图1 胜任力理论的洋葱模型

2.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模型

高职教育作为类型教育,以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培养方式,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显著的不同。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指标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能力指标也不完全相同。本文在归纳梳理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胜任力理论的洋葱模型为框架,从核心能力素质、通用能力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三方面入手,初步搭建起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模型,又通过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主要是校企合作企业)工作人员的调查访谈,对搭建的模型框架进行了完善和细化。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模型见图2。

图2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模型

依据所构建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模型,建立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指标体系(见表1)。该体系共包含10个指标,涵盖核心能力素质、通用能力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三个方面。

表1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指标体系

(三)调查问卷设计和调研数据分析

1.研究设计

依据所构建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模型及其10项指标体系,基于高职院校及其毕业生的视角,编制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通过发放纸质问卷和在问卷星平台上发布网络问卷 (主要通过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转发问卷链接的方式收集数据)两种方式,面向开封大学近三年的毕业生展开调研。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受访者对就业能力指标重要程度的感知和认识,以及受访者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评价三个方面。采用5级评分的方法进行,即给出5个等级,让受访者选择。例如:“您认为以下就业能力的重要程度是几级?”共分5级:5=非常重要;4=重要;3=一般;2=不重要;1=非常不重要;“您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评价如何?”也是分为5级:5=非常满意;4=满意;3=一般;2=不满意;1=非常不满意。

2.具体实施及样本分布

纸质问卷共回收636份。运用EXCEL,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分析。具体样本分布见表2。

表2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调研样本分布

3.调研数据分析

(1)高职院校学生对就业能力指标重要程度的感知和认识

根据调查问卷收集到的数据,计算高职院校学生对就业能力指标重要程度感知水平的均值,并按照分值排名,结果如图3所示。从统计数据来看,学生对10项就业能力指标重要程度的评价,其得分的均值都在3.6以上,且各项指标的分值,两两之间都较为接近,说明高职院校学生对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有着较为清晰的认知。另外还可以看到,学生对通用能力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等显性就业能力较为重视,而对核心能力素质中的个人品质、个人价值观不够重视,这两项指标的评分均较低。

图3 高职院校学生眼中的就业能力指标重要程度排名

此外,受性别、工作年限、专业类别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群体对就业能力指标重要程度的感知存在一定的差异。从性别差异来看,在女生眼中,就业能力指标重要程度排名前三的分别是问题解决能力、学业人力资本、专业技能;在男生眼中,就业能力指标重要程度排名前三的分别是问题解决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业人力资本。这说明,除了问题解决能力、学业人力资本之外,男生更注重人际交往能力,而女生更注重专业技能。从工作年限差异来看,工作年限较长的毕业生,除了认为问题解决能力、自我认知与管理能力、专业技能等指标较为重要之外,还十分重视个人品质、个人价值观,这两项评分也较高;应届毕业生普遍对问题解决能力、学业人力资本等指标较为重视,而没有给个人品质、个人价值观这两项指标较高的分数,他们认为自己刚参加工作,在不长的工作时间内,这两项指标难以凸显其重要程度,故不易评判。从专业类别差异来看,理工科毕业生、艺术学科毕业生给专业技能素质指标的评分较高,而人文学科学生给通用技能素质的评分高于专业技能素质,农林医药类学科毕业生给通用技能素质与专业技能素质的评分差异不明显。

(2)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自我评价

分析调查问卷的数据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毕业生给自身办公工作基本技能、人际交往能力、专业技能、个人品质、个人价值观等指标的评分较高,而给问题解决能力、自我认知与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求职能力等指标的评分相对较低。由此可见,高职院校除了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之外,还应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等方法加强教育,提高学生的通用能力素质。

从性别差异来看,女生给自身专业技能、自我认知与管理能力等指标的评分高于男生,而男生给自身人际交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指标的评分高于女生。从工作年限差异来看,往届毕业生给自身问题解决能力、专业技能、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办公工作基本技能等指标的评分高于应届毕业生。从专业类别差异来看,理工科、农林医药类学科的毕业生给自身专业技能、学业人力资本、办公工作基本技能等指标的评分高于人文学科、艺术学科毕业生。

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一)面向社会需要,优化专业设置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不低,但就业对口率普遍不高,行业紧缺的人才招不来,这与高职院校自身专业设置的合理性有很大关系。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目标[3]。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应紧跟地方经济发展步伐,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人才需求,立足自身办学优势和特色,开设具有发展前景的专业,使培养的学生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

(二)对接企业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对用人单位和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访谈发现,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与企业工作需要部分脱节,这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有很大的关系。高职院校应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授课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顶岗实习课时的占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并创新校企合作形式,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调研,开发校企合作教材、校企合作课程等,同时,将现代学徒制落实落地。

(三)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学生的就业技能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与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素质与个性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准确进行自我定位,然后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立职业方向与目标,并采取行动实现职业目标的过程。高职院校应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校友论坛,举办专家讲座、就业咨询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通过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就业能力;构建完善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信息服务;及时了解、分析学生的就业状况,面对那些就业困难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就业困境。要引导学生明确就业目标,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初步的就业规划,然后多渠道搜集就业信息,做好就业准备,避免因目标不明确而造成就业困境,由此带来就业挫败感。要引导学生端正就业态度、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认知,认识到工作岗位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合适与不合适的区别,避免产生好高骛远、盲从、互相攀比或长期观望等消极现象。要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认真对待每一个就业机会,在工作历练中提高能力、完善自我,逐步提高个人工作平台,去实现自我价值。另外,应充分重视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毕业生群体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使得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满怀信心地去求职应聘。

(四)注重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素质

从胜任力理论的洋葱模型中可以看出,个人的内在品质和职业动机等隐性因素是核心能力素质,知识和技能水平是显性指标。调查问卷数据显示,高职院校学生给个人品质、个人价值观等核心能力素质重要程度的评分较低,他们大都认为这些核心能力素质不是影响就业能力的关键指标。事实上,个人品质、价值观等要素对个人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个人事业的发展能否长远。这方面的评分较低反映出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亟待改进。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引领,通过课程思政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个人修养,促进学生就业。

(五)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学生给问题解决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通用能力素质的评分较高,他们认为这些指标是就业能力的关键指标。但是,在对自身的就业能力进行评价时,他们没有给这些指标很高的评分。这说明,高职院校学生已经认识到问题解决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反映个人综合素质的指标的重要性,认为自身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毕业生不仅掌握技术技能,还有应对复杂工作环境的能力以及交流沟通、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具备综合素质。基于此,要引导学生结合个人兴趣,主动学习,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4];同时,走出课堂,利用学校提供的实训实习、技能大赛、创新创业活动等平台,不断增强自身的实践操作技能,实现个人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结语

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整体就业质量不高,部分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较低。对此,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各个参与主体应共同行动起来,加强调研,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现状,挖掘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深刻分析其原因,科学设计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立足现实,借鉴相关成功经验,吸纳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致力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猜你喜欢

专业技能毕业生素质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专业技能库建设初探
伤心的毕业生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教育改革对高校文秘人员的素质要求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索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有感高职院校的专业技能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