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规范》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
2020-11-19宋培源
■宋培源/
鲁东大学
一、中国传统宗祠和家训文化
(一)中国传统宗祠文化
有句俗语叫“族必有祠”,我国古代社会是封建的礼法社会,宗祠作为供奉祖先、祭祀和教化礼俗之地同时还兼有族内议事、警诫子孙的教育功能,是古时人们的心灵所向之处。它以儒教思想为基础,饱含中华民族的家族文化情感,也是古时社会文化的重要缩影。其中,家训作为每个祠堂中最重要的精神文化代表之一,其庞杂的文化载量,训诫、传承等功能和思想道德教育意义深邃广远。
(二)中国传统家训的含义及意义
在中国人心中家庭是由婚姻和血缘关系组成的团体,更是集血脉相承、生产经营、社会教化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单元,这就使我国传统的家庭概念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与家族有紧密的联系。家训这一概念我们可以理解为某一家庭或家族中,长辈对晚辈或夫辈对妻辈以口头、书面方式进行的具有约束性、劝诫性或警示性的家庭或家族教育形式,其教诫内容纷繁复杂,导育方面覆盖广泛,不同的家族与各家族在不同时期的教育内容特色也不尽相同。
家训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之一,属于儒家文化范畴,其发展历久悠长,且不断更迭出新,在从古至近代的家庭家风教育及社会风气塑造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隐性作用。我国家训发展于重礼法的封建社会环境中,从维护古代封建专制统治和思想道德教育角度辩证思考,不难得出封建思想的礼法制度极大程度上刺激了小家庭或家族中的传统家训的发展,同时,传统家训的发展完善亦对巩固封建等级制度、维护封建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虽有少许无法超越当时历史局限性而导致的消极影响,却也富含在立德树人、引人向善方面的今日之思想道德教育亟需的积极营养。
二、郑氏与《郑氏规范》简介
(一)郑氏
郑氏一脉始于西周时期郑国君主,传承至今已有数千载,如今位于浙江省浦江郑宅镇的郑义门即为其重要遗址之一,也是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有明太祖亲封的“江南第一家”的美誉。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闻名于世,经历多年风雨飘摇,岿然不动。据统计,郑义门历史上共173人入朝为仕,却从不曾有一人因“贪”而遭罢黜。郑氏家族先人留下的家族训语,却一直推陈出新、镌刻于郑氏后代的骨子里。而深刻影响着郑氏整个家族的人文遗风、维持着整个家族生命力、渗透于整个家族成员DNA中的强大精神驱动力就是著名的《郑氏规范》,郑氏也凭此成为了地方上的名门望族。
(二)《郑氏规范》
作为元明时期具有代表意义和巨大探索价值的《郑氏规范》延续的是郑家的家风,但包含的生活态度、道德修养、学识涵养,仍然适用于现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塑造,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亦能从中收获颇丰。短短百余条家规却涉及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冠婚丧祭、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数方面,堪称世上最高效的管理规范。
《郑氏家训》前的绝大部分家规著作皆从伦理纲常角度说教后人而并无有效的惩戒措施,并无明确规范。而郑氏家规有具体的法令般的奖惩条款,执行严格,是涉及法律也涵盖道德层面的家规,十分重视对族人人格品德的修养,其次,家规的实施以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综上考究其特点,不难看出它是一部经典的内容广博而又严谨细致的家训著作。
三、《郑氏规范》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敬业廉洁”教育
2015年5月《郑氏规范》被中纪委作为宣传蓝本,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才认识到早在数百年前“崇清廉”已被深刻认识并渗透于郑氏家规中。其家庭教育极其重视子孙品性的培养,家规第八十六条指出“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亦不宜恃贵自尊,以骄宗族。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明确指出为官的后辈要勤政廉洁奉公,不得对族人拿出官场做派,且若有贪赃枉法者不论官阶大小皆处以家规,同时强调不遵守家规就以不孝论处。“有申理者,哀矜恳恻,务得其情,毋行苛虐,又不可一毫妄取于民。”指出对于鸣冤的百姓要有哀悯恻隐之心,要体察实情,不能苛刻对待,更不能拿百姓的一针一线。第八十八条强硬规定“有以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后辈为官者若贪污受贿则在家族史册中去除去姓名,死后也不得进入家族祠堂中,对于古人来讲这是关乎声誉和人格的大事,此条规定可以说是作为郑家人的“硬性条件”。
(二)“礼仪勤俭”教育
虽然处于封建社会,但郑氏的家庭教育观念十分较科学化,十分讲究礼制。在家族管理上,有关礼制规定的家规数量多且贯穿于整部家规,例如“每日早膳后,亦随众到书斋祗揖。须值祠堂者及斋长举明,否则罚之;其母不督,亦罚之。”“子孙不得惑于邪说,溺于淫祀,以邀福于鬼神。”,明确提到了后辈在忌日奉祭之时要前去学习礼仪,小孩若犯错,则其母亲有连带责任等。
此外,在家庭管理上还强调要勤俭持家、有忧患意识,有明确的奖罚机制。不仅如此,在学习问题上,郑氏也形成了学有良儒的风尚,更是创办了私学东
明精舍,培养了诸多人才;在生活作风中,节俭戒奢也是每个郑家人的必修课;在治家方面,祖辈积累经验世代传承,“孝、团、和”的家庭风尚为世人称赞。
对于邻里间的交往,更是讲究。比如“子孙当以和待乡曲,宁我容人,毋使人容我。切不可先操忿人之心;若累相凌逼,进退不已者,当理直之。”告诫后辈应当与乡邻友好相处,宁可自己接纳别人,也绝不能让乡邻迁就自己。处理事情不能先入为主,带有情绪,但若遇无理取闹者,则应理直气壮讲道理,体现了遇事时理性退让的处世智慧。
(三)“孝悌忠义”教育
纵观家规中的条例,总体给人以较为严苛的感觉,其中不乏斥责鞭打等惩戒方式,儒教思想的基础使得“父慈子孝”在家庭伦理方面成为根本,从郑义门中“义”字亦不难看出郑氏在孝义教育方面的重视。《郑氏规范》讲求打造一个孝义的家风,许多条例对于打造和谐的家庭关系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子孙须恂恂孝友,实有义家气象。”中尊待父母谓之孝,善待兄弟谓之友。同时,家规规定母亲对孩子要有生有养,主要是避免古时男尊女卑导致的弃杀女婴事件。相较于其他家训来讲,《郑氏家训》在严格规范家中晚辈的同时,亦规定了作为家族长辈应尽的责任义务,作为封建社会的大家族,有如此伦理理念实属罕见,同样也如空谷足音般警醒着我们现今社会的道德伦理。
四、结语
显然,《郑氏家训》在现代的教育意义远不啻于此,其中部分内容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进行了诠释,充分证明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在推崇和践行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亦能在潜移默化中对我国中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传统家训文化的迅速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对社会民众的伦理道德教化发挥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作为传统家训中的优秀代表,《郑氏规范》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精神文化可谓是留给我们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文化遗产。
家训文化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今天,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传播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培养中学生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辩证地看待和分析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中学生批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迫在眉睫。随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距离越来越近,社会及文化方面发展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愈发凸显,无论是目前世界各国对本国文化的重视和输出,还是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都昭示着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社会和谐是我们这代人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重要保障,而整体的社会风气的塑造离不开对中学生这一重要群体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公民素质培养。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民族的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前提,我国浩瀚博大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养分能否充分发掘运用,能否合理有效的展现其社会价值和教育教学价值必将成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关注的重点和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路上的重要聚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