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县级文化馆如何发挥好自身职能
——霸州市文化馆如何成为县级一级馆
2020-11-19刘进
刘 进
河北省霸州市文化馆
一、基本情况
霸州市文化馆是霸州市文广新局领导下的县(市)级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是全市群众文化事业的核心,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1949年设立霸县民众教育馆,1952年改为霸县文化馆。自2010年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场会在霸州召开,馆址迁至李少春大剧院,并对馆内配置进行了全面提升,极大提升了群众活动的环境,丰富了群众活动的项目。2011年经国家文化部评定,定级为“一级文化馆”,并于2016年通过了第四次评估验收工作。
目前馆内员工人数为16人,年龄结构40岁以下10人,其余6人40-50岁。大专以上学历11人,业务人员14人,门类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摄影、文学创作、曲艺。功能划分戏曲活动室、老年活动室、书画活动室、电子阅览室、民俗展室、书画长廊、器乐培训室3个。馆舍面积4800平米。
二、发展历程
文化馆从设立到现在的发展历程,是霸州从落后县城到现代城市的转变,也是国家从弱到强,文化从无到有再到繁荣的转变。从建馆时只有2名人员显得无足轻重,到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婚姻法、破除迷信、移风易俗等国家大事及转变社会风气中,充分发挥文化影响力,潜移默化,通过幻灯、展览、黑板报、戏剧、曲艺演唱、歌舞等形式,进行多种多样的阵地宣传活动。这一时期文化馆人迸发了极大的创作热情,创作改编演出很多传统及现代剧目。文化馆开始发挥其群众文化组织核心作用,成为政策宣传的排头兵,对社会稳定及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历了50、60、70、80年代的高潮后,从90年代开始,馆内大部分文艺骨干相继到达离退休年龄而离馆,造成馆内业务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翌年,市财政停拨馆内业务经费。为应对新的形势,该馆积极推出了文艺培训、工艺美术服务、有偿游艺服务等以文补文、以副补文措施,缓解了经费不足的困难,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进入新世纪后,霸州市文化馆步入快车道。得益于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文化馆的社会地位不断突显,内部职能越来越细,并整体迁入文化活动中心(现李少春大剧院)。
三、发展成果
该馆响应国家政策,积极宣传、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申报非遗项目,并建立网站、数据库等数字平台。目前申报成功国家级4项,省级15项,挖掘整理近100项非遗项目。组织非遗项目进校园,也让传统文化得到了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在培训方面以文化馆为基地,以各乡镇综合文化站、文艺团体等为分教点有计划地进行培训,创立了“公益文化大讲堂”,涉及舞蹈、声乐、戏曲、美术等,每年各类受益人群达6000余人次;在此基础上,年底组织优秀培训团体及各乡镇精选文艺人才进行汇报演出,创立品牌活动“农民文艺汇演”,全部来自霸州市各个阶层,用群众演员、讲群众事、说群众话、抒群众心声,切实落实文化惠民的服务宗旨。年中进行“文化下乡”,从而将文化成果惠及基层,做到服务于民。
在艺术培训之外,馆内学者组织本土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创立了《益津关》期刊,并编写多部反映霸州风土民情书籍。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书画活动,通过举办笔会、书画展等活动进行交流和切磋,以书画会友,提升群众艺术水平。
经过文化馆人不断努力,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入人心,得到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河北电视台《河北新闻》等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也得到了中央、省等领导及众多文化志愿者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与京津冀、周边县市文化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先后获得“河北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集体”、“廊坊市合唱艺术节暨‘彩色周末’广场文化活动优秀组织奖“等荣誉。
四、主要做法
文化馆经历了高潮、低谷、再现辉煌的过程,在这一系列转变过程中,除了客观的条件所限,人的因素成为了主导,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重视,升级硬件设施。
随着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场会的召开,市委市政府将公共文化服务提上日程,将其作为考核目标,每年拨出专款着手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完成全部村街的文化资源共享工程、15个综合文化站、配发车辆、各种活动器材、服装等,不仅为群众提供了可供活动的场地和器材,也为全市文化的深入开展和繁荣提供了保障。
2.遴选人才,群众文化从基础做起。
文化馆经过多年的废弛,管理松散,大量人才已经流失,各项业务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成了一个“空壳子”。该馆从零开始,馆内同志凭借专业的科班经验、恪尽职守,严于律已、人文关怀,除说服原部分文化馆人才回馆开展业务外,还从社会招募年轻人才,注入新鲜血液。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刚刚恢复工作的文化馆,在群众心中的认可度很低。经过馆内人员的齐心协力,慢慢聚拢起各类团体,馆内直接辅导文艺团队5个,基层文艺辅导基地15个,馆外活动辅导基地2个,形成以文化馆活动培训中心为基地,以各乡镇综合文化站、文艺团体等为分教点有计划的培训体系。随着与基层联系日益紧密,下乡、培训、辅导等各项业务都渐渐成型,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才有了自创小品《烛光里的妈妈》《异年》、舞蹈《大丰收》《过河》、歌曲《中国龙中国梦》等优秀作品,才有了“公益文化大讲堂”“农民文艺大汇”的群众文化品牌。
