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化社会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2020-11-19

长江丛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话语媒介政治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基础教学部

一、前言

在如今的媒介化社会,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媒介化社会中构建全新的工作格局,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从“媒介”这一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层出不穷,本文仅就此做一综合梳理与论述。

二、媒介化社会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

(一)“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祁琪《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一文中指出,随着校园网络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已然成为校园里的主体,网络是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便捷渠道,这就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这对于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来说,既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牛天宇《浅析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机遇和挑战》一文中也指出,要结合实际,思想观念要及时转变,工作方式、工作内容上要创新,为学生提供动态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加强网络时代下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水平的提高。

曹煜《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思考》一文中指出,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接触更为广泛,在虚拟的网络中,大学生面临的诱惑多多,要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顺应时代要求,在网络时代思考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状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充分运用互联网便利性地开展工作,是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自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

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与挑战。《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一文中,作者提出“自媒体信息的主体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影响失衡;自媒体信息的自发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模式失效;自媒体信息的多元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导向失调”。段亚利《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解构与回归》一文中,通过对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民结构、自媒体使用情况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调查与分析,分别从这三个层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回归提出了解决方案,“坚守国家政治底线,抓牢思政教育话语权;更新思政教育理念,改进思政教育方式;完善思政话语传播途径,重塑思政教育氛围”。在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下,要强化舆论监督,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弱化师生认知的矛盾,进一步丰富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良性发展。为了避免与时代脱节、与生活脱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需要转换,“应当推进对话式话语新范式构建、生活化思想政治话语体系的构建、提升教育主题的媒介素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地气、涵生气、蕴底气’,避免因话语体系的脱节引发学生的认同化危机。”作为网络媒体,微信、微博中的内容丰富、新颖、更新快,这与大学生群体本身的特点相切合,他们年轻、活跃,参与性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是一个可探索的新途径。

(三)“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刘春波《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育的特征及有效运用》一文中指出,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在线教育已经由网络时代进入到大数据时代,并体现出个性化、智能化、科学化的鲜明特征。因此,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育大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智能化在线教育平台,制定数据管理规章,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育的数据质量在大数据时代的高效运行。

丁艺雪《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一文中指出,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思维方式的转变,从建立量化思维、整体观念、前瞻理念和保护原则四个方面,提出了转变思维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立思维形式的多元化。张旭《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一文,通过分析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应用,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新策略。

(四)“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大数据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拓展研究》一文中,作者指出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和新媒体的这个平台,将传统话语向网络话语转变,实现多种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要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融合,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方面,用‘主体间性’弥补主体性,以使得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存在多向互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解释过程,不再是教育内容的简单移植”。而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也要加大实践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重。白丽丽在其硕士论文《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指出,教育者媒介素养不高,受教育者新媒体认知能力较低,教育内容不适应,教育载体不健全,监管机制不完善,这是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所在,而要根本解决,则要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者素质,提高受教育者媒体认知能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平台建设,完善监管机制,进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五)“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王欣欣《“互联网 +”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一文从挑战与机遇两个不同的角度,剖析了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韩春艳《“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及路径》一文中指出,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思维方式、教育方式、教学手段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紧随时代的步伐,转变思维方式,要充分利用网络空间,积极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高地,通过平台搭建、建立网络信息管理机制、开辟线上线下多条教育通道,实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的。《“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应对》一文,通过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深入剖析,发现高校在网络舆情引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新媒体及自媒体应用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提出高校应认清网络时代特点,开展网络思政研究。《“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优化》一文中指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在“互联网+”时代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上进行优化,进而维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媒介化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学术界对当前媒介化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比较重视,但大家的研究思路大致相同,基本都是从现状的实证型研究入手,最后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见,媒介时代的来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依靠“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的单一说教方式和书本教育方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了,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媒介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工具、一种途径,一个载体,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社会、家庭各个方面的团结协作,需要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净化与发展,只有整个社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然也就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了。

猜你喜欢

话语媒介政治
画与理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政治攀附”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书,最优雅的媒介
雷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