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视角下的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探讨
2020-11-19王军红
王军红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第九中学东校区
同课异构是指对于同一节的课程,由不同教师结合自身理解,自己备课和上课的教育教学模式。不同教师的认知基础与备课方式不同,可以从多维的角度呈现出迥异的教学风格,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升华主题,更新教育理念与创新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提高学习效果。古代诗歌属于古代文学的优秀代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于《诗经》,兴起于汉代乐府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新时期的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在同课异构的视角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构筑诗歌教学的趣味课堂。
一、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课例的优点
同课异构的视角下,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诗歌内容与教学目标,结合初中学生的语言文化基础与认知能力,明确教什么与如何教的主题,规划与设计高效的诗歌教学方法。[1]通过问卷调查初中语文教师,以及深入研究相关文献,结合对古代诗歌教学的深入调研,很多教师在开展古代诗歌教学中有许多可取之处,主要包括:教师主导教学,突出学生主体;注重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与意境;基本素养较高,课堂内容丰富。
例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中,单元要素是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述的情境,领略景物之美,把握重音与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揣摩语言与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在《古代诗歌四首》之《观沧海》一诗中,教师通常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诗歌,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与韵律,感受诗歌声韵之美。教师根据学生朗诵情况教学,一般是结合“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等内容,展示碣石、大海、星空等图景,创设生动氛围,并播放与范读诗歌,强调“澹澹、竦峙”等读音,指导学生划分节奏,根据节奏更好诵读。在反复诵读中提升语感,感受古诗词的言语之美、声韵之美。想象情境,尝试代入感,融已入境,领略景致之壮美,知人论世,感受胸怀之博大。
二、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课例的不足
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和长期的听课与调研,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古代诗歌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阻碍了构建高效诗歌课堂,不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歌意境等。[2]主要体现在:一是课前预习指导不到位,通常是让学生自主预习,但是又不注重预习检测;二是课中范读与细节讲解不到位,不利于学生后续探析诗歌;三是评价方式单一,不够科学合理。
例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对于这首由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诗歌,一些教师在教学时不注重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没有布置具体的预习任务或者制作相应的预习课件,因此需要占用宝贵的课上时间解读题目与诗歌内容。在解题与解析内容时,没有做到对“闻道龙标过五溪”等句的逐字解析,对学生不了解的背景资料补充不足,导致学生在理解诗情的时候浮于表面。在课后评价中,很多教师只是对学生的回答问题结果评价,没有引入学习态度与探究过程等评价内容。
三、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优化的策略
结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优点与不足的分析,在同课异构的视角下,教师之间应该通过高效合作,共同探讨与总结高效的诗歌教学策略,以此培养与提升学生自主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全面提高古代诗歌课堂教学效果。一般而言,构建高效古代诗歌教学课堂需要注重以下方面:一是明确诗歌教学目标,运用丰富资源创设生动的课堂情境,尤其要明了诗歌创作的背景。二是创设与运用多样的诗歌诵读方式,包括范读、单独朗诵、共同齐读、吟诵等;三是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模式。
例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次北固山下》一诗,教学目标为:熟悉诗歌内容和背诵全诗;品味诗歌意境与领悟主题内容;感悟古代诗歌的思乡情感。教师可以制作预习课件,辅助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古代驿道、潮水、海上日出等景象,创设生动的诗歌意境,补充诗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感悟那种乡愁的意境。在运用多种方式朗诵时,教师应该先断句,比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等。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比如“诗歌中哪些写景?哪些抒情?运用怎样写作手法?”教师根据各小组解答情况总结:前三句写景,最后一句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可见是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四、结语
同课异构视角下,探讨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策略,教师应该结合实践教学经验,以及运用问卷调查等方法,探析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优点与不足,并通过创设生动情境、指导学生多样方式诵读、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更好构建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