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间童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2020-11-19钟丽兰
钟丽兰
江西省赣州市凤岗峨眉小学
民间童谣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很重要,其原因在于民间童谣能够帮助学生喜欢上文学,让文学之花绽放在学生的心间。同时,童谣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其听读能力,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其实都是民间童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并且童谣因读写简单等原因而深受学生的欢迎,所以也可从此方面考虑民间童谣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培养听读能力
“听、说、读、写”是学生学习时需要具备的四个方面的能力,而民间童谣的首要作用就是能够锻炼学生的听读能力,原因在于童谣的语法结构有押韵、重复的特点,对于读音的辨析和矫正有着很好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民间童谣能够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
比如说:小学语文课文里的“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慢慢跑”,结构押韵,且内容里有重复的,类似这样的童谣,往往朗朗上口,很容易带动学生的情绪。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口朗读童谣,练习如何读字词,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发音习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不会感到无趣。教师也不必一遍一遍的帮助学生纠正发音问题了,同时也避免了以往教学过于无趣的不足。这种集体诵读的形式有着很多的好处,例如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本的童谣,能够让课堂学习变得丰富多彩,同时间接的培养了学生的听读能力。
二、激发学习兴趣
此时刚刚步入小学的学生,年龄其实并不是很大,还可能保留着以前的行为特点,比如说他们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面对这个情况,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灌输枯燥乏味的语文知识,则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为了避免一些不好的结果,保持良好的学习节奏,引入童谣,无疑会使得课堂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比如说:类似“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样的内容既可以算作是童谣,也可以是字谜,学生学习时会被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会认为这不是在学习枯燥的知识,而是老师在与自己做游戏,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热情被激发了。同时在学习这样的童谣时,学生的大脑也是在活跃的,思考能力也可以得到提升。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用民间童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教师也要考虑怎样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现在学生的年龄尚小,主观能动性还不是很强,所以教师可以从学生目前具有兴趣的几个方面入手,从而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先从内心开始,由内而外的展开,而且激发学习兴趣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语文知识的讲解,还需要家长的配合,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学习氛围里茁壮成长,而民间童谣就会有着这样的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解童谣,学生在家里也可以接触到童谣,因此教师巧用童谣,可以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养成生活习惯
让低年级的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很多童谣却可以承载教师想要说明的一些道理。因此,教师就可以借助童谣来让学生领会其中需要具备的一些生活习惯。采用不通过说教、不进行责罚的方式,在日常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如果教师发现有的学生的习惯出现了问题,上课时也可以借此机会提问,循循善诱,引发低年级学生的思考。
比如说:“大公鸡,有礼貌,见到太阳就问好。太阳公公眯眯笑,奖他一顶大红帽。”这是有关教会学生礼貌的童谣,让学生养成见到人学会打招呼,问好的习惯。这样的童谣其实也有很多,学习这样的童谣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还可以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好处。同时,教师还可以请学生逐一解读这一首童谣,通过反向发问,让学生可以彻底知行合一,即是使学生的内心想法与实际行动一致,在学生了解了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之后,能够付诸行动。语文教师还可以借由童谣来传递出文明的思想内容,例如说,爱护树木和花草、互助友爱不争吵、午休时间不吵闹、教室卫生勤打扫等等,这些其实都是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并且谨记的生活习惯。
四、总结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内外,教师都需要充分利用民间童谣,因为这不仅能够丰富学习的素材,还能提高教学的效果。现在的语文教学里,技术上已经进步的很快了,但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学生可能还不是很能够容易掌握,这时候教师就需要想到一些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其中巧用民间童谣就是一个方法。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巧用民间童谣的教学方法,促使文学之花常开在学生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