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科学设置课后习题的方法分析
2020-11-19程国良
程国良
江西省乐平市鸬鹚乡中心完小
教师要培养学生勤能补拙的思想观念,在面对数学难题时,要鼓励学生动手解决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获得结果。数学是一门离不开题目的课程,数学课程本身就是由大量的问题构成的,帮助学生解决习题中的问题是数学学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是课后习题,它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也是课堂建设的桥梁。[1]因此,教师在教学小学数学时,要重点把握课后习题的设置,找寻数学学科的学习密码,为学生学习打开成功的大门。
一、课后习题的设置要正确有效
课后习题的布置也需要遵循教学规律,要根据学生能力的高低水平以及教学内容实际情况,为学生设置能够起真正作用的课后习题。课后习题中的题目难度要有低有高,但是大部分的题目难度应处于中间水平,这样才能让大多数学生得到有效的练习。简单的题目和中等水平的题目可以让多数学生获得自我效能感,激发他们的智力感,鼓励他们继续学习。难度较高的题目就对能力强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他们去思考去探究,使得自己的能力得到更快的提升。因此课后习题的设置要正确有效,能帮助到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
比如在教学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后,教师布置课后习题可以遵循正确有效的原则,将简单的题目设置为个位与个位之间的运算,如:“9+2=11、6+8=14”少量题目,这些题目相对基础,且学生的熟练度更高,让学生在看到习题后有信心动手。在题目中也应设置要求相对高一些的题干。比如两位数与个位数相加题型,像“15+3=18”等题。当然这种题型也应该少量,教师设计课后习题要面向大多数的学生,这样才能达到巩固所学内容的目的。
二、课后习题的设置要与教材相关
教师在布置课后习题时,不能脱离教材进行编写。脱离教材布置的作业是没有教学意义和目的的,教师要明确教材是教师教学和课外作业布置的主要依据,在设置的过程中,不能牛头对马嘴,这样的题目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起不到作用。课后习题应与教师的教学目标挂钩,学习什么样的内容就要布置什么内容的作业。除此之外,教师应利用课后习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其在习题中释放出学习的潜能。
比如在布置《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作业时,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编纂习题,在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它们的认识得到拓展和延伸。利用在日常生活里常见的图形,让学生获得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局限于学校内,将他们的学习带入日常的生活环境中去,学会学以致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的教学思维模式。是课后习题与教材内容环环相扣。
三、课后习题的设置要生动有趣
小学阶段的数学习题设置应充满故事性,受学生思考方式的限制,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充满童趣和天真,他们的思考方式相对简单。所以小学数学课后习题的题目应增强可读性,这样既吸引了学生,又提高了他们做题时的兴趣。将数学里的公式杂糅到题目中,既遵循了习题设置的要求,又尊重了学生学习的接受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获得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对学生进行获得自我效能感的训练,通过解决课后习题找到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学习意识,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问题贴近生活中的日常情景,并且学生都有过亲身经历,可以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
比如在布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课外作业时,由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题目要涉及大量的表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题干中会包含大量的数字,所以题目看起来会比较复杂,像这个题目“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240立方厘米,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求它的高。”对于知识掌握不够熟练的学生来说,他们会一下子难以给出答案,不知道该如何动手,这样就打退了他们的做题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关注到题目本身是否可以让学生产生解题的欲望,设置出生动灵活有趣的题目。如:“小明收到了爸爸买的一份生日礼物,这个礼盒长7分米,宽3分米,高5分米,里面是一个汽车模型,同学们帮小明算一算这个盒子有多大。”
四、总结
小学数学的成功离不开科学的设置课后习题,教师要认识到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努力提高课外习题布置的能力。学生的课后练习不仅是巩固学科知识的过程,还是提升自己发散性思维的方式。教师应根据小学数学的课程标准,为学生打造高效的练习习题,促使学生在习题中施展自己的能力,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