3.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虽然经过多年的建设,但与国外、国内发达地区的文化供给相比,县级市及乡镇普遍存在着供给不足。我们市里文化馆承担着群众文化供给的重要职能,但与数量庞大的群众来比,一个县级市文化馆显得形单影只。这就需要发挥文化馆的带头作用,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作用。
文化馆刚恢复的时候,管理面积500平米,只有书画室、戏曲活动室、乐器培训室等小厅室,对于大型群众的培训和活动需要协调配合的部门太多,障碍了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就这一弊端,馆里同志积极与上级沟通协商,请求整合舞台资源、小剧场、流动舞台车等,发挥价值最大化。这一整合使得文化馆的大型群众活动与小规模、常态化的群众活动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并将平日的培训成果搬到了舞台和村街,举办了12次“农民文艺大汇”、100余场“文化下乡”演出,大大扩展了群众受益面,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
4.聚贤集能,让优秀志愿者成为群众文化领路人。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馆内同志深知光靠馆内的人才虽然能够满足日常业务开展,但要实现群众文化的普及化,没有众多志愿者是不行的。多年来,文化馆一直秉承文化惠民的服务宗旨,并培养了颇具规模的志愿者队伍,对其中诸多先进文化志愿者给以重点支持,打造典型,带动更多的文化骨干由参与者转变为组织者、由组织者转变为推动者,这些文化志愿者及团队,成为我市基层群众文化的助推剂,全市群众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涌现出的优秀志愿团体有8个合唱团,7个舞蹈队,1个五星群众自办文化团队,1个四星群众自办文化团队,还有王文清、姚玉海、魏春山、刘玉琴、潘昭霖等先进文化志愿者,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5.公平公正,保障矛盾的顺利解决。
群众文化工作繁杂而又细致,涉及人员众多,好多优秀团体及个人因为公平公正的问题而变得心灰意冷。资源有限与人员众多有着天然的矛盾,怎样解决这一问题?那就是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评价标准就是谁对群众文化的热情高,谁对群众文化的贡献大,那就应该得到重点的支持。这样就实现了团体之间的相对公平,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对于群众文化开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该馆一直坚持这一原则,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6.以人为本,创造馆内气氛和谐。
一是以群众为根本,创造一切条件让群众感受到愉悦的氛围,感受到温暖的服务,而不是冷冰冰的人和物,让大家乘兴而来,满意而归;二是尊重人才,专业人士对于群众文化工作有着积极的引导意义,让大家乐意跟着做,跟着学。文化馆为专业人才创造发挥其才能的土壤与氛围,这样才能取得多赢的局面。
7.强筋壮骨,辅导基层文艺骨干。
聘请专业授课老师对乡镇、村街文艺骨干及团体进行业务辅导培训,做到以点带面,提升基层整体群众文化活动水平。从中遴选出优秀节目参加更大的展演展示平台。先后为胜芳、信安、扬芬港、二矿等多个乡镇村街免费辅导。
8.积极探索,公益与市场有机结合。
面对文化馆培训人次与自身师资力量、活动经费的短板,与社会专业人士合作,对于重大活动专业人员公益性参与策划、培训、联络等事项,起到提升活动整体与群众表演质量;在重大活动之外,专业人士较少的收费也起到了市场与公益的平衡。(此项经公共文化服务评委认可)
五、特色创新
文化馆的硬件工作条件不能改变,能改变的只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服务中时时刻刻替他人着想,让群众体验到“家”的感觉,让他们来的轻松,去的高兴,发扬主人翁的精神,并在各项管理中充分质询群众意见,将矛盾化于无形,让文化馆成为群众共同的家。
1.为戏曲演员专门编谱。
科班出身的馆长对于戏曲有着自己的理解,每一段戏、每一次演唱、每一个人演唱都会是不同的曲谱、不同的效果。因此要让培训学员唱好一段戏曲只能是为每位学员的单一唱段录音,并根据录音整理成曲谱,并交由乐队统一节奏,整谱避免唱、奏员之间内讧,这样的演唱效果出的慢,但是却保证了演职员间的整体化。
2.深入、细致的长时间培训。
无论是为每位学员翻谱,还是各类团体的培训辅导,细致用心,让每次培训都落到学员们的心里,是提升各类团队水平的标准,也因此馆内老师在学员们心中树立了负责、耐心的榜样,学员们也因此得到了水平的提升,并在地区比赛中屡屡获奖,文化馆也成成廊坊市基层群众文艺辅导基地、省市两级“三下乡”先进集体的称号。
3.作品迈入原创,反映生活百态。
有了好的团队,必须有好的作品,才能真正走入到群众中间去。而好的作品也一样来源于群众生活。小品《烛光里的妈妈》《异年》、舞蹈《大丰收》《过河》都来源于生活,无论是下乡演出还是舞台展演都收获了热烈的反响,受到了百姓的欢迎。
4.重大活动及决策引入群众征询机制
行政的规划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存在不同的区间,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该馆引入群众参与机制,群策群力,在多次重大活动及下乡服务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群众中的老同志担任了联络员,协商沟通,让二者的努力方向趋于一致,形成合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中央提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施行、在总分馆制蓬勃开展、在文化馆引入社会管理之际,该馆致力于群文活动、文艺培训、文学创作、志愿者服务、社团提升、非遗保护传承等中心工作,为霸州地区文化的繁荣发展夯实根基,让霸州深厚的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助力文化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