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特色品牌,引领文化时尚
——塘沽“海门艺术节”的启示
2020-11-19张迪
张 迪
天津市滨海新区文化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灵魂特质和精神内涵的集中体现。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从来没有离开过文化所提供的强大的精神支持,因此打造精品文化,形成特色品牌,引领文化时尚,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和艺术享受是我们每一个文化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课题。
一、星星之火始,后成燎原之势
一个在社会上叫得响、在人群中知名度高的文化品牌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夜成名,它需要一定的时间,不懈地努力和坚持才能逐步形成。正所谓星星之火始,而后成燎原之势。塘沽“海门艺术节”之所以能够在塘沽及滨海新区成为赫赫有名的品牌,首先是因为历时持久。
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文化内涵与品位,往往是通过不同的载体来表现的。长期以来,这些不同形式的载体都很好的表现了那一地区的文化特色与品味,精神特质与风骨。而“海门艺术节”正是体现塘沽地区群众文化水平与精神风貌的文化盛会。这一创新的文化形式,毫无例外地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打磨。
“海门艺术节”的前身是“海门歌会”,早在1986年,塘沽创办了每年一届的海门歌会,以群众歌会的独特形式,歌唱祖国、歌唱党、歌唱社会主义,展示各行各界的精神风貌和群众文化活动水平。1997年,举办了十届的“海门歌会”华丽转身,而为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参与更广泛,历时更持久的“海门艺术节”。艺术节通常于每年4月份开幕,于10或11月份闭幕,每年都有隆重盛大的开幕闭幕仪式,中间穿插多种文化活动,从开幕到闭幕时间持续长达半年之久。不仅参与者们乐此不疲,观赏者们也多了一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直至2012年,这样的艺术节每年一届,共举办17届,加上它的前身“海门歌会”这一文化盛会足足持续近30年。20几年的坚守与打磨使“海门艺术节”成为塘沽乃至滨海地区一个响当当的文化品牌,一个知晓度极高艺术的盛会。
二、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变,是“海门艺术节”又一成功的标志
在海门艺术节期间,为体现海门艺术的思想性、群众性、艺术性,同时为满足全区各系统各单位及社会各阶层不同的文化需求,在内容安排与形式设计上年年出新招,届届求变化。
1.业余团队的表演与专业团体的演出相映成趣,动态表演和静态展示交相呼应。
例:在1998年第三届海门艺术节期间,先后组织了“滨海曙光”大型文艺演出、庆祝建党77周年“七一赞歌”文艺演出,以及津沽海会“蓝色畅想”交响音乐会、“沽口月圆”中秋赏月晚会、庆祝建国49周年“广场欢歌”群众文体活动展演。庆祝解放路商业街开街的“金色旋律”大型文艺晚会、俄罗斯拉戈维克现代艺术团专场演出、菲律宾魁山城市芭蕾舞团演出等活动。
在静态展示方面,组织了部分名家版画北京展,塘沽版画香港展,塘沽美术作品个人书画展,组织塘沽美术作品赴比利时展览等。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二届海门艺术节期间开展的展览、演出、赛事及消夏纳凉活动近7场,近3万人直接参与,创群众文化活动历史新高。
2.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创建主题月、节中节等活动,别开生面。
关注发展各类文化,使之竞相开放。如:第十二届海门艺术节按月份确定活动主体,分别是校园欢歌主体月、青春绽放主题月、企业星光主体月、社区文博主题月、机关雅韵主题月、军营异彩主题月、四海同歌主题月、田野风情主题月。第十三届则分别是校园文化展示月、社区文化展示月、群文成果展示月、静态作品展示月、机关文化成果展示月、企业文化展示月、军旅文化展示月、外来务工人员文化展示月、家庭文化展示月。此外还有涵盖在海门艺术节之内的家庭艺术节、社会艺术节、邻居节、乡村文明艺术节、校园艺术节、青年文化艺术节、企业文化节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人们欣赏艺术演出,展示综艺才能,学习交流艺术成果搭建了舞台,满足了不同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这一系列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极大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同时提高了艺术鉴赏水平,为塘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以“快板”模式整合多元文化是海门艺术节的又一大亮点。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要推陈出新,因循守旧只能是死路一条。海门艺术节正是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一路走来。在推出“主题月”、“节中节”等活动形式之后,海门艺术节又推出了“板块”模式这一新亮点。如:第十四届海门艺术节重点突出七个板块:“红色的旋律”唱响红歌活动、“开放的塘沽”国际文化交流系列活动、“青春的交响”青少年系列活动、“激情的社区”街道文化系列活动、“七彩的生活”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希望的田野”农村文化系列活动、“美丽的夕阳”老年文化系列活动。第十五届为五大板块:“腾飞滨海美丽塘沽”系列主题文化活动、“明珠璀璨开放塘沽”文化交流系列活动、“青春舞动欢乐塘沽”青少年文化系列活动“激情社区和谐塘沽”街道文化系列活动、“缤纷都市活力塘沽”群众文化系列活动。
