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之路让我欢喜让我忧
2020-11-19杨义祥
■杨义祥
2015年,自打担任市委党校驻高场办事处保安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走进脱贫攻坚工作队的行列起,脱贫攻坚工作就成了扛在我肩上的重任,我曾为之牵挂为之焦急,为之忧虑也为之欣喜。
下村之前,虽然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艰巨性,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是,当我和工作队员们走进乡村,走进贫困户家里,和他们拉起家常,我们所看到的和听到的,许多依然让我震惊。那一张张饱受疾病困扰而痛不欲生的脸孔,一个个挣扎着谋生而步履艰辛的家庭,一张张满脸皱纹而渴望求助的眼神,是那样强烈地冲击着我的内心。我真切的感受到自己肩负的使命之光荣,责任之重大。
确实,每一个贫困的家庭,都有一段心酸的故事,都背负着一座沉重的大山,都有一道他们难以逾越的堑壕。对于行走在脱贫攻坚征途上的工作队员来说,帮他们卸下重负、填平沟堑、抚平愁云,在通往全面小康的道路上携手同行,这既是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宗旨,也是每个扶贫干部的使命与责任。我决定调动一切资源,使出浑身解数,帮助保安村的贫困户一家一家解难,一户一户脱贫,为脱贫攻坚尽一名基层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
组织专家组送医送药上门,仿佛寒冬里送来了春风
毋庸讳言,贫困户相当多都是因为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或者终身疾病造成的。在进村调查不多久,我和工作队员们就发现,在保安村患病的贫困户中,有七户家庭都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稍作了解就会发现,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相当可怕的疾病。它不仅戕害患者的大脑意识、改变患者的行为方式,甚至对整个家庭的生活氛围,乃至社会地位都会带来极大的挫伤。这种病不仅基本难以根治,治疗费用和护理成本也是不小的经济负担,而且稍有不当,患者病情加重,还会危害社会,成为严重的公共安全隐患。毫无疑问,这七个家庭的经济压力与精神压力都是无以言表的。必须尽一切可能,缓解这些家庭的负担。因为之前多次应邀到市卫计委讲课,我与其系统的领导层都比较熟悉。因此,我专门抽时间造访市精神病医院,找到院长舒代明和副院长周勇军两位同志,讲明来意及吁求。两位院领导当即表示:医疗扶贫,责无旁贷,全力支持。随后,医院方面组成了由周勇军副院长牵头,精神科副主任张红等为成员的专家小组,经与我约定时间与细节后,带着价值数千元的药品专程赶到了保安村。
根据造册名单,我们在村扶贫专干的陪同下,带着医疗专家组逐户走访,询问和查看病情,有针对性派发药品,提醒家人照顾病人的注意事项,如何跟踪护理。诊疗中周院长一再强调,只要家庭条件允许,愿意到市精神病医院住院的,报上保安村住址,即提供免费治疗。看着工作队员和医疗专家组成员一张张关切的脸孔,捧着送上门来的免费药品,听着一句句暖心的话语,患者家属拉着我们的手连声感谢。表示谨遵医嘱,配合治疗。我分明感受到,这七户患者家庭,如同在寒冬里看到了迎面吹来的春风。
第二年,医院方面根据我的请求,又组织专家组进行了一次针对性回访和跟踪治疗。有两户家庭还接受了免费住院治疗。
2017年,四组贫困户黄元香的小女儿胡艳,务工期间突发精神分裂症,住进了市精神病院。因为孩子父亲几年前已因病去世,母亲黄元香常年在外打工,只有一个生病的姐姐在家。我前后几次专门赴医院看望,向院领导和主治医生了解病情,商议治疗和照顾方案。根据我的请求,医院甚至免除了胡艳的生活费。经过两年多的住院治疗,胡艳的病情有了明显缓解,能够与我做一些简单的交流。看着她的病情一步步好转,我仿佛看到了她健康活泼回归社会的身影,内心充满了期待,也感到无比的欣慰。
赔付余款追索到位,千里之外的郭昌凤电话中连声致谢
保安一组农妇郭昌凤,其丈夫蔡治龙于2010年12月,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中丧身,留下患精神分裂症的女儿和年仅十岁的儿子,还有年过六旬的母亲需要赡养。此案法院判决后,肇事方在仅仅赔偿安葬费之后,就一直潜逃在外。讨回肇事方的赔付余款,成为郭昌凤悬而未决的心结。
由于肇事方远在二十多公里之外的另一个办事处,而且非常狡猾,长期外逃。郭昌凤孤儿寡母,贫弱无助,而生活还得继续。无奈之下,她在安葬丈夫后不久,即带着儿子和患病的女儿远赴广东打工,一去就是四五年。对于肇事方的余款赔付问题,郭昌凤更是一筹莫展,感觉求诉无门。
我和工作队员走访多次后,才获知这一消息。一定要急贫困户所急,尽快帮她了结心愿。于是,我几次亲自到市人民法院执行局调取资料,查阅案卷。在市人民法院执行局领导的支持与法官们的配合下,我们很快启动了郭昌凤案件的司法救助程序,我安排队员积极帮助她分头在村部和办事处办理了相关材料手续,一面多次与郭昌凤本人积极沟通,让她提供所需资料。后来由于与相关规定有冲突,救助程序被迫搁浅。
怎么办?贫困户的困难就是自己的困难。面对难题,我没有放弃,转而积极向法官们争取,将郭昌凤案件列入追索“老赖”专项行动。人民法院执行局的法官们积极支持,终于在2019年春节前夕的围捕行动中,将肇事方堵截在家中。自此,郭昌凤的赔付余款终于得以执行到位。当我们把消息告知郭昌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她异常激动,在电话中连声致谢: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工作队!感谢法官们!
