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2020-11-19江秀冬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长江丛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子系统协同思政

■江秀冬/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简称思政教育)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高校思政教育需主动协同创新,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各种资源有效融合,集中力量创新方式,培养出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文章试着从“协同创新”与“思政教育”关系辨析出发,分析协同创新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必要性,提出应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同步革新,将教育的众多要素进行融合和系统优化,建立协同创新体系,以期在管理教育理念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实现思政教育的最大合力。

一、协同创新与高校思政教育关系辨析

(一)协同创新概念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协同理论在国际创新研究领域掀起了一阵狂潮,成为学者专家研究的热点。协同创新的概念最早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 哈肯在1971年提出:“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结果是产生宏观尺度上的结构和功能。”[1]其核心思想是:“协同导致有序”,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系统中的各子系统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例如能量、物质等,从而形成非线性的竞相作用,最终产生了协同效应的规律和机理。笔者认为协同创新是在系统下的子系统和各要素的作用下,基于相同的目标,通过资源互享平台,构建全新的整体系统,使得系统内形成开放性、多元化的主体互动协同状态,产生新的协同效应。

(二)协同创新与高校思政教育逻辑一致性

1、目标的一致性

协同创新就是要求构成系统的子系统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不断优化子系统之间的组合,改善系统的整体协调程度,减少系统内部之间的冲突、消耗,提高系统效率,构建协同高效的组织系统。而思政教育也是由众多要素构成的一个复杂有机系统。其主要有三大分支系统:思政教育部门、思政教育队伍、大学生。这三大分支系统的主体在思政教育系统中分别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在帮助在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目标的一致性,要求在高校思政教育的三大子系统之间相互协作,协同创新。

2、要素的多样性

协同创新,要求系统中众多的子系统功能之和大于部分之和。系统科学指出,所谓涌现就是系统产生“部分小于整体之和”,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是它的前提。[2]高校思政教育协同创新是由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校外协同创新和校园文化、社会实践、课堂教学等要素共同作用的校内协同创新两部分构成。高校思政教育对协同创新的需求,是由思政教育要素的多样性所决定的。通过协同创新,才能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进行社会教育网络的有效搭建,也才能使得各种元素之间相互动态整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思政教育育人功能。

3、系统的开放性

协同创新要求系统内部诸系统具有开放特性,这也是协同创新得已展开的前提条件。高校思政教育各子系统只有具备开放性,才能促使协同创新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首先,高校学生要将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内心困惑,及时通过学习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表达,高校也应提供这样的表达平台;其次,高校思政教育队伍,要主动走进学生,了解学生需求,确保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高校相关部门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思政教育工作协同创新的环境,为高校思政教育队伍提供工作的便利。总之,要努力确保高校思政教育各分支系统的开放性,促进各分支系统合力成为推进高校协同创新的有利条件。

二、协同创新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特性

要素的多元化、过程的复杂性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特性,这也决定了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亟需协同创新。

(1)从高校学生所处环境来看,主要是处于学校、课堂和社会三者环境中,而三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其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和教育作用也不尽相同,以至于学生所受的思政教育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高校思政教育在本质上是教与学不能同步,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后,学生往往并不能马上提高思想觉悟与道德素质,而是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实践中,通过身体力行,亲身体验与感受,思政教育才能达到所起的效果。

(3)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简单地通过教授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达成,往往忽视了思政教育要素多样性、过程复杂性等特性,以至于思政教育工作无法达到创新要求和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协同创新机制要与思政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做到“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龙头,以党建工作、共青团工作、学生管理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国防教育、创新创业为龙身,将学校德育与社会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3]协同创新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促使各教育子系统更加注重彼此的互动作用,实现众多要素能够发挥教育作用的最大化。

(二)高校思政教育方式协同创新的必要性

高校思政教育方法主要包括育人模式、教学方法和内容。思政教育的创新,势必要求思政教育方法的创新,将协同创新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1)育人模式创新。育人模式是高校思政教育得以展开和实现目标的总范式,高校思政教育育人工作不仅是思政工作队伍的工作任务,实施主体还应包含主管部门、校内各单位、行政人员、专业课教师、师生党员、学生干部队伍等。要促使高校思政教育育人模式得到全方位的展开,需要创建各参与主体之间协同创新的机制。

(2)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的采取、改进、创新,要求高校思政教育主管部门和思政教育工作者在选择方法时,要围绕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目标为出发点,建立彼此之间互动交流的方法选择机制,确保方法创新的良性循环。

(3)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不能仅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还应走出课堂,开展必要的社会实践,实现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统一。高校思政教育理论不应被独立出来,否则就失去实践的意义,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协同创新发展势在必行。

三、构建高校思政教育协同创新机制

协同创新机制不是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而是需要不同的构成要素在同一个大系统中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结构,发挥不同的功能。

(一)树立协同创新理念

树立协同创新理念,核心要义就是要牢固树立思想政治工作共同体的意识。无论高校思政教育的形式如何改变,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始终会是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正是基于这一目标,成为高校各参与主体实现协同创新的基础。另外,树立协同创新理念,就必须打破高校思政教育主体间封闭、隔离、各自为政的状态,各主体必须实现信息、人员等资源的互通、协同和开放。

(二)构建协同创新机制

通过一定的运作方式,促进思政教育工作各主体相互协调、多资源相互促进、全过程紧密结合,集中力量创新方式方法联合攻关,形成稳定有序的高校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结构,使系统发挥更高效的综合性作用。总之,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应该是学校行政管理部门、思政教育工作者、专业教师以及学生同频共振,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

(三)培育协同创新人才

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精英人才队伍是高校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的保障。高校思政教育协同创新工作的开展,需要各参与主体要有互助协作的能力,具有跨专业、跨部门的适应能力等。同时,还要求其具有角色功能定位,以便于其能在协同创新中找准位置,和其他成员开展有效的沟通。以此同时,要在选拔、培养上下工夫,培养一批协同创新骨干。可以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干部队伍中,培养出一批具有协同创新领导管理能力的骨干,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猜你喜欢

子系统协同思政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网络空间供应链中入侵检测及防御子系统的投资机制研究
网络空间供应链中入侵检测及防御子系统的投资机制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