在这些不断持续开展的多元化群众文化活动的带动和影响下,机关文化、企事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军旅文化、田园文化等在塘沽如雨后春笋般骤然兴起,受益人数达数十万。这些强劲的文化高潮极大地丰富了“海门艺术节”的内容,在满足塘沽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塘沽各阶层请求进入艺术节主渠道的呼声越来越高,并不断有团队主动请缨要在艺术节主平台上展示才艺展示风采海门艺术节的舞台越打越大,社会覆盖面越来越广,凸显了海门艺术节强劲的影响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4.国外艺术团体的参与为海门艺术节注入新动能。
塘沽作为滨海新区核心区,必须打造与现代化港口城市标志区相适应的文化氛围。这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更是文化品牌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海门艺术节这个极佳的平台上,走出去、请进来,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更加频繁。在这个平台上塘沽百姓领略了俄罗斯、美国、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挪威、比利时、意大利、法国、保加利亚、荷兰、菲律宾、新加坡、日本、韩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风情,品鉴不同特色的异国文化。欣赏高雅艺术已成为时尚。
5.种类繁多的慰问演出也为海门艺术节注入了活力。
多年来海门艺术节除了创建上述多种门类繁多的艺术活动外还有更贴近百姓,更贴近生活,更接地气的活动形式。如手拉手艺术团深入乡村、学校、部队、重点工程建设工地、农民工驻地等进行慰问演出,举办书法进万家、楹联进社区及三下乡活动,关注弱势群体为残疾人举办文艺汇演等等。这一系列关注民生、贴近生活、健康灵活的文化形式为广大群众称道。
三、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专业团队的鼎力合作,是海门艺术节成为地区精品,文化名牌的重要保障
任何一个地区要想打造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为地区百姓推出一道文化盛宴,没有当地政府的支持,没有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没有专业人员的通力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据查,1996年正是在塘沽区委、区政府的倡导下才决定对海门歌会单一的表现形式进行改造提升,开始筹划一个更广泛的全方位、多层次、多门类、周期性的大型艺术活动。为此,区宣传部专门召集区教委、区街工委、区武装部、区公安局、区渔农委、区工会、区文化局等单位负责人召开专题活动协调会,统一认识,明确方向,大型艺术节活动“海门艺术节”的构想和方案正式出炉。自此,每一届艺术节的开闭幕式上都有政府官员和主管领导的身影,足见各级领导对海门艺术节的大力支持与高度重视。
专业人员和基层干部构成的专业队伍,是海门艺术节成功的重要保障。没有一支过硬的专业队伍,各项目标就无法实现;没有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活动就杂乱无章。因此举办多门类的文化大讲堂,提高文化干部的素质,开阔文化干部的视野,便成为每届艺术节的常态。例如:1999年在第四届海门艺术节期间,为完善展示平台,加大基层辅导力度,强化基层服务意识等,专门实施了文化辅导员进社区结对子计划。这一举措对全面提升塘沽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积极鼓励创新,激励创作。如:自第十二届海门艺术节开始对艺术节期间的优秀作品、优秀节目及优秀组织单位予以奖励等,催生了塘沽群文舞台的新面孔、新作品,充分调动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使艺术节长盛不衰、活力无限。在此期间,专业人员和文化干部的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他们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组织、协调、管理能力,更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海门艺术节历经二十几年近三十年的磨砺已成为塘沽特定历史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最具群文特色的文化品牌。它不仅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市民文化修养,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而且承载了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凝聚力量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近两年,由于新区的组建,机构的整合,政府各职能部门人员的分工变化等因素,海门艺术节未能如期举行,但作为知名品牌的影响力和轰动效应,仍然在持续发酵。它仍然是滨海新区举行各类文化活动,群文活动的一个标杆,一个高度,一把尺子。同时它对于群文干部所给予的启示,引发的思考,必将成为我们搞好群文活动的源头活水和强大动力。它就像一面旗帜,引领我们在继承创新文化品牌的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好的传统。有的传承了下来,有的没有传承下来,中断了。但好的传统就是好的传统,虽然一时中断了,但是只要是好的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需要都会逐步的恢复过来。作为一台很“接地气”的传统艺术的盛会,我们绝不能将它断送在我们手中。我们不但要将“海门艺术节”昔日在群众文化中影响力传承下去,而且要将传承和创新紧紧连在一起的,没有传承,便不会有创新。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传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为了更好的传承我们就应该不断的创新,就要对过去的形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也要坚持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创新。使“海门艺术节”长盛不衰永久的传承下去,使它成为滨海地区乃至天津全市群众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