谈到身体康复回归社会,孤寂已久的李雪婷脸上泛起了红晕
保安村四组农妇黄元香,丈夫2012年患肝癌病逝,留下3个未成年的女儿和年老的母亲。2015年6月,大女儿李雪婷在武汉某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不久,身体出现异常。后经武汉协和医院专家诊断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一年多后,双胞胎姐妹中的小女儿又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如此祸不单行,将黄元香彻底击垮。她一度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
在高场办事处党委和村党支部的支持和配合下,工作队一方面为她申请特别救助,一方面在单位和村部分头组织党员开展爱心捐款。一声声温暖的话语,一笔笔带着体温的捐款,终于让黄元香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2018年年初她外出广东打工。
黄元香家庭的不幸遭遇,让我和家人感同身受。眼见寒冬将至,李雪婷依然穿着好心人捐赠的旧棉袄。我与爱人商量后,在商场花数百元为李雪婷买了一件崭新的棉袄。爱人还把自己一件八成新的呢子大衣也捐了出来。听闻消息,才过门不久的儿媳妇也捐出了自己的几件衣物。2018年12月20日,我带领队员们专程上门为李雪婷送上新棉袄,李雪婷激动得热泪盈眶。
李雪婷的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比较难治,长期跑武汉协和医院不仅极不方便,因为是看门诊,治疗费报销困难,经济压力很大。后来,她在微信群了解到河北某县医院,有专门治疗手段,于是专程去了一趟。该医院开出的治疗方案虽然有一定疗效,但是每月要五千多元。如此高昂的药费,就是正常家庭也难以支撑,更何况是一个早已千疮百孔的贫困户家庭。怎么样让花季少女李雪婷既能治病,又少花钱,还要治疗有效,争取让她早日回归社会呢?我和常务副校长黄锦波同志多次商量后,我们先后找到市中心医院,与院领导们协商,希望为她办理家庭住院病床,以提高报销比例。最后院方同意了我们的请求。但是李雪婷本人顾虑到治疗效果不佳,不愿接受。
无奈之下,我又通过自己的朋友圈,找到一位既在武汉协和医院坐诊,又是武当道医的潜江籍名医。利用他时常回老家的机遇,建立了联系。开始用中医的方法为其治疗。医生承诺用最有针对性的药、最低的价格取费。这样不仅药费降到了每月千元左右,而且一段时间治疗后效果明显,李雪婷也慢慢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我进一步与医生商量着,争取通过一定疗程的治疗,让李雪婷不仅身体康复,还帮她找一份能够从业的工作,让其早日回归社会。谈到这里,孤寂已久的李雪婷,脸上甚至泛起了红晕。
坐上新轮椅,肖险丰父子笑容满面
保安二组农民肖险丰,患先天性脑瘫,完全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办有一级残疾证。近四十年来,一直是父亲肖行方和母亲肖行芝喂吃喂喝、端屎端尿。现在,肖行方已年近七旬,由于长年劳累,夫妻俩都身患多种疾病。谈起生活的艰辛,老俩口总是满脸愁云。
工作队进驻后,先后配合村、支两委干部,为肖行方一家通过医疗保障、土地流转等一系列举措,解决了诸多难题。
后来,肖行方反映儿子以前用过的轮椅,因年久失修已经不能用了,希望换一台新轮椅。我得知这一吁求后,立即积极与市残联对接,很快得到落实。
2018年12月27日,气温骤降,寒气袭人。我和工作队员冒着严寒为肖险丰送新轮椅上门。当我们调试好新轮椅,让肖险丰试坐的时候,不会表达的他面带笑容连连点头。而肖行方老两口也连声说,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工作队!
