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卑与补偿”理论角度分析大学生“报复性熬夜”行为
2020-11-19胡淑珍新乡医学院
■胡淑珍/新乡医学院
一、前言
报复性熬夜,为网络热词,是指由于白天被具体事务所占据,时间不能自由支配而感到心理不适,便利用睡眠时间开展手机上网、追剧、网络游戏等活动来弥补自己心理的不适。“报复性熬夜”已经成为了很多青年学生的生活常态。据媒体报道,有近七成大学生会在临睡前打开手机或平板电脑,刷微博、观看短视频、网络聊天及玩手机游戏[1]。由于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弱,“报复性熬夜”严重影响了学生正常作息。在2019年中国医师协会发布数据显示,90 后大学生睡眠时间平均值为7.5 小时,六成以上觉得睡眠时间不足。也有专家预测,报复性熬夜长期发展将会造成“睡眠相位后移综合征”,又叫慢性睡眠紊乱,对身体会造成严重影响[2]。心理学者表明:“报复性熬夜”是在强大的内心焦虑下,带有证明性的自我宣示,凸显了一些人深重的精神焦虑[3]。“报复性熬夜”行为者不仅暗示了自身内心的焦虑,也将危害自身健康。为此,本文从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自卑与补偿”理论角度,分析大学生“报复性熬夜”行为特征、影响因素及探讨改善的有效途径,使其摆脱“报复性熬夜”,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关于阿德勒“自卑与补偿”理论
“自卑与补偿”理论是心理动力理论的核心,是阿德勒心理学说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阿德勒心理学理论指出,人格的动力是人们在婴幼儿时期由于自身的无知和无力便已产生自卑感,随着个人后天的成长和发展,自卑感源于现实生活中与外界的比较所产生的不完满或不理想的感觉[4]。这种不完满或不理想的感觉会致使人们产生紧张感,由于人们不能长期忍受这种紧张状态,便采取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这种采取的行动就是补偿[5]。补偿会使内心得到满足或平衡。但是,有时补偿不当,并超出正常范围,就容易形成过度补偿。过度补偿又分为了成功的过度补偿和失败的过度补偿。“报复性熬夜”行为就属于失败的过度补偿。它是指个体没有对自己、对人生形成正确认识,不能正视自己的缺陷,不能以积极心态解决问题,只会通过侵害他们或自己、牺牲他人的方式来超越自卑感,以其实现自己优越感[6]。
三、大学生“报复性熬夜”行为特征
通过对大学生个案研究发现,多数“报复性熬夜”行为者,他们的性格特点普遍为:内心焦虑、脆弱、注重自我感受、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补偿心理较强、自制力不够、责任感缺乏、患有网络综合症。主要的表现为:深夜上网“发泄”,缺乏时间管理能力。由于长时间处于熬夜状态,有神经功能紊乱、雌激素水平失衡等导致的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头痛、皮肤干燥、长斑、青春痘、视力低下、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抑郁等症状。
四、大学生“报复性熬夜”行为分析
(一)大学生“报复性熬夜”自卑因素分析
阿德勒指出:“自卑感的形成有很多因素,有社会环境的客观因素,又有自身内在的心理因素,包括了自身价值观、态度、性格和内在特质等。”这些都会促使个体进行补偿[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失业率的不断增加,社会对高学历和高质量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社会环境的外部因素增加学生压力,再加上学校繁重的课业、人际关系的复杂,使大学生压力加大。若是调节不当就会产生焦虑、无助和失望,从而催生自卑感。与此同时,阿德勒说:“除了客观因素导致自卑感外,主观的心理因素更是决定一切的要素”。许多“报复性熬夜”的大学生内向、向往自由的特质、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焦虑、缺乏自信心、强迫心理等主观的心理因素,这正是自卑感产生的源泉。
(二)大学生“报复性熬夜”失败的过度补偿
向往自由特质的大学生经过白天一天的忙碌,受到了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及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到晚上终于可以“释放”,一直被禁锢的情感一旦得以发泄,就会利用补偿来填补内心的缺失。同时他们大多数生长在网络发达时代,面临丰富多彩的网络内容及网络的普惠性、自主选择性和便捷性,网络的虚拟空间成为了大学生弥补自卑感、满足精神需要的最便利途径。“报复性熬夜”的大学生没有对自己、对人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以积极心态解决问题,通过在网络中获得精神满足来掩盖自己本身的缺陷,牺牲自己的健康来超越自卑感,实现内心满足。其本质是一种欺骗性的自我补偿,是以一种虚假的优越感来自我陶醉,报复的不是别人,报复的正是自己,以伤害身体为代价来证明自己的时间是真实存在的[8]。
(三)大学生“报复性熬夜”补偿结果
大学生“报复性熬夜”行为通过补偿得到的只是精神上一时的满足或平衡,造成身体的伤害则是永久性的。长期熬夜人体的交感神经处于颠倒状态,夜晚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出现睡眠障碍,这将会增加神经衰弱、抑郁症、癌症、肥胖症及糖尿病等疾病风险。然而,这些症状造成的身体或心理的缺陷,会再次加重他们自卑感,需要再次补偿,因此,就在自卑与补偿循环中症状不断加剧。多数大学生“报复性熬夜”都是采用上网方式,网络为他们带来满足感或优越感的同时,也让他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久而久之患上网瘾或网络综合症。
五、改善大学生“报复性熬夜”行为的有效途径
(一)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大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9]。因此,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结合“报复性熬夜”大学生性格特征,运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利用国家重大节日、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为他们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他们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作用。因此,针对“报复性熬夜”的大学生性格特征,采用心理学转移法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让他们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面,以此获得优越感。动员他们积极参加文体活动、艺术活动等,激发他们形成正确的兴趣爱好,陶冶学生情操。
(三)加强学生宿舍的作息管理与监督
坚持“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主线,以教育部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41 号令)和学校最新修订的《学生管理手册》为指导,加强宿舍大学生的作息管理,进一步明确宿舍责任制,制订辅导员楼层负责制、信息员信息反馈制和作息规律宿舍模范挂牌制。同时,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和信息反馈作用,建立网状的监督模式,杜绝“报复性熬夜”现象。
(四)善于关心学生帮助学生
“报复性熬夜”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精神焦虑的。因此,任课教师尤其高校辅导员,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经常关心学生的家庭情况、精神情况以及生活情况,平时多于他们交流,主动找他们谈心,引导他们积极表达内心想法,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六、结语
处于社会的转型发展期,大学生行为趋向多样化,自我管理能力弱化,网络的开放性、娱乐性加大,这些都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者要以生为本,时刻关注大学生行为表现、心理变化及思想动态,将心理学理论与大学生实际结合起来,为培养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不断做出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