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精准思政”教学现实反思与实现路径研究

2020-11-19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长江丛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思政精准政治

■刘 洪/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主渠道之一[1]。然而,学生普遍反映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性较强,趣味性不足,教和学的效果不明显。十九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思维,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到了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新局面,把思政工作落到实处,所以本课题就高校“精准思政”的内涵以及实现的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把“精准”理念融入高校思政教学中[2]。通过问卷调查掌握大学生对于精准思政课的需求,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指引下,研究出高校“精准思政”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让精准思政在立德树人中的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一)高校思政课堂学生情况

随着国内就业形式的日益严峻,各大高校普遍将重心放在了学生未来就业工作上,只顾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却忽略了对学生思想上道德观念的教育。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与现实偏离严重化。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改革是当务之急。

许多学生表示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课程内容和实际情况偏离较大,而且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课本知识和当下人们的实际生活情况并不符合,所以,致使了大部分学生只关注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忽略了实践学习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大部分同学表示教师采用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让课堂学习气氛显得很沉闷无趣,而且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违背了高校教育的目的和初衷,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缺乏新意,极易降低学生对思政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度。

(二)高校思政教学队伍情况

思政课程和其他的课程是一样的,在教学中得到的教学效果依靠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但是,通过调查得之,高校中思政理论教学的教师在相关的教育学专业知识领域的能力程度低于教学要求,教学能力达不到当前的社会时政知识速度,尤其是更新教学知识的速度是所有教学学科中最低的,由此也说明了,高校的思政教学的教师在教育学专业知识的掌握上不仅缺乏,对其重视程度也不够,这些知识的掌握绝大部分是在教师入职之前进行学历教育中学习的,但是许多高校的思政理论的教师都毕业于非师范类的学校,由此导致了其自身的教育专业知识缺乏。有些思政教师对于新时代、新思想、新政策、新理念缺乏深入的学习领悟,不能与新时代的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传输,与党的要求,学生的诉求和社会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不能很好的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发展需求[3]。

高校的思政教师除了应该拥有系统的政治理论知识体系,以及行之有效的专业教学技能之外,还必须有其他专业的知识技能[4]。例如自然学习和人文学科。教师只有拥有了这些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够做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旁征博引,才能够使得传授的知识内容更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但是,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当下的高校思政理论教师拥有的科学人文知识比较少,对这些知识的熟悉程度比较低,教学效果也比较差,达不到现代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教学水平,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知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感染力。

(三)高校思政课堂内容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课程思政”这样的背景下,思政课内容更要从思政教育规律及人才成长规律出发,全程科学地接受思政教育信息,不断激发出内在的受教育动力,因此,高校的思政课堂教学内容要符合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规律[5]。

但是从调查结果来分析,近些年以来,我国各大高校思政教学内容与实际思政情况偏离严重,课程的知识内容和现实生活出现严重的脱节状况。目前,各大高校的思政课堂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化,缺乏创新性和实效性的知识。高校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满足且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因此,各大高校应该充分联系社会时政发展现状来进行具体的思政教育内容改革。与此同时,要从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来培养大学生的思政价值观。

二、高校"精准思政"实现路径的研究

(一)贯彻正确的政治航向,精准教育目标

在思政教育中,举旗定向非常关键。进行高校思政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根本所在。详细来讲,也就是将理想和信念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核心,将爱国主义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重点,将道德品质建立作为高校教育的关键基础,将学生身心综合发展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课程思政”的目标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育人职责。

(一)改进师生间关系,精准定位教学对象

高校的思政教育者及教育对象都是有着明确主体性的“人”,在思政教育活动中是主要的关系主体。从大学生层面分析,进行思政教育必须明确学生的需求,在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学习当中,内心发展以及需求具有多层次性,包括人生三观的同时,又包括其对国家和社会认识、理解与行为等层面内容,以及包括其自身生理、心理及思想层面内容。对于大学生群体分为“普通”和“特殊”群体,又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群体[7]。在教育过程中面对大学生不同层面的学习需要,以及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各大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就不可以直接采用统一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要做到“由面及点”和“因材施教”。

与此同时,对于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者,要跟随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内在专业素养和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与改革,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到自身的“明道”自己先接受思想教育,进而才能真正成为当代思政文化的教育者。由此,高校的思政教育才能够切合实际并使人信服,才可以更好的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

(三)发力精准有效,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实现,效果的好坏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离不开方法的正确运用。在目前的全新多主体共同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可以更加全面的顺应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冲出传统的以思想政治教师教学为主的课堂模式,突出大学生的个体性。运用大数据的现代化技术做到了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需要分析,建设学生个体化和群体化的网络框架,加强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做到了实科学化、精准化的大数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行区域服务功能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这是践行高等学校教育区域服务优秀人才锻炼培养新模式,即“平台+模块”模式。践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立足社会基层、社会服务地方组成的教育教学模式,在网络化平台的形式下,关注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专业实践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精准思政”教学是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传播的重要研究和探索,是顺应国家和社会改变而适时完成的调整。在面对快速发展的中国,高校的思政教育必须及时的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来切合当代的思政现状,以及满足当代大学生思政教学的需求。

猜你喜欢

思政精准政治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洞”察脱贫——“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录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提醒”,促使干部“自励”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