融融的暖意在简陋的屋子里荡漾。
接到上班电话通知,刘祖培欣喜若狂
保安村五组贫困户杨守英,右眼十多年前患青光眼失眠,左眼也仅剩0.2的视力,办有四级残疾证。74岁的老伴刘生芳还在到处做零工谋生。2018年刘生芳又在协和医院查出患上了咽喉癌。儿子刘祖培双眼视力近视720度,且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年过三十岁才成家,因为身体原因,找不到适合的务工渠道,一家人生活艰难。谈起家庭的未来,杨守英时常泪眼婆娑,忧心如焚。
我多次上门组织他们开家庭会议,共同商议对策。在办事处党委和村、支两委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土地流转、医疗救助、雨露计划、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帮他们解决了部分难题。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家庭的难题,必须是让刘祖培找到工作,有稳定的收入。我一方面鼓励刘祖培自立自强,同时也多方谋划为他找适合的务工岗位。2018年9月,我找到自己以前的学生,介绍刘祖培到其经营的家具厂务工,待遇每月底薪2000加提成。刘祖培干了两个月后再也无法继续。一来住宿不便,二来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经不起负重。后来,我又通过朋友联系到城区某大型物业公司老总,打算让刘祖培去做保安工作。但是考虑到生活和住宿的成本,刘祖培在与家人反复斟酌后还是放弃了。再后来,城区某康泰敬老院招工,我认为敬老院有吃有住,体力也不重,待遇2500加绩效,比较适合刘祖培。便赶紧利用关系打好招呼,让他抓紧去面试。2018年12月24日,当刘祖培接到敬老院电话,让他去报到时,他欣喜若狂,母亲杨守英也十分激动,热切地拉着我的手,叮嘱儿子,不要忘记了叔叔的大恩大德。
一枝一叶总关情。行走在脱贫攻坚道路上的这几年,我和队友们这种抓住每家每户的特殊需求,实施精准滴灌的做法,为缺少社会资源的贫困户们解决了不少燃眉之急,这种近乎靶向疗法的举措,因为急人所难,让贫困户们感激涕零。而我们也在一步一步的实践摸索中,逐步找到扶贫的多种渠道。
莫道涓滴少,久旱逢甘霖。毫无疑问,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收到实效,既需要大水漫灌,更需要精准滴灌,如此,方能够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深化理论思考,引导精准脱贫工作走向纵深
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更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思考的重大问题。但是,究竟如何认识精准扶贫工作的重大意义?脱贫攻坚战中还有哪些模糊认识需要廓清?我们应该以怎样的精神面貌来对待脱贫攻坚战?诸如此类的疑问,实际上一直伴随着脱贫攻坚的进程。为了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早日廓清迷雾,引导脱贫攻坚战朝着健康的轨道前进。我边工作边思考,积极撰写了多篇理论文章。2015年撰写的《精准扶贫如何确准?》在“潜江新闻网”刊发后,被“今日头条”转发。2016年先后撰写的《澄清精准扶贫中的几个认识误区》和《出水才见两腿泥精准扶贫呼唤转作风》分别在“荆楚网”“湖北日报网”刊发,后被“官网”和“搜狐网”等多家媒体转发。2019年撰写的《后脱贫时代的关键问题思考及建议》刊发在“潜江新闻网”上。这些理论文章或释疑解惑,或超前思考,得到了一些领导和党员干部们的高度好评。我撰写的组诗《扶贫扶贫》也先后在省委党校《干部教育报》和“中国诗歌网”上发表。
我还根据市委组织部和市扶贫办的指示,精心准备了三个理论专题课程《深刻认识精准扶贫的伟大意义努力打
赢脱贫攻坚战》《以精准扶贫的务实成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分别在全市扶贫专干培训班、局干班以及应邀到部分区镇处做了专题宣讲,听众达千人以上。并且受到热烈欢迎。
站稳讲坛与论坛,使之服务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这本来是时代对党校教师的职责要求。自己能够发挥所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尽力,这是我感到欣慰和快乐的。但是,扶贫既是一场持久战,个别情况下,还会形成拉锯战。当绝大多数贫困户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和全国人民一道步入了奔小康的行列,不排除极少数对象依然会因为某种突如其来的变故而重新返贫。所以,建立稳定的巩固脱贫成效的长效机制,是我们在后脱贫时代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2020年是党中央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曙光就在眼前。
寒冬过后,正是春光。所有美好的期望,都在如约而至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