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小学环境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20-11-19杨雪荷

长江丛刊 2020年32期
关键词:德国环境教育

■杨雪荷/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教育值得被所有国家高度重视,现也成为推进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小学环境教育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的实施情况尚存在差距。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教育法(草案)》明确指出:“以中小学、幼儿园和高校为环境教育主阵地,着力提高大中小学生的环境意识。”德国人环保意识极高,这与他们长期在学校里接受的环境教育密不可分。德国环境教育成绩斐然,原因之一是不断演变。德国环境教育的重点转换了三个阶段,依次是对大自然和农村的保护阶段、环境保护阶段和可持续发展阶段。[1]深入学习德国小学环境教育的先进经验,有益于促进我国小学环境教育的落实和完善。

一、德国小学环境教育特点

(一)环境教育体制完善

德国环境教育体制完善,重点体现在政府对环境问题立法的适时应变上。德国在经历一系列环境问题后,政府及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经济发展需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也应全民参与。德国现行的环境保护体系健全,因其法制建设起步早,早在1972年就通过了第一部德国环境保护法律《垃圾处理法》,至今德国人也严格进行垃圾分类。德国每次联邦政府换届,都保持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制定一系列相关法律,另设有相关机构履行规定,环保立法趋于完善。德国环保标准极为严格,目前全德国联邦及各州的环境法律、法规有8000部,同时还要遵循欧盟的400个环境相关法规。诸多法律法规的制定是德国公民在被动环保向主动遵守的转变的基石,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环境教育开展的法制保障,为全方位深入开展环境教育提供思想基础和实施指导。[2]

(二)环境教育渗透小学各学科

德国教育是地方高度自治,各州拥有教育主权,因此德国16个州各类学科的课程标准都不尽相同。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通过《我们共同的未来》一文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德国也借机调整环境教育观,环境教育应该是以学习必要的知识技能为基础,培养学习者正确的环境教育观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已经直接或间接的写入德国各州的小学教学大纲,具有学科渗透性,有的学校还设立了跨学科环境教育中心学科。根据巴伐利亚州的环境教育方针,环境教育必须要向学生介绍环境相关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的高度责任感以及对环保行为负责的意识[3]。德国小学并没有专门的环境课,而是把环境教育融入语言、科学、劳动等课程之中,通过课堂学科教学加强对环境知识的认知,学生环境价值观的塑造则贯穿于学校各类教育活动。

(三)强调体验型户外实践

德国小学极重视学生的户外实践体验,户外授课时长在小学教学中占比很大。学生在课堂中习得的环境知识,通过参加各类有趣的户外活动内化,各州的小学都很重视行动的力量。小学教师会根据教授的内容精心策划,带着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森林和田野,实践教学的目标较之课堂教学更为明确,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实践无疑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德国小学可利用的户外环境教育资源很多,如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各州国家公园、野生动物园等环境教育基地。教师可根据基地主题展厅设计教学,让学生直观地感知自然;有些基地还提供动手实践的教室,学生展开想象,用枯树枝、树桩等完成自己的创作;学生在自然科学课中学到污水排放、水循环等知识,教师就组织学生去水实验中心参观、做实验。对于年龄小,生活经验有限的小学生来说,直接观察、合作动手、游戏互动能有效促进教学。

(四)结合学生经验养成环保习惯

德国小学善于因地制宜地创设生态环境教育场所。优化校园环境是最佳的环境教育,德国小学让学生在浓厚的校园环境教育氛围中学习,提倡深入挖掘校园环境的启迪作用。学生用枯木枝手工制作造型各异的鸟窝,给旷野中的小鸟提供栖息场所。教学楼的过道也是师生灵感迸发地,他们在那里涂鸦各类动植物的图片、绘制自然保护有关的壁画等。校园里开辟的小花园和水池供师生做实践场所,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师生共同参与校园建设的活动可以看作有效促进学生环境意识的隐性课程,通过校园环境氛围对学生的知情意行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引导作用。

德国小学的环境教育常伴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进行,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小学生入学后,会领取到一本由废纸和垃圾等材料再生制成的环保记事本,他们可以在上面记录自己和环保相关的经历,让学生逐渐养成关注周围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并在行动中体现。[4]大到类似汉堡市环保局与各学校举办的师生共同参加的能源节约活动“半半项目”,小到校园中随处可见的垃圾分类桶、各类节约能源的提示牌,都会潜移默化的渗透学生内心世界,让他们从小树立对环境保护的负责态度,自发主动的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德国小学环境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小学生正处于环境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期,环境教育的落实,先从小学入手。

(一)加强我国环境教育力度

我国环境教育较之发达国家,起步较晚。首次提出环境教育设想是在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上。2003年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对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内容、实施、评价等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和说明,每学期要保证4课时环境教育。经过10多年的努力,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雏形初现,但我国现有环境教育制度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尚未实现。由于全国各地经济水平参差不齐,文化环境等不同,发达地区和其他地区的环境教育呈现出发展失衡的现象。我国部分地区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环境教育保护条例。

环境教育不能只依靠学校,相关部门积极完善环境教育条例促进环境教育的实施。把我国社会环境的具体问题与小学环境教育现状联系起来,制定新的符合时代特色的环境教育实施计划,加强小学环境教育的力度,给学校进行环境教育提供指导。

(二)加强各学科间的协同渗透

环境问题是一个综合问题,仅依靠某一学科浅尝辄止的教授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难以满足环境教育目标的实现。环境教育能促进学生环境素质的有效发展,依靠学校各部门协调发力,以跨学科的方式渗透在小学各学科教学和学校管理之中。

学校是进行环境教育的良好场所,我国可借鉴德国,建立环境教育与小学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以养成教育的方式促进环境教育的落实。环境教育不局限于环境保护上,还要重视小学生环境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关系,种下关爱环境的种子。

(三)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

我国大多数小学的环境教育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还停留在环境知识的讲授层面,弱视实践养成。课堂教学是我国小学环境教育的主阵地,加强小学环境理论教育,要灵活运用各学科教材。如小学语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让学生知道乱砍滥伐会造成水土流失[5],而小学科学课《保护大自然》《植树节》等课文,让学生认识到植树造林是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措施。

我国小学环境教育应该重视小学生生活体验,借鉴德国小学环境教育实践经验,师生一起创设具有当地特色的环境教育氛围,开展多种有创新性的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包括环保主题班会课,环保小能手评选,“变废为宝”美化校园大赛,绿色研学旅行,绿色消费活动等,各类活动使环境意识内化为稳定持久的环境素质。

(四)全方位整合环境教育资源

小学环境教育的顺利落实,需要整合社会、家庭、学校等多主体环境教育资源,做到全民参与。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环境教育的资金投入,让更多人认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创造条件推进环境教育的落实。小学环境教育不仅靠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动植物园以及高校等环境教育机构也可以配合小学,弥补学校场地、仪器以及师资力量的不足。我国小学环境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更新环境教育理念,整合国内外优秀环境教育资源,把环境教育落实到实处。

猜你喜欢

德国环境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在德国喝啤酒
环境清洁工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梦梦”“娇庆”德国行
漫观环境
开始敲门
非常演奏家